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客腾讯谈资本市场发展和财经媒体成长


    11月11日下午做客腾讯财经“资本市场20年20人论坛”,谈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和财经媒体成长,以下为本人的现场发言。(根据直播记录及记忆整理,略有修订和补充。)

 

资本市场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文化

 

    中国资本市场这20年,给我的感觉,除了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生态、金融生态等等,很重要的一点是在改变中国人的社会文化和社会心理上发挥了很大作用。

    中国的资本市场是1990年建立的,1992年中国正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知道,资本市场是市场配置资源的一个重要载体和平台,也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核心的构架。20年来,中国资本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我们的投资者、股民、社会大众接触到这个东西,然后接受了这个东西,现在它已经成为很多人日常经济生活当中密不可分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这样一种影响,它使市场经济体制的理念和精神深入人心,使市场经济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潮流。

    同时我们也知道,这20年当中资本市场发生了很多事情,包括一些黑幕、一些大的案件,也有过一些争论,通过这些事件和争论,使我们对市场经济有了更明确的体认,就是我们不仅需要市场经济,而且需要一个好的、法治的市场经济。

 

资本市场应引入升降板制度

   
    关于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这几年发展非常快,包括创业板、股指期货、融资融券的推出。下一步在进一步丰富品种,使它更完备、更立体的同时,应该借鉴一些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我觉得应该引入升降板的制度,就像足球联赛的升降级一样,你做得好可以升入更高层级的市场,做得不好可以到下一个低层次的市场,直至退市。这样,使资本市场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发挥得更充分。

 

财经媒体是资本市场发展的见证者、推动者和受益者

    
    财经媒体确实在中国资本市场20年的发展当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自己把它归纳成,既是见证者、记录者,又是推动者,同时自身也是受益者。

    见证者和记录者不用多说了,中国财经媒体基本上是和中国资本市场同时诞生的,参与和见证了资本市场的整个发展过程。

    作为推动者来讲,背后有很深的社会运行机理。一开始财经媒体比较少,而且都是指定的,相对来说处于信息垄断的地位。当时读者对于财经信息、证券信息也主要是停留在获取资讯这样一个浅层次的需求。但是后来,诞生了很多新媒体,媒体竞争越来越激烈,财经媒体需要更多地发挥它对市场的监督职能。有了公信力,才能产生社会和市场的影响力。所以,媒体对证券市场的监督职能或者是推动作用,一方面是出于新闻理想或者是作为社会公器的本质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市场倒逼出来的。

    财经媒体自身也在这个过程当中成为了一个受益者,因为很多财经媒体是在这个过程中成长壮大,同时现在也有很多财经媒体已经上市或者是正在谋求上市。

 

当年吴敬琏的“赌场论”被误读

 

    刚才您提到的股市大讨论,事情已经比较久远,转眼已经是9年多的时间了,快10年了。大家知道股市大讨论发生在2001年春节前后,当时的大背景是1999年到2000年股市是处在一种近乎癫狂的状态,在这个过程当中也出现了很多内幕交易、操纵股价、财务造假等方面的违规事件,出现了一批大案要案,像大庆联谊、郑百文、亿安科技等等,特别是财经杂志在2000年发表了《基金黑幕》,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在这个背景下,吴敬琏先生发表了所谓的“赌场论”。其实,赌场论这个说法有点简单和片面,但既然约定俗成了,我们也就沿用这个说法。
    “赌场论”在经济学界和社会上引发了一场激烈的辩论。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中国经济时报》作为一个重要的参与者,连续刊发了10篇有分量的访谈、评论和署名文章,我本人也见证和参与了这个过程。现在回想十年前的这场大讨论,我觉得正好印证了当时我们报纸发表的一篇评论文章的题目——这是一场富有意义的讨论。说实话,现在回过头去看,争论的双方在问题的本质上其实并没有根本的分歧,但是一些人有意无意地曲解了或者放大了吴先生当时的一些观点。比如,吴先生认为市场投机气氛太浓,反驳方就说,股市肯定是要有投机的,没有投机就不是股市了;吴先生说一些人钻了政策和监管的空子,反驳方就说,发展中的股市肯定会有钻空子的现象;吴先生说,股市像是一个赌场,有人说你是不是把股市妖魔化了,是不是要推倒重来?其实,吴敬琏先生自始至终并没有否定证券市场对中国经济的作用,他只是指出了当时存在的问题。

