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疫苗是怎样炼成的—金融危机常态下的国家战略



  摘要:世界经济何以呈现今天这副模样?它们还有自我修复的能力吗?如果有,欧美经济体为何总出状态而无法自拔?面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常态化,欧美经济体有无转嫁危机的可能??如果有,中国政府和人民如何才能度过这场史无前例的经济浩劫?如何预防、应对之?诚然,不能让他们牵着走,需要有一套独立自主的经济方略。当然,在金融危机将常态化的今天,如果能为我们的经济体事先注射亏损疫苗、经济危机疫苗再好也不过了。

  造成金融危机常态化的原因很多,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欧美等发达资本主义经济体对固有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过度崇拜与迷恋,表现在不能与时俱进和不能与时俱进下的产能持续过剩。

  资本的不能可持续增殖与经济的不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们现在这个世界的时代特征,但遗憾的是,资本主义经济学家、管理学家们至今也没有找到解决上述矛盾的主义和方法,于是经济危机的常态化便成为一道他们无法跨越的门槛。谁也不能说资本主义不如封建主义好,但谁也不能说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阶段,就没有比资本主义更好的“后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制度的产生。可是,他们就是不认可,而在不认可的前提下,持续危机就成为必然步骤。

  萨克奇大概做梦也不会想,退休制度的改革将成为欧洲“后资本主义”革命的一个发端!其实,萨克奇的改革是对的,但可以肯定的是,萨克奇的改革又是最终成功不了的。为什么说萨克奇改革是对的?因为萨克奇已经认识到法国已到了需要“瘦身”时候;为什么说萨克奇的改革又成功不了?因为他把“瘦身”计划放在减少劳工者收入上而没有放在如何释放欧洲过剩的经济能量上,竟然不知要解决问题非但不能削减劳工者的收入而应增加劳工者的收入才对。

  对经济危机最为深刻的认识始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经典著作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家们认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与私人占有制矛盾的产物,是不可医治的。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家们认为,当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必然会爆发经济危机,是由于供求关系的不平衡造成的。也就是说,经济危机与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制度有联系,但没有必然联系。换句话说,只要发展资本经济、市场经济,爆发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

  改革开放初发生于中国的那次“市场疲软”使我对经济危机有了深刻的认识,并使我们认识的到经济危机非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制度的专利。尤其是前苏联的解体和前东欧的剧变,使我对经济危机、政治危机的关注与研究愈发地深入起来,原因是使我认识到不仅有经济危机,也有政治危机。诚然,苏联的解体和前东欧的剧变不属于经济危机而应该属于政治危机也。但不能不说的是,这种政治危机与这些国家没能把经济搞上去,无疑有本质、内在、必然的联系。

  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笔者对上述认识得到一次净化,得出了“政治危机不是社会主义国家专利,经济危机不是资本主义国家专利”的结论。而我的《裂变经济学》、《聚变经济学》、《逆变经济学》等就是在上述背景下产生的。

  《裂变经济学》、《聚变经济学》、《逆变经济学》创作又使我认识到,所谓经济危机、政治危机其实是经济事物的一种运动状态,是由于人类违反经济社会规律或不按经济社会规律办事的结果,也就是说,只要人们不能按经济社会规律办事,就会发生经济规律、政治规律,与实行什么经济社会制度有联系,确实没有必然联系。不仅如此,它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亦没有必然联系。次贷危机爆发于世界头号经济大国、强国之美国,无疑证明了笔者的上述观点。

  更令笔者没有想到的是,次贷危机与传统意义上的金融危机竟然是不同的东西,表现为事先并没有人对其金融市场进行“轰击”,而是其“内生”的,并引起全球金融海啸。试问,这还是金融危机吗?否,它属于“经济大爆炸”!

  当然,如果有人称之为“经济大地震”也可以,因为只有特别巨大的“构造性地震”或“火山大地震”才能引起规模浩瀚之海啸。张五常先生曾经说“经济学是专门用来解释经济现象的科学”,而笔者认为,经济学如果只用来解释经济现象那就有点得不偿失了。经济学为何不能成为揭示经济社会自然规律的科学?经济学为何不能成为抑制经济危机和摆脱经济衰退的科学?经济学又为何不能成为将企业亏损资源、经济危机资源、经济衰退资源实现资本化的科学?

