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当初创立时的5万元家底起步,发展到现在跻身中国企业的500强,它用10年时间打造出了煤炭业首家B股上市公司,用20年时间进入到中国煤炭企业前20位,这就是伊泰集团,一家民营煤炭企业,同时也是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地方煤炭企业,被誉为“煤炭工业的一面旗帜”。
“伊泰的财富足迹固然与近十年来煤炭价格进入上升通道有关,但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抓住了股权改革的机会。”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全员持股、坚持创新等特点极大地帮助了伊泰,实现了企业效益的最大化。”
“三次大的股权改革,使广大员工成了公司的股东,与公司形成了利益共同体。”日前,在内蒙古召开的资源型企业科学发展与战略转型暨“伊泰模式”高层研讨会上,伊泰的负责人这样诠释了“我的伊泰我的家”这个企业文化主题。
1998年,当时的伊盟盟委、行署推出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方案,支持企业职工持有本企业的股份。根据改制精神,伊泰将属于职工分配的部分资产产权明晰界定给职工所有,同时职工用现金购买一部分股权。
第一次,伊泰的全体职工通过职工持股会共持有公司37%的股权,成为了公司的股东。
2001年,公司67%的国有股全部退出,伊泰迎来了自1988年创办以来一次最重要的改革。公司转制为全体职工持股的股份制企业公司,全体职工以原有的所有权股份以及通过现金和承债购买的方式入股。1824名国家干部和工人顺利地置换了身份,成为伊泰的股东和员工,全员持股,且没有一例下岗人员。
这次的转制和资产剥离,不仅帮助伊泰渡过了生存危机,而且实现了轻装上阵,为今后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员工队伍不断地发展壮大,2003年后进入伊泰的近3000名新员工,除少量高、中级管理者和专业技术人员外,并没有持上股。新员工在收入上和老员工有了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开始影响公司的稳定和发展。
“于是,我们决定重新设立一个以所有在册员工为股东的新投资公司,所有员工按照所在的岗位和职位确定入股数额。”伊泰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通过这次改革,伊泰解决了解决新进员工的持股问题和收入分配问题,新员工也进入了有产者行列。
“在伊泰,员工的收入是一种双重分配体制。”伊泰党委副书记田尚万介绍说,收入构成共有三个部分,一部分是绩效工资,是按照岗位薪酬的制度去确定,另一方面是绩效奖金,按照年终考核的结果去兑现绩效将近。第三部分很重要部分是股份的分红,“伊泰要打造一个‘工者有其股’的公司,人人持有股份”。
除此之外,2004年以来,伊泰每年为部级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人均增资28300元,并拿出1800万元,按照年人均1万元的标准,给副处(部)以下普通员工发放关爱奖金。另外,分红、奖金每年增加,普通员工的人均年收入(包括工资、奖金、分红)已经超过10万元。
“保证员工收入水平与企业经济效益同步增长,最大限度地让员工分享到企业的发展成果。”伊泰的负责人说,“这才像个‘家’”。
松下幸之助有句名言:企业最好的资产是人。伊泰把“得人心”作为发挥“人”的内在积极性的前提,千方百计地照顾企业员工的切身利益,使员工心甘情愿,乐于工作。
10月18日,伊泰煤炭发布2010年第三季度报告,报告显示第三季度实现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约14亿元,同比增长超六成,前三季度总共实现营业收入约108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近四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