    现在来看,这些问题还是提得非常中肯的,对于证券市场以后这十年的发展,我觉得经过这场讨论之后,厘清了公众的很多认识,同时监管层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就像刚才李德林说的,当年我们在报纸上连篇累牍地看到关于庄家的报道,现在这种报道已经非常少了。这就是那场讨论对于资本市场发展的一个直观的正面的影响。
    可以说,股市大讨论的意义已经超出了需不需要规范股市这个范畴,而是我们需要一个怎样的证券市场,更进一步说,是一个我们需要一个怎样的市场经济的问题。

 

财经媒体自身也需要被保护

    
    我很同意董总说的,应该保护一切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媒体不需要保护特定群体的利益。当然,由于中小投资者处于弱势地位,需要媒体给予特别的关照。我觉得媒体要做好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首先还是要做好自己的自律,包括职业道德的自律,也包括我们在新闻专业主义上加强自律,刚刚各位提到了,要提供一些专业的、有价值的、可靠的信息,不能道听途说,捕风捉影甚至无中生有。
    在寄望于媒体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的同时,财经媒体本身也需要保护。中国媒体的生态环境比较复杂,有很多媒体因为报道企业或者上市公司的事情卷入了官司。有两个典型例子,比较早的一起是当年世纪星源诉《财经》杂志的官司,最近一起也是《财经》杂志,因为一篇报道,李嘉诚旗下的两家公司起诉它侵犯名誉权。对于官司本身,我不了解具体案情,不好做评判,会有司法当局做出判断。但类似这样的事情非常多。陈志武教授曾经做过一个统计,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从1986年到2002年,媒体卷入到涉及企业的官司大概有120多起,其中70%败诉。

    这也折射出中国司法的现实。现在对媒体监督这一块除了《宪法》中有原则性的规定,我们没有一部专门的新闻法,在证券法当中,涉及到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对于媒体的责任也没有法律规范。而在司法实践当中,媒体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大家也知道,中国的司法地方化现象比较严重,有些官司在企业所在地的法院受理,媒体肯定处于弱势;另外,这类官司一般都需要由媒体举证,让媒体自己证明你没有侵权或失实,这是一种举证责任倒置,实际上应该谁主张谁举证,你要起诉媒体就拿出你的证据来。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总之我想强调一点,媒体自身也是需要被保护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投资者和公众的利益。

 

平面媒体要拥抱新技术

 

    今天我们来的几位嘉宾都是平面媒体,报纸,杂志。虽然我们之前没有深入聊这个话题,但是我们内心深处可能都有一种比较类似的紧迫感或者说压力感。

    中国的财经传媒跟西方不太一样,本身我们诞生就晚,才十几年、二十几年的功夫,刚刚开始站稳脚跟,有所发展,就遇到了新技术的冲击和挑战。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我上周参加一个金融媒体峰会,有一家上海的财经媒体的老总,他认为将来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可能会走向分离,传统媒体提供内容,新媒体提供渠道。我不太同意他的看法,我比较赞同融合发展是一种趋势。融合既包括平媒和网站等新媒体之间的合作,也包括平媒自身借助于新的技术手段来发展。

    对于平媒来说,现在挑战是很大的,但是也存在着一些机遇,现在许多平媒在推出iPad版,改造提升自己的网站,包括推出视频,提出全媒体、多媒体的概念。虽然现在还看不出盈利点在哪儿或者说前景究竟怎么样,但这是大势所趋,对于平媒来说,应该是早动手,早主动,早得益。
    坦率地说,平媒现在还受到一些政策的保护,因为我们有独立的采访权,门户网站还没有。但反过来,门户网站的发展壮大在很大程度上是依托于平媒提供的内容。所以平媒也不必过于悲观,毕竟我们还有自己的优势,毕竟有这么多年的积淀。在新的挑战面前,作为平媒应该是积极地迎接新技术,拥抱新技术。

 

现场文字实录1:http://sinaurl.cn/h6JQSO

现场文字实录2:http://sinaurl.cn/h6JpK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