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冷得够呛。我观察的结论是暴风雪正在形成,可能是因为通货膨胀恶化,也可能是因为北京对通货膨胀采取的严厉措施。
坏消息是,价格上涨已经传递到最后一棒。据《华尔街日报》报道,麦当劳中国公司称,由于通货膨胀担忧加剧,成本上升,该公司已将中国门店部分食品的价格上调了人民币0.50元至1元。麦当劳(中国)有限公司公司事务及公共关系副总裁Sophia Luan称,上调部分食品价格是因为原材料价格上升。该公司一位不愿具名的管理人士称,上一次提高门店食品价格是在今年7月末。
随着通货膨胀速度加快,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经过第三季度下降了五个点,降至104点,这是六个季度以来的第一次下降。10月份 CPI(消费者物价指数)表现高于预期,食品价格迅速上涨。本周商务部发布数据显示,11月的前十天内,中国36座城市18种重要蔬菜的平均批发价比去年同期增长62.4%。这些都令市场担心更多紧缩政策出台。昨天,中国内地股市收盘下跌,政策紧缩预期蔓延,短线或续疲软。基准上证综指全天低位盘整,收跌1.92%。
北京控制通货膨胀的动作一步紧一步。更早一天,一份政府公告援引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话称,国务院正在拟定措施,抑制物价过快上涨。同日,《中国证券报》援引未具名消息人士的话,称中国政府可能将在近期推出相关措施以控制不断上升的通货膨胀压力,计划采取的措施可能包括推出行政措施限制物价上升,以及打击农产品投机行为的处罚性政策。也是同日,据报道,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天津考察时表示,中国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与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而中国商务部发言人姚坚表示,中国政府将加强对国内外商直接投资的监管,并将特别关注流入房地产等特定敏感行业的热钱。之前,中国政府公布了限制境外机构和个人购房的新规定。
然而,一些经济学家和机构分析师认为,单纯的行政措施或许不能真正起到抑制涨价的作用,甚至可能使情况恶化。行政手段控制价格,往往会导致囤积或强制商品生产商降低供应量,提高税收或其他任何管制措施也一样。但中国经济的特点可能使这种控制价格的方式事与愿违。
野村证券分析师在周三一份报告中指出,中国自有的非正规或地下经济占GDP(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或高达10%,接近整个马来西亚的经济规模。如果经济中确实存在这么大一部分基本不受政府控制,对货币支持政策的依赖性不是那么强,也就意味着其需求更缺乏弹性。换言之,这一类需求不会因为货币紧缩政策而受打击。法国兴业银行全球策略师Dylan Grice也认为限价措施没用——既不利于限量供应,也不利于需求的减少。从中国政府过去通过行政手段管制物价的经验来看,采取管制措施之后的几个月内,食品价格上涨常常没有减缓,甚至反而加剧。
几乎可以肯定,中国国内的通货膨胀压力可能会持续到明年第二季度。因此,市场传闻明年信贷政策将进一步收缩,认为最高决策层不会放弃加息手段,当在情理之中。须知,通货膨胀预期已经成为市场共识,惟一的悬念是:北京下一步的货币紧缩政策是否会超过预期?建议投资者多多关注天气预报。如果这个冬天出现灾害性天气,像2009年的雪灾那样再度导致供应短缺,中央政府就是想主要用市场手段解决问题,也没可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