  本文分六部分内容:一、解释经济危机现象、成因、本质;二、分析金融危机发生于欧美的制度原因;三、揭示经济规律产生于经济场的规律;四、作出了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取决于经济被误导时间长短的判断;五、指出“救市”不利的根本原因在于未能对症下药,现行措施与目标相悖;六、给出开发、利用、转化亏损资源、危机资源的方法论。

  

  

  第01章·有首先搞清欧美资本主义危机将常态化的必须

  有人说当世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必然会爆发经济危机(所谓“自然现象论”),还有人说经济危机是重构世界经济的过程,预示一种新经济结构、新经济模式的开始(所谓“破窗理论”)。笔者以为,上述论调站不住脚,有推卸人祸的嫌疑。大家知道,经济的主体是人而非自然物,是一定经济意识产物,又怎么能说它是一种自然现象?笔者承认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有一定的物质性,但不能说经济危机与人类无关。刀子是物质,但它既可以杀人越货也可以治病救人,而人们又怎么能把杀人的责任推到刀子的身上?诚然,经济危机确实有为重构世界经济的性质与意义,但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说经济危机是一种现代经济文明,对人类违反经济社会自然规律的奖赏。

  第01节·必须承认经济危机是资本经济资源化的过程

  次贷危机、金融海啸爆发后,美、英、日、欧、中等一些国家或经济体均先后抛出数以万亿计的美元、英镑、人民币来用于救市,其情、其景,其猛、其狠可谓史无前例,气势磅礴者也。然,令人遗憾的是,这么“猛”和这么“狠”的一副又一副的“药”下去之后,世界经济非但没能从根本上得到好转、实现预期,而且还出现了一天不如一天的颓势。全世界的股市都跌下来了,全世界的房价都趴下来了,原油价格也从140多美圆每桶降到了不足40美圆。更可怕的是,这场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金融海啸似乎仍然没有“见底”。问题究竟在哪?下面不妨先讨论一下经济危机成因。

  01·经济危机是资本资源化而非资源资本化过程的认定

  大家知道,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已发生有经济危机、金融危机、能源危机、次贷危机等形式。如果把这场由次贷危机而引起的具有全球性的金融海啸也加上(笔者把它称为“经济大爆炸”),可以说已经有了五种经济危机形式或者说已经有了五种经济危机现象。可以肯定,上述五种虽然都属于经济危机范畴,但其成因、过程、发展态势、性质等均有所不同,否则人们也就没有给它们取不同名称的必要。那么,上述经济危机现象都有什么本质区别与内在联系?

  笔者以为,在认识各种经济危机现象之前,需要首先认识一下什么是经济。何谓经济?简练地说,是指资源资本化。何谓资源资本化?再简练地说,就是将各种自然资源、社会资源、意识资源、文化资源悉数和逐步转化为资本。

  大家应该承认,在人类产生之前是没有所谓经济或资本的,正是人类的产生使上述资源具有了转化为经济、资本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但需要特别说明一下的是,要使上述资源获得经济性、转化为资本是有条件的,其中有一个充分而必要的条件是,上述资源必须得有剩余,因为只有当包括劳动在内的资源有了剩余时,才有所谓剩余劳动、剩余产品、剩余价值,而能够把剩余产品拿到市场上与他人的剩余产品能进行交换时,生产它的生产资料便获得了资本性。

  而从这个意义上说,原始意义上的资本在原始社会后期、发生交换行为的时候就有了,绝对、肯定不是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制度的专利,它完全是由各种自然转化而来的。而再从这个意义上说,资源并非是别的什么东西,正是“资本之源”。其实,我们的老祖宗们,在发明“资源”这个词汇时,就早已把这个道理给大家讲清楚,正所谓“资源”是“资本之源”的意思。这样,笔者自然也就把什么是“经济”的问题给讲明白,说清楚了,即经济是资源资本化过程。

  那么,什么是经济危机呢?它当然是一个与资源资本化相反的、资本资源化过程了。也就是说,当人们非但没有把资源转化为资本反而把资本转化为资源时,经济危机的历史巨人便降临到了我们这个世界上。大家知道,出现在30年代的“大萧条”就是由经济危机引起,而经济危机的成因无疑是战争,战争无疑使资本发生资源化。当然,战争只是经济危机的成因之一,如果人类不能按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经济规律、价值规律办事,同样会生成广义经济危机。

  02·金融危机、能源危机、次贷危机成因乃资本过剩

  笔者经研究发现,金融危机、能源危机、次贷危机与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危机有一个本质区别,而这本质个区别就是,它们不再是因社会动荡、世界性战争等因素引起的,而是由货币资本的过剩惹得祸。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危机是世界性战争、社会动荡的产物,而金融危机、能源危机、次贷危机则不同,是由于货币资本的相对过剩而导致了经济结构、经济机制出了问题。换言之,金融企业如果把钱事先用在了实体经济上,或用在实体经济上还不够的话,那么“量子基金”、“对冲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就不会把手里的钱投放到股票、期货、外汇等金融市场。

  大家知道,此前发生的经济危机一般表现是货币资金、货币资本严重短缺,也就是说由于人们手里缺少可用于投入到实体经济的钱而发生了经济危机。当然,笔者也没有说就没有其它方面的原因,而是说手头缺钱是此前之经济危机的一大特点。但金融危机、能源危机、次贷危机则完全不同,绝不是由于手里没有钱,而是由于人们手里有钱而用不了。于是,在“用不了”的前提下,一些手里拥有过剩的货币资本的人们,便自然想到了如何为其派上用场的问题。

