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览“红格本”《明实录》摘录、点校永嘉黄氏情节(上稿)


 

2010105日,自网络下载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简称史语所)校:“国立北京大学图书馆旧藏  国立北平图书馆民国十九年五月重抄本” 简称为“红格本” 《明实录》。觉得自己“拥有了整套《明实录》”而高兴。

经阅览、并与十年前(2000年)在温图阅读(江苏国学图书馆本)简称“梁本”所抄录的摘要作了比较,有许多不同(例如:个别月份的初一“干支”就不同,“匪夷所思”)。特将其中与“永嘉黄氏族系”有关情节摘录出来,作了一番点校。

 

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五十一  洪武三十年三月癸丑朔 

上御奉天殿策试举人,制策曰:“(策文略)”时廷对者五十一人。擢陈为第一,赐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

本按:永嘉黄淮宗豫(13671449)登该科,是榜第二甲第五名进士及第。洪武皇帝初授黄淮任中书舍人。

建文二年(1400)二月,更官制,曾改黄淮任翰林院侍书。                           

 

                           *                                   *

 

明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之十    洪武三十五年 秋七月壬午朔 

乙酉(初四)复翰林院侍书黄淮、芮善、刘彦铭、邹进、吴均、唐恕、王遂、吴胜、鲍麟、为中书舍人。

   本按:洪武三十一年(1398)闰五月初十,明太祖驾崩于西宫。燕王朱棣起兵“靖难”,双方交战四年,朱棣自侄

儿允炆手中夺取皇位,建文四年(1402)六月十七日在南京奉天殿登位,“仍以洪武纪年,今年称洪武三十五年”。

乙酉(七月初四)日,重新复黄淮为中书舍人。

 

明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之十一    洪武三十五年 八月壬子朔 

戊午(初七)升中书舍人黄淮为翰林院编修。

    本按:虽然未见到该时间的第三任“诰命”而从永乐十年二月初一以及洪熙元年正月十六日两通“诰命”均著黄

淮:初任中书舍人、再任翰林院侍书、三任翰林院编修、四任翰林院侍读、五任左春坊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读……

文(下同)提及所有皇家授给永嘉黄氏的诰命、敕谕、谕祭现存三十多通文字,源自清·光绪九年(1883)周

纘卿重修《霞渡潭黄氏族谱·艺文卷》;部份又见1929年余星东重修《南柳黄氏宗谱》(温图古籍部“浙南谱牒收藏研究中心”留有复印件备查)。已经按照时序汇集於拙编《永嘉黄氏外编(稿)·卷一中》中。

 

明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之十二   洪武三十五年 九月辛巳朔 

癸巳(十三)赐翰林侍读,解缙七员金织罗衣各一袭。

    本按:“七员”是指翰林官入直文渊阁的解缙、黄淮、胡广、杨荣、杨士奇、金幼孜、胡俨七位。解缙、黄淮八月入阁;其他五位均九月份先后入直文渊阁。是明代翰林进入文渊阁的开始。

 

大明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之十四  洪武三十五年十一月庚辰朔 

己丑(初七)升翰林院侍读解缙为本院侍读学士;侍讲胡靖、编修黄淮、检讨胡俨皆侍读;修撰杨荣、编修杨士奇、检讨金幼孜皆侍讲。

 

                       *                                   *

 

大明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二十六  永乐元年十二月甲戌朔 

翰林侍读学士解缙,奉敕修《古今列女传》成,上亲制序文曰(略)。

既上进,命刊印以赐百官。赐缙及侍读黄淮、胡广、胡俨、侍讲杨荣、金幼孜、杨士奇等。检讨王洪、蒋骥,典籍沈度,文骑衣各一袭、钞有差。   

    本按:《四库全书前言》《古今列女传提要》第452册-37……永乐元年,成祖既追马后尊谥,册宝仁孝皇后徐氏,复以此书为言,因命缙及黄淮、胡广、胡俨、杨荣、金幼孜、杨士奇、王洪、蒋骥、沈度等同加编辑。书成上进,帝自制序文刊印……。 原先  洪武年间,孝慈高皇后曾计划编订此书而未成。明成祖在其执政第一年就下令解缙等人在刘向原书基础上重撰此书,收录自虞夏以来至当朝可以为永作世范的女性事迹,。敕令改编、刊行《列女传》是明代政府加强对女性思想控制的重要一环。之后,“贞节烈女”及“贞节牌坊”各地风行。

