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哄而上 各自为战 新能源恐难“弯道超车”


    

解读“十二五”规划之一:
一哄而上 各自为战 新能源恐难“弯道超车”
黄少华

 

·将新能源车列为国家战略是一项明智的决定
·联盟的效果有待时间的考验
·新能源技术很难实现“弯道超车”
·制定新能源产业“游戏规则”,将所有跨国公司囊括在内,是产业层面上的“弯道超车”
·浮躁和盲目自大是最可怕的敌人,一哄而上的结果往往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新能源产业发展16字真经:认清局势,脚踏实地,合作共赢,不卑不亢


    要问现在什么最火,新能源车无疑是其中之一,而且这个热度还将持续下去,甚至长达数十年时间。就连奔驰汽车的全球老大蔡澈,也在不久前举行的巴黎车展上振臂高呼:“这是传统汽车最后一次盛宴,从明年开始,就是电动车的天下了。”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奔驰、大众和通用等国际巨头不遗余力地为新能源车鼓吹,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抢占新能源汽车的制高点,为下一轮竞争积蓄能量。毕竟,石油作为不可再生能源,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日益紧缺,而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为了保护我们的地球,让《2012》只是个传说,新能源车的发展也势在必行。

 

“十二五”规划将新能源汽车列为新兴战略产业的意义

    在各国政府和跨国公司纷纷将新能源汽车作为发展战略进行部署时,中国也不甘示弱。在汽车发展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汽车从来没有像现在如此自信过——新能源车是中国汽车实现“弯道超车”的最好机会。这一说法,得到了下至普通百姓、企业,上至国家相关部委的认同。
    在“十二五”规划中,新能源汽车被列为重点扶持的新兴战略产业,这意味着,国家在今后至少5年的时间里,将向新能源汽车领域投入巨资。为配合“十二五”规划的新能源战略,各汽车企业也纷纷宣布自己的新能源规划和战略。另悉,由科技部牵头的《电动汽车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也已制订完毕,最迟明年正式对外公布。根据《规划》,小型化和汽车电气化是中国汽车未来发展的两大方向,2015年中国电动汽车保有量计划达到100万辆,动力电池产能约达100亿瓦时。
    必须指出,将新能源汽车作为国家战略,是一项非常正确和及时的方针路线。目前,很多国家都在抢占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制高点。就连美国总统奥巴马都在不遗余力的为通用雪佛兰Volt电动车摇旗呐喊,充当称职的“代言人”。奥巴马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深知电动车是拯救美国汽车业的一张王牌,同时也是美国政府清洁能源发展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除美国外,日本、德国等国也纷纷出台政策,支持电动车产业的发展。在各国政府的支持下,大众、宝马、奔驰、日产和丰田等企业纷纷加快电动车的研发和生产,全球的电动车热情风起云涌。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各国都在寻找引领全球经济的新技术和新的产业支柱,而新能源汽车,无疑是各国争相发展的重点。”全国政协原常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清泰认为,中国的行政体制,更有利于电动车产业的发展。尽管各国都意识到电动车的重要性,但电动车作为一个产业,不仅需要巨额资金的投入,更需要各个部门和行业的协同作战,特别是充电站的建设等,单靠企业的力量是很难完成的。

    