  货币资本是什么?毫无疑问,它是一种经济能量,而这种“能量”的最大特点是,可以替代包括外币在内的其它一切形式与意义上的商品,也就是说它可以与其它任何一种商品(如股票、期票、外币,也包括生产资料)进行直接或间接的兑换(在《裂变经济学》一书中,笔者把把它们统称为“经济介子”)。因为谁都需要、离不开它们,所以它们很容易被人们所接纳。但问题也就因此而产生了出来,那就是,在某一领域、某一地区迅速形成货币资本的“对冲”。

  可以肯定,金融危机、能源危机、次贷危机均是在货币资本迅速聚集、对冲的情况下产生,或者说金融危机、能源危机、次贷危机都与货币资本迅速聚集、对冲有必然的联系。于是,便有一个问题又被人们提出,那就是,这么大规模货币资本的过剩,究竟到底是怎么形成的。经过分析,得出以下成因:(1)长期积累的结果。(2)相对集中的结果。(3)生产过剩使货币资本失去用武之地而游弋。(4)网络技术和信息革命使资金周转提速,并使其用量相对减少。

  03·资本、生产、产品过剩使产品、生产、资本资源化

  大家知道,资本的本质就在于增殖。什么叫增殖?当然是只有在“产出”大于“投入”的时候。用会计学上的语言来描述,就是用“销售收入”减去“销售成本”和“销售税金”之后还有“余额”。反之,则叫做贬值。大家又知道,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把上述之过程称为“扩大再生产”。什么叫“扩大再生产”?简单地说就是,把“增值部分”持续(再)用于“生产”中去。这样一来,由于持续将“增殖部分”不断加入到了生产中,生产规模便会变得越来越扩大。而从核算上看,只有当“销售成本”和”销售税金“低于“销售收入”时才有“销售利润”即资本才能实现增殖。

  这是因为,资本的“增殖部分”正是由“销售利润”转化而来的。如果说“资本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当然也可以,因为“销售利润”不是别的,正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为什么要论这个“老掉牙”的问题?因为笔者想告诉读者这样的一个基本事实的存在,那就是,如果遇到了生产出来的产品销售不出去或销售困难的状况时,上述之一切的一切就会发生“逆变”。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在“逆变”状态下,以“增殖”为本质特征的资本就不再具有资本性质了。不再具有资本性质那有什么性质?我的回答是——资源性。资本就是资本,又怎么会获得了“资源性”的呢?

  道理很简单,那就是,处于“逆变”状态下的资本,必将会失去继续“增殖”的本质。当然,这不是说所有的资本都会处于“逆变”状态,而是说那些生产“销售不出去”的生产资本不再具有资本性,并退化成为了资源。为了与没有退化成为资源的资本加以区别,笔者把它称为“资本资源”。什么叫“资本资源”?简单地说就是,不再具有“增殖能力”的生产资料、货币形式等。由于这些资本不再具有“增殖能力”,所以有把它们划归到“资源”里的必须。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资本不能持续增殖”的状况?当然是由于生产、产品、资本过剩——哪怕是相对意义上的过剩——表现为不能再实现“满负荷生产”。如果生产出来的产品都能在高于“销售成本”的基础上销售出去,并能收回“销售货款”,那就不会有“资本资源”这个范畴。可惜的是,没有一个企业能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而当这种现象具有了普遍意义的时候,它就不再是一个“产品过剩”的问题,而变成了一个具有世界性的产品、生产、资本的过剩了。

  04·产品、生产、资本资源化使经济出现了逆变状态

  从表面上看,资本资源化的成因是由于相对购买力的降低造成的,其实,这是一种假象,而其真相是,绝对购买力的降低。大家知道,成本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是由购买的原材料、购买的能源、机械设备的磨损、新产品的开发费用构成,一部分是由购买的劳动力、上缴的税金和所支付的利息等构成。可大家不要忘了,任何一个资本家、企业家都不会让“销售成本”大于“销售收入”,否则,他们就不再是资本家、企业家,而就变成慈善家、共产主义者了。

  而事实上是,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就势必会出现“绝对购买力”小于“绝对生产力”的状态。这是由于,“生产消费”加上“生活消费”低于“总消费”造成的。为何会出现这种“不等”的情况?因为有“非消费”的存在——“非银行储蓄”的存在。什么叫“非银行储蓄”?简单地说,是指那些没有存入银行的钱。别的国家的情况我不太清楚,反正我知道在我们中国,有许多“非银行储蓄”的存在。而这部分钱,显然是形不成购买力的。

