梦回过去--论"唐朝”主唱丁武的绘画


 
  作为中国著名的摇滚乐队唐朝的主唱手,在音乐生涯开始前,丁武曾是一个画家及美术教师。近年,他重新恢复了绘画创作。但这批绘画的画面中,出现的不是音乐及当代生活,而是关于过去一个时代的成长前史。

生于1960年代初的丁武,他这一代几乎经历了中国三个时代:文革后期、1980年代的思想解放和理想主义、1990年代后的资本主义。丁武的绘画表现了前两个年代的成长记忆,我称之为自画记,即一种类似自传性的绘画记录。

观看丁武的绘画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60后一代人转眼间仿佛穿越了理想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两重天,就像不久前的电影《盗梦空间》。丁武的音乐是我们仍在做的中国资本主义的第一层梦,丁武的绘画则是带我们穿越梦中梦,跟着他的画面,我们深入到第二层梦1980年代和第三层梦文革。但我不愿将此表述成三重天,因为文革后期的成长记忆跟1980年代的经历,对60后一代而言,在精神上是一体的。

丁武仿佛是在两层梦中的不同角色,一个是音乐的丁武,另一个是绘画的丁武,在音乐的梦界,他的作品是狂放不羁极其摇滚的;在绘画的梦界,则是一种纯真年代的浪漫记忆。我们以前可能误解了丁武,他的绘画为我们重现了丁武另一层精神界,那是一个纯真年代,这重天或这层梦,现在犹如前世。

与《梦回唐朝》不同,丁武绘画中的文革后期,主要背景是文革样板戏和北方的乡村,但他描绘的不是文革的痛苦,而是这一代体会到的最浪漫的精神记忆。比如在山野中打弹弓,打猎,向洒农药的飞机挥小红旗致意,背靠着杨树闭眼遐想,骑自行车出走等;这个系列的背景充满了中国北方的地貌和光线特征,使用了一种类似十九世纪法国风景画的浪漫色调,带有适度的表现性的变形。

在丁武的这些画面中,这种浪漫的视觉特征并不是我们今天都市时尚文化那种轻浮的唯美主义,而是那个纯真年代特有的一种浪漫特质,我称之为凝重的浪漫主义。尤其在一些更为政治化的社会空间,比如穿着军装的父亲和带着眼镜衣着朴素的母亲带着孩童坐在去往西北的火车上,他们凝重地望着车窗外;这种气氛也延续到丁武的家里,他的家被分割成两间,两个房间分别挂着各自的偶像:父母的毛泽东和丁武的约翰·列侬。水平构图的画面通过隔墙将室内空间分成左右两半,这个空间不仅凝重得有些色调阴气,并且父母那个房间更阴黑一些,这个空间被丁武命名为时间,意味着其精神的气氛隔阂以及对峙气氛。但这种凝重的气息,仍然看来比今天的所谓中产阶级温情浪漫得多,尤其是父子间偶像对立的可爱的精神性。

文革在丁武的画面中是一种后现代手法的表现,比如《沙家滨》、《红色娘子军》、《红灯记》、《智取威虎山》中的人物出现在学校跑道、课堂上,或者在课桌上睡着男孩的梦境和遐想的上方。近十几年文革符号被当代绘画作为一种空洞的符号使用,而丁武的画面具有更深层的内涵,即他将文革样板戏作为这一代人的教育根源,并进行了一种精神分析式的表现。真实和电影形象的人物出现在同一空间,如同一个精神梦境。这也预示了1980年代投身摇滚乐的一个上下文关系,一个样板戏年代的结束,借随着1980年代反样板的理想主义年代的开始。

下一年代的经典物品,如各种型制的卡带录音机,一再出现在丁武的画中。更具代表性的画面是一个吉他少年坐在毛泽东朱德欢迎周恩来归来的海报下,他的军人父亲则站在一边看报纸。场景也是八十年代的那种物质匮乏但凝重深沉的气氛。很多70后、80后年轻一代艺术家都认为上一代人的精神负担太重,其潜台词就是那种凝重的人生活得太累,不够幸福。但在丁武的绘画中,那种犹在梦中的凝重时光,具有一种有质感的浪漫风格,在图像上反而感到这种凝重也是一种资本主义商业文化所没有的幸福。

丁武的绘画归来,也意味着他在一段时期的消失。但丁武却没有使用绘画来追随现实赶向未来,而是梦回过去,就像流浪者回来。他的绘画在手法上不是前卫,而是重新激活一种久违的凝重美学。这正是当代艺术目前所忽视的,即中国的当代艺术不应该只是在语言上追随西方现代艺术的演变,而是应该追随这一代人的精神史,60后一代被遗忘或轻视的价值或许遗留在记忆中的第二层、第三层,乃至更深。

在这个意义上,精神就是现实,丁武的画展如果挂在今天的资本化的展厅,被中产阶级观众所凝视,新兴阶层也许感到忘却多年的凝重记忆犹在眼前。那么,资产阶级的沙龙现实,以及丁武穿越资本主义现实的一重天之后,呈现的梦回纯真年代的二重天;丁武的绘画也许可以作为一种意识测试,丁武在梦中穿越,这梦就是他的现实;观看者站在资本主义现实看画,他未必一定在现实中,也许他犹在资本主义的成功梦中。

不管身在何处,我们不能只体验资本主义上天入地的过山车,承受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资本主义的高级阶段迎来的将是凝重的美学,这是西方的现代轮回已经证明了的,中国这一代人也无可超越。在中国这个充满戏剧性的年代,梦和现实并没有确定的界线,我们每个人有时并不确定自己是在现实还是梦中。

但丁武的奇特在于,他总是在梦回过去,从唐朝到1980年代。他确定他面对的是梦,但这层梦也是一种现实,即这是他的精神现实。你能说他的艺术不现实吗?

 

                           来源:《艺术导报》   朱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