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德尔斯塔姆的壮举(《读书笔记》No.176)


 

曼德尔斯塔姆的壮举(《读书笔记》No.176)

 

    以赛亚•伯林以前给我的印象,只知道他是英国著名的政治哲学家和思想家,是20世纪最有名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之一。只知道他在牛津大学所做的题为“扭曲的人性之材”的系列讲演非常人气,非常火爆。也就是说,他在我的印象中,是个典型的知识人、学术人。

    最近看了他写的一本名为《苏联的心灵》的书,彻底改变了我的印象。该书内容涉及到前苏联共产主义时期的文化,既有对帕斯捷尔纳克和阿赫玛托娃的会晤记叙,也有对曼德尔斯塔姆等人的肖像刻画。也就是说,这是一本讨论前苏联诗人、诗歌、文学艺术的书。但就其语言之优美,观点之深邃,点评之精准,感觉之细腻而论,我觉得,足可以使我们专门的文论家、文学评论家们彻底汗颜,毫无疑虑。

    伯林在该书中提到过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诗人曼德尔斯塔姆的壮举。他在书中这样写道:“十月革命对曼德尔斯塔姆来说无疑是致命的。由于他不愿意,事实上也无法改变自己的天性以适应新社会的要求,因而他无法说服自己与新生活的保民官、组织者和建立者合作。羞怯、瘦弱、亲切、充满爱心、多愁善感,在他的朋友看来他就像一只温文尔雅但又略显滑稽的小鸟,但他却能做出惊人之举。这样一个瘦弱、羞怯而又容易受到惊吓的人,却具备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在革命初期的一个夜晚,他坐在一家咖啡馆里喝咖啡。正好碰上那个社会主义革命的臭名昭著的刽子手勃柳姆金(后来他暗杀了德国大使米尔巴赫)也在场。当时勃柳姆金是契卡的一名军官,他正醉醺醺地把即将处决的男女的姓名抄到由秘密警察头目设计的空白表格上。曼德尔斯塔姆突然迎身冲向他,一把抓过名单,在众多惊愕的目光面前将它们撕成碎片,旋即冲出门外,消失在夜色中。”

    我相信,在革命初期苏联社会那种整体的狂热中,曼德尔斯塔姆并非不知道他这样做可能导致的后果。其实,之后他被判终身流放,大约在1938年,在海参葳集中营迫害致死。不过,在我们的印象中,这好像不应该是诗人的作为,而应该是职业革命家的壮举。但前苏联黑暗时期的诗人硬这么做了,哪怕只有一桩,一件,一次,但这已经足以说明问题。说明那儿始终有一批为信念而活,为想法而死的阶层不管在哪种情况下都存在着,而不像我们,几张钞票、几块面包、几次物理肉相的虚荣就把我们的脑袋规制得服服帖帖,把我们内心的尊严出卖得干干净净。

(《苏联的心灵——共产主义时代的俄国文化》以赛亚•伯林 著 潘永强、刘北成 译 译林出版社2010年7月第一版 定价:2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