 

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二十七  永乐二年春正月癸卯朔 

戊辰(廿六)礼部以会试天下举人,奏请官考试。上命翰林院侍读士解缙、侍读黄淮为考试官,赐宴于本部。

 

太宗文皇帝实录二十九  永乐二年三月壬寅朔  上御奉大()殿试礼部选中举人杨相等四百七十二人制策曰(略)  乙巳(初四) 上御奉天殿阅举人对策,擢曾棨为第一。赐棨四百七十二人进士及第,出身有差。

本按:甲申(1404)科会试,是黄淮与解缙成功合作的一大亮点。黄淮《退直稿三》有“会试录后序”:

           《会试录》后序

  历代取士之途不一,独进士一科久而愈盛。自汉试明经射策,进士程试之习已肇于此。唐、宋以来,进士科目大行。爰及我朝,稽古右文,而进士为尤重,或者谓:取士校其文章,不若求之德行。然不知文章载道之器,文之所达即德之所著。德蕴诸中,微而难见;情见乎辞,显而易知;即其文而验其德,是即有虞敷奏以言之意,何莫非良法乎?!且先后得人具有明效,其在于唐时,则有若宋璟善守文以持天下之正,颜真卿毅然之气折1而不挠沮,陆贽忠诚论谏,韩愈反刓刬伪,李绛直道进退。其在于宋时,则有若李沆2正大光明,世称圣伯;韩琦垂绅正笏,志安社稷;德量节概如欧阳修,公忠直亮如文彦博,先忧后乐如范仲淹;乃若司马君实有旋乾转坤之功,程朱倡明道统,以接夫千载不传之绪,光辉焕发,照映简编,靡能殚述。曾谓文章不可以得人乎!

矧惟太祖皇帝,德泽涵濡,垂四十年,进士得人,盖将轶唐、宋而过之。今上皇帝以大有为之资,膺文明之运。乃永乐二年,时当大比。就试之士,沐维新之化,率皆奋励激昂,期以自效。有司拔其尤者四百七十二人,小录登载,具如故事。于戏多士,其荣矣乎!虽然,德之着于文章者,既足以荣其身;德之着于用者,当有以善其政。诸君子行将对策大廷,扬历显要,必推其德而措诸事业,卓然为当代名臣。且以皋、夔、伊、傅自期。罔俾唐、宋诸贤得专其美,庶见进士文章不为虚器也。勉之哉!勉之哉!

敬本下注:“按折上疑有缺字。”

沆,抄本作沈,籀校:沈当作沆。

志,抄本空字,据敬本加。

敬本下注:“按用上疑有缺字。”

永乐甲申二年(1404)正月二十六日,黄淮任会试副主考官。三月初一,明成祖于奉天殿试礼部选中举人杨相等472人。从“行将对策大廷”可知,该序撰于殿试对策之前(二月下旬)。

 

 

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三十  永乐二年夏四月辛未朔 

○壬申(初二)……翰林院侍读黄淮为左庶子……。

○甲戌(初四 )册立世子(朱高炽)  皇太子。  

○乙未(廿四)左春坊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读黄淮等言:“左右春坊并司经局吏无额设,乞于吏部借拨办事吏三名”  上命:“各设司吏一名,著为定例。”

 

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三十三  永乐二年秋七月庚子朔 

○己丑(廿六)翰林院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解缙呈大学正心章讲义……

转网上载:永乐二年七月,明成祖反复阅读翰林院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解缙等人呈上的《大学正心章讲义》一书后,大发感慨地对解缙等人说了人心诚一番话。他还说,每次退朝静坐,经常想到把管束自己的好乐之心作为重要的事情。又思为人君,但于宫室、车马、服食、好玩,无所增加,则天下自然无事。明成祖的自律之心,可鉴!

