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挤在主席台到底有何玄机?
主席台是干什么用的?
当然是用来主持会议,发言的。但是,主席台的功能长期以来,都被“异化”了。很大程度上成了证明地位,身份,和权势的地方。每次开会,什么人能上,什么人不能上,是需要颇费一番脑筋的,因为一旦遗漏了什么该上人,或者上了不该上的人,都会惹出许多麻烦。
回想起五十年代,主席台的概念还没有象今天这样复杂,记得看到过一帧照片,是毛泽东坐在怀仁堂里参加会议。毛泽东并没有坐在主席台上,而是和普通代表们一起坐在台下,毛泽东正在聚精会神的聆听发言。那时侯,主席台的布置也和今天有所不同。发言人的讲台在正当中的最前面。主席台上的人不多,只有主持会议的人员,坐在讲台的后面。
但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主席台的意义变了。上主席台的人越来越多,排位子成了一门很深厚的“学问”。在党的“九大”开幕式上,毛泽东坐在前排的正当中,在他的左边坐的是从副统帅林彪起的清一色“左派”,右边是周总理,朱德,陈毅等老同志,左右界线真是一目了然,这可谓把主席台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至。主席台上的人数也是一加再加,几百人的主席台俨然成了一个特殊的会场。
看过联合国大会开会新闻的都有印象,联大开会,主席台上主持会的只有联大主席和秘书长。而他们也是坐在后面的偏座上,只有大会发言的人才有资格站在前面的讲台后。其他人员一概坐到下面的会场里。包括来参加会的各国领导人。想想联大也是没办法,诺大的一个联合国,不管大国小国,一律平等,如果搞个主席团,那也够难“摆平”的,索性都到下面就坐,就什么矛盾也没有了。
其实,从主席台这些年来的演变,可以折射出“官文化”的发展过程。一个小小的主席台,承载了和它的分量不相称的功能。现在也是到了给它正“名分”的时候了。因为各种会议的具体情况各不相同,所以,也不可能一刀切,应当根据不同会议的不同情况,来具体决定。但是,有一个原则是可以定的,那就是会议的需要。如果坐在台上仅仅是为了证明身份,那就完全可以下来。你走下主席台,表面上好象位子低了,但在群众中的形象却会高了。
对于象主席台的上和下这样的事,应该到群众之中多听听他们的意见,可能还会有许多。有一些作为领导们“习以为常”的事情,却正是群众意见较大的事,但是,由于领导平日里“高高在上”,所以,很难听到群众的真心话,如果你真到了群众之中,就会了解到他们内心的想法。只要你是诚心诚意对待群众,更多的改掉已经成了“惯例”的,但却是影响党和群众关系的做法,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一定会越来越好。
给主席台一个恰如其分的名分,该不会比当年搞原子弹都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