  另外,也不是所有的企业家、资本家都把钱全部都用于“扩大再生产”或存入银行,这就使“绝对购买力”与“绝对消费力”不能成正比,出现了“生产”与“消费”之间的“逆变状态”。诚然,上述仅仅是一个方面的问题,如果把钱用错了地方,比如用在了销售不出去的产品生产时,或用在了暂时缺乏市场需求的产品生产时,它们都会形成上述“逆变状态”。而当上述这种“逆变状态”积累到一定程度、形成一定的规模时,那就不是一个简单的“生产过剩”了。

  由于用于真正意义上的生产消费、生活消费的绝对值越来越少,这就造成了“绝对购买力”或者说“潜在购买力”的相对降低。或许有人会说,谁都知道这一点?马克思主义、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早已把上述原理给大家讲清楚。而笔者现在要说的是,“绝对购买力”降低的同时,并没有使银行的钱多起来,而是把它们用在生产“过剩产品”上,用在“资本资源化”的进程中,而没有用在“资源资本化”的进程中。当“逆变状态”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经济危机生成。

  

  第02节·须承认经济危机是对人类反经济规律的证明与惩罚

  可以肯定,之所以会产生经济社会危机,一定是由于人们违反了经济社会自然规律,关于这一点,可以说是毫无疑问的。那么,对于违反经济社会自然规律这件事本身来说,是否也存在着一个“有规律”的问题?是的,回答是肯定的,且毋庸置疑。如此,是否可以说,经济危机就是经济过程中的一种“常态”,是经济发展的副产品?否。这是因为,“反经济规律”是建立在错误的认识、判断和错误的经营、管理的基础上,人们如果能及时发现错误,能适时改正掉自己的错误,并能够做到防患于未来的话,那么,人们不仅能防止、避免经济危机,还能开发和利用经济危机资源。

  01·对经济危机是一种反经济现象、反社会现象的认定

  经济危机是一种什么现象?还是经济现象吗?如果是,那它为什么会对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巨大的伤害?经济应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而不应该是一个给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伤害的过程;当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为何要爆发经济危机?经济危机是一种“经济常态”了吗?如果是,经济危机不就变成了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衍生品”或者说“副产品”了吗?反之,经济危机如果不属于经济现象,那它又应该属于什么现象?是否应该属于“反经济现象”?

  有物质就有反物质,有经济现象为什么没有反经济现象?这符合辩证法吗?如果不符合,那我们就有承认一下“反经济现象”的必要。那么,什么是反经济现象?笔者以为,要想认识反经济现象,需要首先认识经济现象。学过高等物理学的人知道,所谓反物质,讲的是与物质质量相等而其结构相反的物质形式。上述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质量相等”,一个是“结构相反”。所谓“质量相等”,举例说明就是,反原子与原子的质量绝对相等;所谓“结构相反”,举例说明就是,组成反原子的粒子与组成原子的粒子的性别相反——由于组成粒子的性别相反,所以其“结构相反”。

  如此,笔者又想说明一个什么问题?笔者想说明的是:所谓反经济现象,它是由我们人类给把性别给搞反了而产生的一种经济现象——通过生产过剩的商品物资被表达出来。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如果我们生产的产品均能够以高于销售成本、税金的价格销售出去,并能够收回货款,那企业的生产经营就会处于赢利状态,自然也就谈不到亏损问题,为什么会产生所谓的经济危机?回答当然是否定;而在这种状态下,固有经济事物、物质的性质当然不会被改变。

  可是,如果我们生产了滞销产品或压根就销售不出去的产品,生产设备没有少磨损,生产原料没有少使用,能源和劳动力没有少消耗,但得到的却是一个相反的结果。如此说明,在经济质量、经济消耗不变的情况下,是由于生产了过剩的产品,使得企业、经济体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分析原因,无疑是由于经济人、管理者把经济事物的性别给整反了——资源还是那些资源,资本还是那些资本,由于被用错地方,使其性质或者说使其性别发生了一次根本性改变。

  诚然,我们不能把上述再称为经济现象而只能称为反经济现象,因为其结果形成了经济危机,形成了经济衰退。

  02·对经济危机是反经济规律、反社会规律现象的认定

  如果提前就知道我们现在做的压根就错误,势必会给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造成巨大的损失,那么,人们就不会这样做而会那样做了。于是,便有一个问题会被人们提出,那就是,错误的做法究竟、到底由什么决定,是如何生成的。毫无疑问,错误的做法一定是由错误的认识决定的了,而人们之所以会有错误的认识产生,根源就在于事先就有那么一个唯心主义经济观的客观存在。什么叫唯心主义经济观?当然是认识不到“质能守恒”关系的经济观了。