 

大明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三十四  永乐二年九月己亥朔    

○庚申(廿二) 上御右顺门,召翰林学士解缙、侍读黄淮、胡广、胡俨、侍讲杨荣、杨士奇、金幼孜,谕之曰:“朕即位以来,尔七人朝夕相与共事,鲜离左右,朕嘉尔等恭慎不懈,故在宫中亦屡言之。然恒情保初易,保终难,朕故常存于心,尔等亦宜谨终于始,庶几君臣保全之美。”缙等叩首言:“ 陛下不以臣等浅陋,过垂信任,敢不勉励图报。” 上喜,皆赐五品公服。又曰:“皇后数言欲召见尔七人命妇,其令即赴柔仪发(殿)见。是日,缙等之妻,入见 中宫,训劳备至,皆赐五品冠服,及钞币表里。

 

太明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三十六  永乐二年十一月己亥朔 

○丁巳(十九)翰林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解缙,进所纂录韵书,赐名《文献大成》赐缙等百四十七人钞有差,赐宴于礼部。既而 上览所进书,向多未备,遂命重修。而敕太子少保姚广孝、刑部侍郎刘季箎、及缙总之……于文渊阁,命光禄寺给朝、暮膳。

本按:百四十七人之中的:王景、胡俨、杨溥、邹缉、王褒、梁潜曹棨、王洪、潘畿、苏伯厚等,均有诗文在“永嘉黄氏族系”的谱牒中读到。可详见拙编《永嘉黄氏外编(稿 )》同时折射出“永嘉黄氏族系”文化底蕴之厚度、渊源。

 

大明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三十七  永乐二年十二月戊辰朔 

○甲午(廿七)立春  上御奉天殿,文武群臣行贺礼,赐宴。  赐六部尚书侍郎金织文绮衣各一袭,特赐翰林学士解缙、侍读黄淮、胡(广)、侍讲杨荣、杨士奇、金幼孜,衣与尚书同,缙等入谢。  上曰:“朕于卿等非偏厚,代言之司,机密所寓,况卿六人旦夕在朕左右,勤劳勚益,不在尚书下。故于赐赉必求称其事功,何拘品级。”又曰:“朕  皇考初制翰林长官品级与尚书同,卿等但尽心职任,孔子云:‘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臣各尽其道耳!缙等稽首而退。   

 

大明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三十八  永乐三年春正月戊戌朔 

○壬子(十五)△先是上命翰林院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解缙,于新进士中选质英敏者,俾就文渊阁进其学。至是缙选修撰曾启、编修周述、周孟简、庶吉士杨相、刘子钦、彭汝器、王英、王直、余鼎、张()敞、王训、柴广敬、王道、熊直、陈敬宗、沈升、洪顺、章朴、余学夔、罗汝敬、卢翰、汤流、李时勉、段民、倪维哲、袁天禄*、吾()绅*、杨勉二十八人入见。  上谕勉之曰:“人湏立志,志立则功。就天下古今之人,未有无志而能建功成事。其汝等简拔于千百人中为进士,又简拔于进士中至此,固皆今之英俊,然当立心远大,不可安于小成,为学必造道德之微,必具体用之全。为文必并驱班、马、韩、欧之间,如此立心日进不已,未有不成者。古人文学之至,岂皆天成?亦积功所至也,汝等勉之。朕不任尔以事,文渊阁古今载籍所萃尔,各食其禄,日就阁中,恣尔玩索务实得于已,庶国家将来皆得尔用,不可自怠,以孤(疑“”字误)朕期待之意。时进士周忱,自陈年少愿进学。  上喜,曰:“有志之士也”命增忱为二十九人。遂命司礼监,月给笔、墨、纸;光禄给朝、暮膳;礼部月给膏烛钞人三锭;工部选近第宅居之。 

○丙辰(十九)国子监祭酒胡俨请申明洪武中所定学规从之上谕俨曰此其条约耳为师范者当务正己以先之讲学渐磨以养其心淑其身此为切要汝宜勉之  

本按:“俾就文渊阁进其学”据《》是由解缙、黄淮总领其事。也可略见明成祖倡兴学重教之一斑。

“梁本”《明实录》、明·陈建《皇明从信录》卷十四均没有袁天禄**二位。而明·谭希思《明大

政纂要》卷十四同此“红格本”。不过“史语所”将误作成,又敞乃敞之误、绅乃之误。都须要作改正。

 

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五十二   永乐四年三月辛卯朔

    ○赐翰林院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解缙六员二品金织罗衣各一袭

  ○壬辰(初二)命工部修国子监 太祖高皇帝诏书碑亭。 

○礼部奏请立视学之碑  上亲制其文曰()国子祭酒胡俨等率学官监生上表谢。 

○壬寅(十二)上御奉天殿试礼部选中举人朱瑨等二百一十九人制策曰(

本按:永嘉张文选即219人之一,年仅36岁亡故。黄淮著《翰林庶吉士张士铨》详见拙编《黄淮文集》323页。

 

大明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五十五                      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五十六

  永乐四年六月乙未朔      六、七两月初一之间,相隔53天?            永乐四年秋七月戊子朔

本按:有误!

