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有灵性的人死亡录


在人类的历史上,西方最先进入文明时代,西方许多发达地区的人们都有着极大地精神享受,但提供给人们精神享受的那些人却常常是痛苦的、短命的。我们给他们的报答也往往是“精神永存”。可能不够。

奥地利的音乐神童莫扎特(1756、1 ---- 1791、12)虽然有着非凡的音乐才能,但贵族和宗教的黑势力层层地阻碍着他的成长,致使他凄凉的境遇中病逝了,当时他还不到  36岁。

波兰音乐诗人肖邦(   1810---  1849),尽管写成了一首震撼肺腑、举世皆知的《葬礼进行曲》,但由于长期肺病使他衰弱不堪,最好紧抱着从华沙带来的银杯握着祖国的泥土,在巴黎合上了双眼,与1849年秋天,在巴黎与世长辞。活了 39岁。

十七世纪欧洲最伟大的喜剧家-----莫里哀,写了《伪君子》、《吝啬鬼》等把资产阶级爱财如命的贪婪本质暴露无遗,以鲜血和生命完成了他天才的创作,五十一岁倒在舞台上。

法国作家巴尔扎克( 1799---1850)拼命写作,仍还不清巨额债务,于1850年8月,这位《人间喜剧》的作者,终于离开了充满悲剧的人间。当时 51岁。

俄国作家普希金( 1799----1837),心理总是与俄国的黑势力做斗争,于1837年1月离开了人世,当时他只有38岁。

俄国(当时乌克兰)作家果戈里(1809------1852)带着满腔忧愁和他未完成的事业,结束了他的一生。年仅43岁。

匈牙利诗人裴多菲( 1823------ 1849),尽管给人们提供了箴言诗----《自由与爱情》,却被哥萨克的长矛杀死,当时不满 26岁。

这些被人们怀念的人,要么忧愁而死,要么被黑势力暗害。这是实实在在的事实。但直到今天,我们还“虽死但精神永存”的方式来教育我们的下一代,可悲!“精神永存”就完了?责任追究在哪里?他们当初是否都视死如归而不顾生命的延续?他们也想,只是环境不许他们延长生命。我们现在学他们的什么?我们先不说那,但至少不是“生活为了死”的信条,如果仅仅是他们的光荣牺牲,那就有悖于死者未吐出嘴的遗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