新能源联盟形同虚设,很难形成合力

    在这种情况下,各种形式的新能源产业联盟风起云涌。其中,最让人关注的莫过于8月18日成立的“中央企业电动车产业联盟”,该联盟由国资委牵头,联盟成员包括一汽、东风、长安、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等16家“巨无霸”央企。
    16家央企组成联盟,本是一件好事,有利于建立推动电动车产业整体发展的开放技术平台,通过统一产业技术标准,共同研发电动车新技术,共享技术成果,从而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电动车企业和品牌。“政府希望通过成立产业联盟,避免投资浪费和产能过剩,为中国电动车弯道超越节省时间和资金。”业内人士认为,联盟的成立,意味着一支阵容庞大、以提升中国电动车产业整体技术水平的“国家队”已经诞生,央企将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上担当“领军”重任。
    然而,对于联盟的效果,很多业内人士都不看好。“很难有实质性的进展。”上汽集团新能源汽车事业部总经理干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对联盟的效果表示质疑。他认为,电动车最重要的是“电池、电机、电控”,目前国内很多企业在这三方面并没有真正投入,特别是电池,目前技术方面并没有取得突破。“目前市场上很多纯电动车已经上市,但实际上根本买不到,主要原因是关键零部件还达不到水平。”
  事实上,早在前几年,北京、重庆等地的地方性新能源产业联盟就纷至沓来。但由于这些地方性联盟都是以当地的汽车企业为依托,因此联盟成立后,并没有太多实质性进展。2009年7月11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组织上汽、一汽、东风、长安、广汽、北汽、重汽、华晨、奇瑞和江淮等十家汽车企业,联合成立“电动汽车产业联盟”,意在联手攻克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在产业化过程中遇到的难关,但至今没有下文。
    联盟很难取得实质性进展,主要原因是各自为战。甚至可以说,很多企业在新能源方面的战略只是噱头,或者说向国家伸手要钱的幌子。一哄而上、瓜分科研经费,这种情况在国内很多行业屡见不鲜,希望新能源汽车不要重蹈覆辙,错过最好的发展机遇。

    

“弯道超车”的不是电动车技术,而是电动车产业

    提到“弯道超车”,很多人就血脉喷张,觉得中国汽车已经站到历史舞台中央一样。事实上,要实现新能源汽车的“弯道超车”,谈何容易?
    由于丰田的混合动力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因此国家在确立新能源车补贴的时候,并没有将混合动力车列为新能源车范围,而是把它归为节能汽车。尽管从政策层面上说,这个做法毫无疑义。然而,业内人士也担心,如果国家对混合动力汽车不够重视,鼓励太少,这个技术以后很有可能会在中国消失。“从技术角度看,混合动力汽车是对传统车改变最少的节能技术,并且增程式和纯电动汽车都能在混合动力汽车的基础上演变的,如果混合动力搞不好,也很难把纯电动车搞好。”
    而在电动车方面,目前日产聆风和通用Volt也已经实现量产,并且有大举进军全球市场的野心。尽管比亚迪的电动车也已经上市,但至今仍疑雾重重,让人云山雾罩,不明真相。即便是在新能源领域投入重金的上汽,其纯电小车也要到2013年才能上市。因此,在电动车技术方面,中国与国外大企业仍有很大差距。
    更不用说燃料电池车了。据悉,包括奔驰、宝马、丰田在内的跨国公司都将燃料电池作为重点方向在研发。然而,由于我国将电动车确立为重点发展战略,因此做燃料电池的很少,更重要的是,燃料电池车成本很高,而且是中长线的项目。国内企业鲜有愿意“放长线钓大鱼”的,比较急功近利。“但是像日本、欧洲的大公司对燃料电池开发非常专注,丰田整个研发团队有近800人都在做燃料电池研发。”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一旦燃料电池技术取得突破,中国的差距就有可能被拉大。
    “当前中国在电动汽车领域实现‘弯道超车’的观点需要调整,可以实现‘弯道超车’的不是电动车技术,而是电动车产业。”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电动汽车首席专家、电动车研发中心总工程师周荣认为,“技术先进不是领先的关键。我们在技术上与国外同行齐头并进,在产业化程度上可以‘弯道超车’,占领这一领域的制高点。可喜的是,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官企联动,这样我们就有可能把这个产业最快做起来。”
    认清局势,脚踏实地,合作共赢,不卑不亢,只有这样,中国新能源汽车才有可能真正异军突起,最后实现“弯道超车”。

 

(本文版权独家提供给搜狐汽车,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