  比如,当其知道生产能力大于社会需求不可为而又要为时;比如,当其知道货币资本大于实际需求不可为而又要为时。当然,不仅生产是一种能力的表现,消费同样也是一种能力的表现。可是,如果生产能力与消费能力不能守恒时,问题就出来了。如果要问“为什么?”我的回答是,经济的本质就体现为简约、就体现为节约、就体现为可持续发展,而不仅仅是一个只要能得到“发展”便“万事大吉”了的问题。这是因为,过度发展,违反“质能守恒规律”。

  没有实际消费能力却要人为地去创造出一种消费能力,必然导致通胀,而金融危机、能源危机就是具体表现。无数的事实均可以证明,任何事物、物质的存在与运动都须讲求一种平衡关系,否则就会由于关系的不平衡而发生“质能关系”或“性能关系”的转化。关于这一点,可以说是毫无疑问和毋庸置疑的事实。可是,我们的经营管理者们为什么就不能对这一点引起高度的关注与警觉呢?为何非要等到经济发生了问题,出现了故障之后再吃“后悔药”呢?

  为此,为了避免再吃“后悔药”,作为经济学人、管理者,我们不但需要了解经济规律、是怎样产生的、有什么本质特征,还需要了解什么是“反经济规律”、是怎样产生的、有什么本质特征等问题。什么?难道还有反经济规律?是的。有物质就有反物质,有物质运动规律也就应该有“反物质运动规律”才对。既然有经济规律,为何就没有“反经济规律”?这符合辩证法吗?如果不符合,应该有,那么,何谓“反经济规律”?是怎样形成的?有什么本质特征?

  笔者以为,所谓“反经济规律”,就是由于人们不按经济规律办事、违反了经济规律而形成的一种经济规律,表现在,它是建立在人们的、错误认识的基础上,具有“人造规律”、“人造机制”的特点,它遵循“万有斥力经济定律”。

  03·经济危机是对人类违反经济社会自然规律的证明

  这里笔者要说的是,无论是经济危机、金融危机、能源危机,还是不久前发生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和由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它们都是对人类违反经济社会自然规律的证明。如果要问“为什么”,我的回答是,因为经济或经济危机都是“人为”而不是“物为”也。什么意思?就是说,如果没有人,既没有经济,也没有经济危机。或许有有会问,难道我们连这一点都不知道吗?是的,如果大家都知道这一点,笔者就没有在这里阐述这个问题的必要了。

  而事实上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知道经济或经济危机是“人为”而非“物为”的道理,表现在,当包括次贷危机在内的经济危机爆发时,人们不能从自身去找问题,而是一味地去怨天尤人。或许有人又会问了,作为个体人、作为企业,就算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又能发挥出多大的作为?诚然,笔者也承认,个体人、个体企业的作用非常有限,但是,这并不等于说,个体人、个体企业在经济危机面前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状态,经济危机对于我们有百害而无一利。

  经济危机对于我们还有利?是的,回答是肯定。当然,也是有条件的,那就是,作为个体人、作为企业,我们必须得了解,经济危机是怎么产生的;必须得了解,经济危机不只有产生的历史,也必将有灭亡的历史。或许又有人会说了,作者没有必要在这里给我们讲哲学,我们需要的或者说我们的国家和世界需要的,是如何才能抑制经济危机和如何摆脱经济衰退的具体方法。如果拿不出具体的方法来,你就是说的再多、讲的再好,恐怕也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也。

  是的,笔者写这篇文章,就是准备给大家拿出一套具体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来的。但是,在拿出方法之前,读者必须得首先搞清楚、整明白,一切形式与意义上的经济危机都是由我们自大的、无知的人类一手炮制出来的,因为经济危机的产生,就是对人类违反各种经济社会自然规律的一个有力证明。反言之,如果不是由于人类事先就违反了经济社会自然规律,那么,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又怎么会爆发经济危机呢?关于这一点,必须首先得予以确认也。

  04·经济衰退是对人类违反经济社会自然规律的惩罚

  如果说经济危机是对人类违反经济社会自然规律的证明,那么,经济衰退又是怎么回事呢?笔者以为,它是对人类违反经济社会自然规律的惩罚。什么意思?就是说,由于人类事先违反了经济社会自然规律,而规律这东西又是一种只能尊重而不能违反的东西,所以,一个已经违反了经济社会自然规律的经济体,就必然、一定会得到规律的惩罚。

  不能逃脱吗?不能,就好象罪犯不能逃脱法律的惩罚、制裁的道理一样。如果罪犯能逃脱法律的惩罚、制裁,那还要法律干什么?如此,笔者是否再说,经济社会自然规律就好象是一部专门用来规定、制约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法律典籍?是的,绝不仅仅是“好象”,而且是一件完全可以肯定的事情。如果要问“为什么”?我的回答是,因为人类学意义上的法律法规或者说规章制度应该是对非人类学意义上的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经济规律、价值规律的表达。

  人类学意义上的法律法规或者说规章制度应该是对非人类学意义上的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经济规律、价值规律的表达?是的。这是因为,人类学意义上的法律法规或者说规章制度不应该是拍着脑瓜子建立起来的,而必须得建立在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经济规律、价值规律的基础上,或者说必须得建立在自然原理、社会原理、经济原理、价值原理的基础上。什么叫规律、什么叫原理?如果谁想违背规律、原理谁就可以违背,人类还有把它们揭示的必要吗?

