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首富的10亿捐赠能否感动佛主
11月8日,南京市委、市政府举行重建大报恩寺捐赠善款签约仪式,大连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以个人名义向南京市人民政府捐款10亿元人民币,用于大报恩寺重建。(9日新京报)
出手就是10亿元,创下迄今为止中国慈善史上单笔个人捐款的最大记录,这样的大手笔委实让人不能不侧目。相信,在南京巨资打造的大报恩寺功德碑上,将永远刻上地产大佬王健林的名字。佛教思想主张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知恩图报,王老总此番捐赠,用心不言而喻,不知道佛主会否被他的善举打动?
近年来,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慈善意识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就在不久前,被炒得沸沸扬扬的“巴比慈善晚宴”更引发出大家关于慈善话题的的热烈讨论。万达老总豪捐10亿,或许再度证明中国企业家并不缺少乐善好施的襟怀。但这样的慷慨还是没有消除大家人们心头的疑问:为什么受捐的对象是个徒具象征意义的“报恩寺”,而非可以带来具体实惠的民生工程?
提出这样的质疑,难免有人会认为是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企业家的捐赠行为,更何况投入巨资重建“大报恩寺”本身就是政府行为?问题恰恰就在这里。少数地方总是热衷于重金打造形象工程,连个别贫困县也会不惜财力,大搞鸿篇巨制,动辄数千万、数亿甚至几十亿,而对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民生工程的投入却显得很吝啬,往往拿财力不济作为推托的藉口。地产大鳄巨资捐赠“大报恩寺”,同样更像企业的“形象工程”。
事实上,中国企业家的功利性慈善、捐助一直受到社会的质疑。通过捐赠提高知名度,用善举提升企业形象本身无可厚非,但如果捐助、慈善行为也搞“叶公好龙”,趋炎附势,只跟政府转,不为民生用,当然很难赢得民众的喝彩。重建报恩寺,也许对提升城市文化形象不无益处,但要真正倡导报恩文化,报恩寺打造得再壮观,也无济于事。
诚如某部电影台词所言,酒肉穿肠过,佛主心中留,关键在于心中有佛。如果只重形式,没有内容,离众生太远,对众生太冷,无论出多少钱,修多么宏伟的报恩寺,未必就是一种报恩,恐怕也不是佛主的旨意。因此,无论是企业也好,政府也罢,把民生放在第一位,常怀报恩之心,为民着想,替民谋利,祁民幸福,民众也才能怀着一颗感恩之心,给予相应的回报,社会也才会因此而更和谐、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