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泳接受《深圳商报》记者杨青采访
谢泳回答:
你要问2010年的读书情况,我感觉不是很好回答。因为职业的关系,读书是我的基本工作方式,也是基本的生活方式。我以为要了解私人阅读,最好多了解非职业读者,而当教员的人,除了读书也没有什么其它的的事好做。我已人到中年,读书一般有两个方面:
一是职业的读书。因为我现在是教员,要给本科生讲《中国现代文学史》,要给研究生讲《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法》。所以这两方面的新书我非常关注,只要有新书出现,我都会搜集起来,不一定马上读,但我会翻阅,以便了解这些研究的长处和短处。我也会随时把这些新研究成果及时告诉学生。近年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方面特别突出的成就不是很多,老一代学者已基本退出学术一线,鲜有研究成果出现,中年学者,以上世纪五、六十年出生的学者为主要力量,虽然正值盛年,但因为学术兴趣有所转移和早年的学术训练关系,虽然处在学术重要地位,但学术成果似乎并不显著,比较有希望的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后出生的学者,我现在比较留意他们的著作。
二是趣味的阅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阅读兴趣,职业读书以外,我一般比较注意史学方法、史学理论以及史学史方面的阅读,同时比较喜欢阅读杂书。我的兴趣在晚清以降日常器物(主要是文化消费品)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比如各类教科书、辞书、流行的生活实用读物等,还有各类文化机构的简要介绍、同学录、职员录一类。我用这些阅读材料和经验写过一篇《Condom中国传播小史》的论文,主要从对日常器物的接受,看中国人对西方文明的态度和判断人类一般智慧的产生。我也比较注意阅读早期西餐在中国的传播史料,将来或许可以再写一篇《西餐中国传播小史》,因为我看见过一些这方面的早期史料。这些都是读闲书的的一点小趣味。至于中国早期英汉辞典的编纂情况,我也留心多年,将来可以写一小册《英汉辞典编纂小史》,我这方面的积累相对丰富,早期的英汉辞典我搜集了二十几年。对于中国当代史料,文学方面,我比较留意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期刊,主要是当时的大学生杂志,比如北大的《未名湖》武汉大学的《珞珈山》《这一代》一类,特别是地方大学的学生期刊,也在我的视野内。政治方面,我比较注意搜集早期高层意识形态机关的会议简报以及定期出版的内部通讯,这些方面,通常都会有我们研究中所需要的新材料,这可能是以后研究中国当代历史的一个重要史料来源。
就一年的阅读量来说,可能阅读史料和杂书的量比较大。一般的书相对不是很多。最后说一句,我已经多年不读当代文学杂志和当代小说了,但今年我读了韩寒编的杂志和他的小说,我很认同他对中国当下现实生活的感受和判断,而中国多数当红作家没有他的思想境界,特别是他的独立性,韩寒应当成为中国作家的榜样。
推荐的三本书:
胡文辉《现代学林点将录》(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出版):
胡文辉的这本书可以当作一本中国现代学术史来读,识见和史料线索都非常丰富,比当下许多高头讲章类的学术史要强得多,这是近年出现的高水平的学术著作。
张佛泉《自由与权利:宪政的中国言说》(清华大学出版,2010年):
张佛泉早年在北大和西南联大教过西方政治学,很受胡适的赏识。这本书是他早年的时论和去台湾后的专著合集,对于了解宪政在中国的历程以及关于人权的理解方面,有相当深刻的见解,目前中国大陆学者还写不出这样的著作。
王希 姚平主编《在美国发现历史——留美历史学人反思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本书是中国留美学者叙述自己经历的学术回忆录,专业在历史范围,时间约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以前。这些学者今天多数是相关专业的重要人物。读这本书,可以了解这一代学者的经历、思想和学术,将来如果研究中国现代学术史,这样的回忆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他们的学术道路和判断他们的学术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