  为此,为了把经济危机、经济衰退的本质特征彻底地揭示出来,作为经济人、管理者,我们就有把规律、原理首先把它搞清楚的必须。这是因为,经济危机、经济衰退是由于人类违反了经济社会自然规律、是由于人类违反了经济社会自然原理。可是,如果我们不了解什么是规律、什么是原理,那我们又怎么会知道经济危机、经济衰退是怎样形成的了。或许有人会问了,了解了经济规律、经济原理就能把经济危机、经济衰退的成因搞清楚吗?是的,因为经济规律、经济原理不是别的,正是使经济列车得以运行的轨道。经济列车的运行如何脱离的轨道,哪有不出事故的道理?

  

  第03节·凭什么说欧美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将常态化?

  这场发生于美国的次贷危机与此前发生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和此后发生的能源危机虽然都属于金融危机,但其性质却有本质不同,表现在次贷危机是“内生”的,而之前的金融危机、能源危机则是由“核外”、“中性”经济能量如“量子基金”、“对冲基金”不断“轰击”的结果。当然,后者与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危机更不相同,因为它们均不是由战争、自然灾害等原因导致的。至于说因次贷危机而引爆的全球性金融海啸,既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经济危机,也不是而般意义上的金融危机、能源危机了。那它是什么?应该是什么?毋庸置疑,它是因次带危机引发的“经济大爆炸”。

  01·次贷危机发生于美国是很值得深究的一种社会现象

  大家知道,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是由一个叫做次贷危机的经济危机品种引发。何谓次级贷款?简单地说,就是把贷款发放给了无足够偿还能力的人。何谓次贷危机?简单地说,是由于这些次级贷款者到期偿还不了债务而引发的一种经济危机。其实,到期偿还不了债务是经济生活中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可以说是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事儿。可是,这种现象发生在美国,并能引起经济危机和引起全球性金融海啸,就很值得研究了。尤其是来势之猛,使一个又一个的企业、经济体竟然成为没有思想准备的客人,那就更是一件很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了,因为这似乎“不应该”。

  次贷危机为何发生在美国?又为什么能够引起一场具有全球性的金融海啸?仅仅是美国出了问题,还是全世界的经济体都出了问题?否则,人们又将如何解释不堪一击的世界经济?大家知道,美国的GDP只占世界GDP的25%,它又怎么会对其余的75%,构成如此巨大的冲击?而在均受到冲击的前提下,一些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受到的影响为何要相对地小一些?难道其经济实力要比日本、韩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还要雄厚?有实力的为何反而经不住冲击了呢?

  很显然,这种现象绝对不符合传统经济学原理。大家知道,按传统经济学原理,经济危机应该发生在一些经济结构比较松散,经济实力比较薄弱的国家和地区。比如南美的一些中小经济体,比如非洲的一些经济欠发达的经济体就常常发生经济危机,即使自己没有发生经济危机,但它们受到的冲击率也很大。可是,这次不同,几乎越是经济实力雄厚的国家其受到的冲击却越大。难道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如果不是,那么,问题又出在了哪里?

  笔者以为,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当今之世界,已发展到了“资源主义”而非“资本主义”的新时代,其标志是“资源主义经济”正在崛起和“资本主义经济”正在逐步推出历史舞台。这就好像是那个强大的、自命不凡的清王朝,由于认识不到当时的世界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资本主义的新时代,接收不了新生事物,而最终走上了灭亡的道路一样。

  02·经济社会制度落后为何是其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

  笔者以为,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制度的本质特征是,“谁拥有资本谁就拥有主义”。什么叫“谁拥有资本谁就拥有主义”?简单地说就是,谁拥有资本谁就拥有发言权、领导权、决策权的一种主义。诚然,由于美国实行的就是这种绝对的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制度,而这种制度的本质就又体现为“谁拥有资本谁就拥有主义”,所以,在这一主义的前提下,广大的、人民的意愿和政府的作用与制约机制就很难被发挥出来,其结果必然是,资本主义思想、利益的极度膨化。

  请问,阿富汗战争、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代表的都是一些什么人的利益?难道是美国人民、美国政府的利益吗?否,它代表的一定是军火商和石油大佬们的利益,当然就更不代表阿富汗、科索沃、伊拉克人民的利益了。所谓为了在这些地区推行“民主政治”,简直就是一派胡言。世界上哪有不管被占领国人民死活的“民主政治”?世界上哪有不是为了获得经济利益的侵略战争?可惜的是,在那里美国的“民主”非但未建立起来,且引暴了全球性能源危机。

