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中国卫生杂志》对参与卫生部培训的300余位全国地市级卫生局长进行了一次关于公立医院改革相关问题的匿名问卷调查,本文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健康中国”研究组为调查结果撰写的系列评论之一。本文执笔人:江宇(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博士生)。
健康是多维变量,医改是系统工程。各位局长位于医改的第一线,对于深化医改的配套政策的认识是全面和深刻的。
首先,许多局长强调,医改首先要解决政府动力的问题。这是当前要深入推进医改的重中之重。从现实中看,凡是医改有进展、有起色的地方,无不是党委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的结果。增加财政投入、理顺管理体制、改革人事制度等工作,没有一把手的支持,是不可能的。卫生局长们要主动做领导的工作,争取支持。当前医改万事俱备,只欠落实,中央对地方寄予了殷切期望。抓医改就像十几年前抓经济、抓招商引资一样,是容易出成绩、出亮点的。局长们要深入研究政治经济形势,结合本地现实,提出有可行性的、能打动领导的改革愿景,为改革创造良好环境。
其次,医改的关键是解决财政投入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医改就是空中楼阁。各级领导是否支持医改,也应主要体现在财政投入的力度上。广东省在医改方案中率先提出医疗卫生支出占财政总盘子的硬指标,这是在全国的一个创举。不过,解决财政投入问题,不仅仅是增加投入,当前更重要的是提高财政投入的效益,把有限的钱花好。当前可以做的几件事是:推动医保基金和公立医院的财务公开;对财政和医保支出的基本建设、报销项目、人员经费进行一次全面的成本核算,根据临床必需、成本适宜的原则,确定投入的重点领域;加强对医疗财政投入的监管,财务公开可能是一个“牛鼻子”。卫生部门要通过奋发有为的工作,改变少数人印象中的“不会要钱、不会管钱、不会花钱”的形象,让上级领导放心把财政投入交给卫生部门。
第三,要解决医改方案细化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两个方面,一是公立医院,二是基本药物制度。医改要有进展,必须在这两个方面获得突破。对于公立医院,当前改革的外部条件是基本具备的,下一步最重要的是转变运行机制、加强内部管理。如果内部管理不加强,任何体制机制都无法落实,具体地说,主要是建立公立医院公益性绩效考核机制、人才竞争和流动机制、成本控制机制、信息管理机制、外部监督机制等。下一步有志于在公立医院改革中取得突破的地方,应该从这些方面着手,充分运用现有的管理手段,而不必把主要精力放在表面上的机构调整等问题上。基本药物制度的核心是通过集中招标、统一配送来降低费用、提高质量,这方面也需要加强。
第四,要采取切实措施,鼓励各地进行改革试点,及时总结评比试点经验,建立试点的纠错机制。对于心怀民生、锐意改革的地方领导,要保护他们的积极性。
其余的,如人事制度改革、信息系统建设、理顺管理体制等,也都是当前十分重要的工作。
另外,还有一些其他配套措施,也值得注意加强。
一是加强医改的领导力和执行力。医疗卫生事业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组织、人事、财务、舆论宣传、社区工作、反腐倡廉建设,需要执行者具有政治智慧和管理经验,才能协调各方,破解难题。从而,要加强学习和培训,拓宽视野,多渠道选拔优秀人才,提高卫生改革的领导力和执行力。能不能像中央集训县委书记那样,举办全国卫生厅局长和医院院长的深入培训?这是推动医改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是加强舆论宣传工作。“拿好笔杆子”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医改涉及面广,和群众利益息息相关,而医疗卫生领域又是专业性强、信息不对称的领域,只有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改革才能争得领导的支持、群众的理解,为改革增加动力,也才能改善卫生系统特别是医务人员的社会形象,增加他们的改革的认同感。卫生部门要主动学好做舆论宣传工作,主动引导舆论,用群众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形式宣传医改、推动医改。
(本文发表于《中国卫生杂志》2010年11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