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3日,我在央视《百家讲坛》的第四个节目——《末代皇帝溥仪》播出了,我的心情难以一言概括,但无论如何,应该承认,真的很累。
从今年4月以来的八个月间,每月我去北京录像一次,来去四五天,此外,还要写稿、查资料、送审、修改、反复熟悉稿子。另外,我是辽宁师范大学的在职教师,有繁重的教学任务,所以,基本上每天都要忙到半夜。白天喝咖啡提神,晚上吃安眠药才能入睡。我校卫生所一次只能开20片,很不方便。
《百家》的工作看似简单,40分钟的节目一晃就过去了,当了十几年教师谁不会讲课?所以,2008年我初登讲坛,东北某高校的领导说,就喻大华这水平,我校能找出十个。《百家》大喜过望,立即派人前去试讲,但最后一个也没入他们的法眼。
《百家》的讲稿要做悬念,平均一堂课要有三到四个悬念,让观众放下手中的遥控器。观众看着看着,接个电话,放下电话听不懂了也会换台。
在《百家》讲课,太深了观众看不懂,太浅了说你没水平。也影响收视率。
另外,《百家》的语言表达很特别,比如,我交代溥仪的身世,史学界的规范表达是:“溥仪是道光皇帝第七子醇亲王奕譞的长孙,第二代醇亲王载沣的长子。”但如果这样一讲,涉及三四个人物和复杂的辈分,观众立马就会换台。为了表述这一段,我苦思冥想了两三天。大家要是感兴趣,可以看看我的第一集开头的是怎样表述的。
在《百家》的拍摄现场,离我最近的是四台高清晰摄像机,导演、编导在录制现场,通过广播跟主讲人沟通,上万瓦的灯光一开,其实只能讲出平时水平的一多半。
今年九月,我从北京回来,感冒发烧达39度,不得不去医院。医生嘱我回去好好休息,我当晚依然工作到下半夜一点。这也没法抱怨,谁也没逼着你这样拼命,说到底还不是愿意追求名利!
其实,我是个低调的人,不愿炒作,对名利也不甚热心,不讲究吃穿,不跟别人攀比,但是,肩头总有一个重担:《百家》的厚爱、学校的期许,亲朋好友的渴望,都使我只能拼命去做。在我的成长历程中,蒙受了太多的关爱,我不能让爱我的人后悔,这是一份责任。
最后还必须指出,我在《百家》走到今天,是《百家》的信任,也是中国亿万观众的的选择,我永怀感恩之心,敬畏之心,回报社会,尽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谢谢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