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题化审计的意义


 
 
 
浅谈课题化审计的意义
            
高级审计师      张政斌
 

 

         课题化审计是柄“双刃剑”,表现在它既是“专家化、学者型”审计人才的比武舞台,又是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审计人才的摇篮;它既能推动审计工作攀升上水平,反过来审计工作又促进它不断上台阶;它不仅是防错纠弊的工具,而且更是提高社会效率、保障战略发展的工具。

  (一)对人的作用:

    1、有利于吸引高学历人才充实审计队伍,为“专家化、学者型”的审计人员提供施展才华的用武空间,最终造就一支审计理念科学,审计方式先进,审计技术全面,审计作风过硬的人才队伍,形成一种“人才借课题唱戏,课题凭人才升值”的良性互动。
2、有利于促进在职审计人员不断自我加压、自我“充电”,培养一批经验丰富、思维敏锐的“沙场老将”,造就一批有创新意识、有实干精神、有宏观头脑的新一代审计干部。
3、有利于形成“我为工作多学习,岗位催我搞调研,工作逼我勤思考”的良好竞争学习氛围,使每个人的工作都“变做职业为干事业”。
4、有利于使整个审计过程变成审计人员锤炼审计质量的“考场”,以至互相比试审计质量的“赛场”!如此,增强审计人员深钻细研的主动性,培养审计人员精益求精加工审计成果的自觉性,就成为课题化审计发展的源动力。
    (二)、对事业的作用
1、有利于凸显高层次审计监督的“放大镜、望远镜”功能。相对于传统审计模式而言,课题化审计模式更注重揭示问题的本质——捉蛇捉到七寸处,更注重从司空见惯、见怪不怪的非正常小现象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看出大问题,更注重从习以为常、熟视无睹的非正常小现象的危害中看出大问题,更注重从不足挂齿的行为细节中看出症结所在,更注重用科学的视角、发展的眼光去预测、设计“提前量”,制定防微杜渐、未雨绸缪的长远预案,做到防患于未然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把能想到该想到的问题统统消灭在萌芽状态。如此,无疑有利于共享审计资源,发挥审计整体效能,把过去审计报告中的那些原则性的“马后炮”式的亡羊补牢性质的权宜之计扭转为“火眼金睛”式的服务未来“净化土壤”的宏观调控性质的防范对策,以彻底解决“按下葫芦起来瓢”的屡查屡犯、屡禁不止问题。
2、有利于将审计科研与审计实践融为一体,解决“务虚与务实”两张皮问题,从而形成“科研在实践中扎根,实践在科研中创新”的大科研审计观念,真正实现审计立项有精度,审计调研有广度,审计分析有深度,审计建议有力度。
3、有利于实现国家、企业对经济风险的预防和抵御,并进一步提高社会经济、企业经营的效率性、效果性,提高财务报告的可信性。通过课题化审计可以及时发现经济运行中的现实风险和潜在风险,并据此剖析成因,提出具有建设性、前瞻性、预警性、时效性的化解风险的意见建议,以推动审计工作由以监督为主向以服务为主转变,由事后控制向事前控制转变,由财务收支审计向管理审计拓展,由坐等问题发生后“亡羊补牢”、充当“西医手术治已病”向运筹帷幄之中“防患于未然”、掌控“中医保健治未病”拓展,最终通过课题化模式将审计打造为公共资金的守护者,会计账证的稽核者,财务报表的审定者,管理强化的促进者,价值提升的撬动者。
4、有利于选取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不同单位、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同一审计样本,针对一个共性问题开展跨地域、跨行业、跃时空的“大兵团作战”,而后对“战利品进行专家会诊”,拿出审计结论,促使建设性的合理化建议向决策转化,推动制度建设,营造“中医辨证论治,综合调理”的特色审计精品。
5、有利于打破为审计而审计,为完成考核指标而审计的“腾云驾雾”式工作格局,换之于在源头上找症结,从病灶区剖病理,从过程中析原因,于制度上施对策的新型审计思维模式,从而实现“七个转变”来促成传统审计模式向现代审计模式转变。一是审计人员的思维由监督型向服务型转变;二是审计工作由被动服务向主动参谋转变;三是出具审计意见由原则性的“万金油式”向针对性强的可操作型转变;四是审计形象由简单“挑刺型”向复合的“育花型”转变;五是审计与被审计的关系由矛盾对立关系向医患合作关系转变;六是审计理念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七是由为审计而审计向“今天审计是为了明天不审计”转变。
6、有利于刷新审计质量的考核指标。目前,对审计质量考核的硬指标多集中于罚没收入的收缴,大要案件移交等显性指标上,而对完善管理的治本性审计对策等软性指标相对很少,既使有,也在整个考核体系中所占比重不大。显性指标,看得见摸得着,既便于量化,更便于考评,但它远不及隐性指标的作用深远。因为一个科学理念的萌生,一项制度的出台,它在源头治理上所产生的潜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用经济指标是难以确切估算的。所以课题化审计这种新生事物,不仅可以刷新考核指标,而且可以不断提升审计质量,拔高审计文化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