  笔者为什么一定要讨论这个问题?因为笔者想告诉人们,如果小布什知道发动伊拉克战争会引起能源危机,发放次级贷款会引起次贷危机的话,他就是再混蛋,也不敢拿美圆、美国经济、美国人民做赌注。关于这一点,我们能从小布什退位后的“忏悔”中得到答案。如此,笔者又想说明一个什么问题?笔者又想说明的是,无论是能源危机还是次贷危机,对于美国人来说都不存在主观故意。如果不存在主观故意“存在”什么?显然,是其经济社会制度有缺陷。

  为此,笔者曾经撰文道,《经济制度落后是导致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或许有人会问了,美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社会制度还“落后”吗?是的,回答是肯定的。如果要问“为什么”?我的回答是:面对封建主义,美国的经济社会制度无疑是先进的,甚至可以说是具有革命性的;但是,若让它去面对“后资本主义”,美国的经济社会制度肯定是落后的,甚至可以说是具有腐朽性的。不然,一个经济实力如此雄厚的资本主义帝国,又怎么会发生经济危机?

  换言之,只要经济搞不上去,或者说只要发生了经济社会危机,都一定是由于其经济社会制度存在缺陷——无论它是社会主义、资本主义还是封建主义。如果前社会主义实行的计划经济制度不存在缺陷,为何要改实行市场经济?

  03·绝对剩余价值积累为何将美国变成了经济黑洞

  什么叫相对购买力?是指扣除企业利润部分或扣除企业资本增殖部分以后而剩余下来的那部分购买力。或许又有人会问,为什么一定要扣除企业利润部分或一定要扣除企业资本增殖部分以后,再去计算购买力呢?这是因为,“利润部分”或“增殖部分”并不一定都能够进入到“扩大再生产”中,其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并不在参与商品生产,或者说其中有一部分不再参与商品生产而被一些国家或个人以物的形式直接收藏了起来。什么意思?就是说有相当一部分的“增殖”或“利润”既未进入到“生产消费”领域,也未进入到“生活消费”领域而被一些国家和个人永久保存。

  为了说明问题,笔者把这些被转移到其它国家、个人手里的财富称为“绝对剩余价值转移”。什么叫“绝对剩余价值”?要想了解什么是“绝对剩余价值”,还需要首先了解一下什么是“相对剩余价值”。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经对“相对剩余价值”作过如下分析:在企业购买的生产资料及能源中,含有其他企业劳动者创造的相对剩余价值。也就是说,剩余价值不只是由某一个企业的劳动者创造的,经过了多位劳动者的手,因而包含“相对剩余价值”形式。

  这样,剩余价值也就有了“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区别与联系。笔者为何要讨论这个问题?因为笔者想告诉读者,在美国人、欧洲人所购买的商品中,有我们中国人、越南人等第三世界国家和人民创造的“绝对剩余价值”——对于美国人、欧洲人来说,自然应该属于“相对剩余价值”了。或许又有人会问了,就算在他们购买的商品中含有第三世界国家和人民创造的“相对剩余价值”,那又能说明什么?毫无疑问,说明价值随时都在发生转移。

  而“转移”的结果又必然是,一部分国家的财富在迅速增加,另一部分国家的财富在逐步增加,而还有一部分国家的财富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在逐渐变少,形成财富的负增长。毋庸置疑,通过拥有印直美圆的权力,美国就是一个财富迅速增加的国家;而作为“世界加工厂”,中国无疑是一个财富逐步增加的国家;非洲的那些极不发达的国家,当然是财富非但不增加反而在减少的国家了。或许又有人会说了,既然美国是财富迅速增加的国家,为何还要爆发经济危机?我的回答是,由于美国的财富一直都在迅速增加,而他们又没有一套消化财富的好办法,所以才爆发经济危机。

  04·美国这个经济巨星为何将不断地发生经济大爆炸

  宇宙、恒星之“大爆炸”与原子的“核裂变”不同。这种不同主要表现在,“裂变”需要核外能量物质的连续“轰击”才能实现,因为,在原子的周围,存在着大量的“卫道士”——电子,而且,组成原子核的中子和质子本来结合得很好,核外能量物质要想分裂之,不具备一些特殊性是办不到的。比如,采用具有“中性”特征的核外粒子来“轰击”,就是“人工核裂变”大师们经常使用的一种手段;而宇宙、恒星的“大爆炸”则不同,它是不需要“轰击”的。

  它不但不需要“轰击”,而且还表现出“来者不拒”的特点。学过天体物理学的人都了解,当恒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末期),可供其继续“燃烧”的物质会越来越少,而不能“燃烧”的物质如碳元素会越积累越多,最终会变成“中子星”或“黑洞”。“中子星”或“黑洞”的基本特征是,其体积特别小而其质量却特别巨大。据天体物理学家们测算,如果从它们是身上取下花生米那么小的一块物质,其质量能达到上亿吨(据说其质量与原子核的质量状态类同)。

