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载《新地产》2010年10月号)
最近一段时间都奔波于商旅之中,抽空写这篇专栏的时候,正身处辽西一座城市的滨海开发区。酒店窗外的海面黑茫茫一片,透过数以百计搁浅在沙滩上影影绰绰的渔船,浓重的海腥味扑鼻而来。白天考察项目时,我们看到的却是已建成的崭新、宽阔的滨海大道,气势恢宏的填海工程,建造中的海滨广场及延伸入腹地的城市景观中轴线也初现雏形,与夜晚这种原生态渔业村落的感受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这个国共战争史上著名的城市本来并不靠海,现在为了实现“辽西沿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目标,颠覆传统的“背海而居”而变为“拥抱大海”,选择了距中心城区几十公里的滨海地区建立经济开发区,虽然城区人口才几十万,但新区的规划建设面积达到100多平方公里,相当于四个北京的东城区、十个天津的和平区。
我们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在城市化(或者说城市扩张化)方面充满了“雄心”。迪拜在造城方面令全世界瞩目的“成就”突破了这个世纪的人类对“城市化”的想象,这种感染力,在中国已经从北上广深传递到了二、三线城市。在环渤海区域,类似这样庞大造城规划的城市已经扩展到许多更低级别的城市。
就在几天前,本人还应邀参加了胶东半岛的一个县级市举办的城市发展论坛。这个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本来也并不靠海,为了 “跳跃性”的发展也将城市发展格局向南扩展到了海边,建立了“南海经济开发区”。由于原先经济基础的相对薄弱,在环渤海地区风起云涌的城市化竞争中缺乏实力,因此这次论坛提出为这个城市的发展提出了一个非常令人眩目的定位,叫做“国际养生之都”。这个定位是由国内一家著名高校的规划院策划的,应该说也花了很大的功夫,从山、海、湖的资源利用,到几千年文化题材的挖掘,“儒”、“释”“道”全用,就连“秦始皇东海求仙丹”、“众文人登山”的故事也都搬出来了。这个规划也全面借鉴了世界各地经验,找到了在养老、保健、美(整)容、“养心”等等产业成功的“标杆”,要实现与世界“五大养生之都”媲美的“养生圣地”的发展目标。
我们还处在一个充满“概念”的时代。除了城市发展的“雄心”以及大胆施展的“勇气”,由于全球化的视野,我们从“已发达”的西方世界可以借鉴到许多令人眼花缭乱的“案例”,以此可以弥补我们的经验以及有限的“想象力”(或者叫“创意”)。所以,我们往往可以迅速地构建一个迷人的框架。这个框架不仅仅是漂亮的规划以及吸引眼球的模型,也包括道路、广场、公园等基础设施的投入,通常还有政府主导的行政中心的转移。
当然,这种建设模式的推进,必不可少的是房地产开发商的积极介入和参与。由于一线城市开发的土地的越来越稀缺,开发商们(尤其是追求规模的大型开发商)在大城市的发展空间日渐萎缩,向二、三线城市,甚至四线城市的转移已经成为不得已的选择。在这些二、三线城市,开发商们可以获得动辄数以千亩的廉价土地,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赢得机会。因此,许多尚未发展起来的新城规划,恰恰是开发商推波助澜提升到一个“空前高度”的。
但是,从目前的大部分地区的发展情况来看,开发商们的“可持续”机会并没有能够成功地转化为这些新城的“可持续”发展。原因在于这些“伟大”的发展计划,充分涵盖了地方政府的政绩以及开发商追逐规模和利益的需求,却往往忽略了最为重要的角色参与:市场的需求!
当一个几万人的乡镇要成为几十万的城市,当一个几十万人城市在兴建可容纳几百万人的新区,需要多少企业的入驻?多少有升级购买力的人移居?他们为什么会来?这些最基本的问题在各种雄心勃勃的计划地制定中被有意无意地忽略掉了。我们看到沙漠就想到拉斯维加斯,看到海岸就想到迪拜、香港和悉尼,似乎这其中存在着必然。我们却不愿去想绝大部分的沙漠和海岸没有,也不可能都发展成繁华的经济中心或度假胜地。我们周游世界参观的都是成功的案例,其实有更长更长的一串开发失败的名单,也许更值得我们去“借鉴”!
我们现在所有的二、三线城市的新区的开发几乎都存在预先透支未来市场的状况,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而更危险的,是其中相当大的比例是在透支也许根本不存在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