  体积这么小而质量又这么大就造成,它们的磁场、转速、引力、能量特别巨大,大到几乎所有的外来物质都能够被它们捕获而又难以释放出来——科学家们管这叫“通吃”。但是,一个问题变出来了,那就是,吸纳了这么多的外来物质,它能否消化得了。于是,在其实在无法承载下这么多质量、能量物质的前提下,“大爆炸”便成为其必然之步骤。

  笔者为何要讨论这个问题?因为笔者想告诉我亲爱的读者,前不久发生于美国的次贷危机以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金融危机,俨然就是一个活脱出来的恒星、宇宙“大爆炸”模型也。(1)它吸纳、聚敛了实在太多的、世界人民的财富;(2)靠自身能力实在是消化不了这么多的财富,“次级贷款”的发放便是其表现;(3)没有人、没有机构投资者能够对其实施“轰击”——匹夫撼树,谈核容易;(4)当其吸纳、聚敛的财富达到一定值时即“奇点”时就发生“大爆炸”。

  根据上述,笔者可以得到下述结论:冰岛的今天就是美国的明天。这是因为,美国已具备“超级经济巨星”即“经济黑洞”的所有条件——其经济质量特别巨大(占世界GDP的25%以上,接近欧盟25国),体积相对特别小(人口只占世界人口的1/30)。因而,笔者判断,如果美国不能改弦更张(重要指制度的变革),那么,在今后的若干年里,不断发生“经济大爆炸”便是其宿命哲学。表现在,不吸纳世界人民的财富不成,吸纳得多了又会发生“经济大爆炸”。

  05·为什么说欧美经济社会社会危机将成为一种常态?

  对物理、核物理、天体物理知识的学习使我认识到,物质运动一般有三种基本态,一种是裂变,一种是聚变,一种“大爆炸”。原子的核裂变、核聚变和宇宙、恒星的“大爆炸”自不必说,而在生物界,也有裂变、聚变和“大爆炸”之现象存在。比如细胞的分裂,就属于裂变的过程;比如卵子与精子的受精,就属于聚变过程;大家知道,生物界在寒武纪的时候也曾经发生过一个“大爆炸”。如此,是否可以说,裂变、聚变、“大爆炸”状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有?

  笔者经过研究发现,不仅有,而且还十分逼真。比如,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危机、金融危机、能源危机和最近产生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就具有“经济裂变”的性质,而企业的“购并”和欧洲“统一货币”的实行、统一宪法的拟颁布又具有“经济聚变”的性质,因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全球性金融海啸,无疑又具有“经济大爆炸”的性质(究竟是否具有可参阅笔者的《裂变经济学》、《聚变经济学》和《已到了该给发生于美国的经济危机定一下性的时候》等文章内容)。

  为了防止前苏联、前东欧的悲剧在中国上演,笔者根据原子的“核裂变模型”和“核聚变模型”,创作了《裂变经济学》和《聚变经济学》,并在没有出版的前提下,在国家版权局办了登记手续。而在这两部书稿中,笔者就曾经有下面之预言,我们所了解和认识的这个世界业已进入了一个“要么裂变,要么聚变”新时代。所谓《裂变经济学》,其实是在诠释“经济裂变原理”;所谓《聚变经济学》,无疑也是在诠释“经济聚变原理”。前苏联解体、前东欧剧变和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无疑属于“裂变”之现象,而欧盟等经济政治体的崛起和不断扩张,无疑又属于“聚变”之现象也。

  现在笔者已经可以肯定,经济危机就是一种“经济裂变”,如东南亚金融危机、频繁爆发于世界的能源危机和前不久发生在美国的次贷危机等。但是,到后来,笔者竟然对发生在美国的这场次贷危机和因刺贷危机而引起的全球金融海啸又有了一种全新意义上的认识,那就是,次贷危机并不属于“经济裂变”现象而属于“经济大爆炸”的性质。什么意思?就是说次贷危机已不属于一般意义上的“经济裂变”现象而是属于与宇宙、恒星“大爆炸”相似的经济现象。

  学过核物理学的人应该知道,要想实现“核裂变”,需要具备一个充分而必要的前提,那就是,必须得借助、利用某种核外粒子,来对原子核进行连续不断的“轰击”。比如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是由索罗斯等人利用其“量子基金”来不断“轰击”东南亚金融市场造成的;而能源危机,又是是麦肯斯等人们利用其“对冲基金”来不断“轰击”世界石油期货市场造成的:但是,次贷危机的爆发则与上述不同,因为没一个经济体、一只基金“轰击”美国而是其内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