 

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五十六    永乐四年秋七月戊子朔 (此与“梁本”所记时间相同,下从之)

○辛丑(十四)赐左春坊庶子兼翰林院侍读黄淮等五员,二品金织纱衣各一袭

 

大明太宗孝文皇帝实录卷六十一  永乐四年十一月丁巳朔

    己巳(十三)甘露降  孝陵松柏醴泉出神乐观命中使取献  宗庙并分赐廷臣   ○庚午(十四)百官上表贺醴泉甘露之瑞*赐玺书谕曰朕敬恭事  天地上致孝于  宗庙下祈福于生民而祯应屡见卿等谓朕德所致朕何敢当斯盖  上天之佑  宗庙之灵及尔文武群臣尽心协辅所致然自古有道之君祥瑞之来愈加警畏是以国家蒙福人民乂安卿等宜勉辅朕德永承天休 

本按:* 黄淮著有四言《圣孝瑞应诗 有序其序文详细记述了‘醴泉甘露之瑞’情事。拙编《黄淮文集》第3页。

 

太宗文皇帝实录卷六十四  永乐五年二月丙戌朔 

○庚寅(初五)黜翰林院学士兼右春方大学士解缙,为广西布政司右参议。

 

太宗文皇帝实录卷六十五  永乐五年三月乙卯朔 

○癸未(廿九)赐文武百官西洋及高丽布有差。 特命翰林院侍读黄淮、胡广、侍讲杨荣、、杨士奇金幼孜,赐同尚书。

 

太宗文皇帝实录卷六十六  永乐五年夏四月()酉朔  

○癸巳(初九)赐翰林院侍讲黄淮等五员,金织云鹤纱衣各一袭、 

                  

太宗文皇帝实录卷六十八  永乐五年六月癸未朔  <以安南平>  以安南平诏天下曰 (诏文略

     本按:* 黄淮著有《平安南颂 有序》其序文记述颂扬了‘平定安南’情事。详拙编《黄淮文集》第70页。

 

太宗至孝文皇帝实录卷七十三  永乐五年十一月辛亥朔  升右春(坊)右庶子兼翰林院侍读湖(胡)广为翰林院学士兼左春坊大学士;庶子兼翰林院侍读黄淮为右春坊大学士仍兼侍读……。   

○乙丑(十五)太子少师姚广孝等进重修《文献大成书>凡二万二千二百一十一卷一万一千九百五本更赐名《永乐大典》 上亲制序以冠之,其文曰:序文略)赐广孝等二千一百六十九人钞有差。

 

太宗至孝文皇帝实录卷七十五  永乐六年春正月庚戌朔 

   ○戊寅(廿九)赐翰林院学士胡广五员,各表里彩币二,表里白金十两,钞五百贯。 

 

太宗至孝文皇帝实录卷八十  永乐六年六月戊寅朔

 

然而“红格本”电子版下载中,欠缺卷八十一~卷一百(永乐六年七月~八年一月)是原文欠缺?或是“史语所 压缩上网过程漏掉没摆进来?另因为卷七十一~卷八十亦重出了。故有此疑!

 

       本按:“史语所“采用了《太宗实录》参考文本计六种(※广方言馆本※抱经楼本※内阁大库旧藏明红丝阑精写本 存卷四十八至四十九※内阁大库藏清初明史馆钞本 存卷一至九;六十三至七十中央图书馆藏明内府写本 存卷三十六至三十九内阁大库旧藏清初明史馆钞本散叶)难道(永乐六年七月~八年一月)内容都不存在?而“梁本”中这段都是存在的。例举以下有关黄淮的五条(是本人抄录自“梁本”不过有些节略之)内容:

卷六十  永乐六年十一月 乙巳朔

    甲寅初十命淇国公丘福,蹇义、金忠、胡广、右春坊大学士兼翰林院侍读黄淮、杨荣、杨士奇、金幼孜、姚友直等官辅导。 永陵按:抄录该条时,除黄淮写了官衔全称外,余者从略,下同。

 

卷六十一  永乐七年二月 甲戌朔

    戊寅初五祭太社太稷。上谕右春坊大学士黄淮、左谕德杨士奇曰:“朕命尔等辅东宫……。”

 

卷六十二  永乐七年闰四月 癸卯朔

    戊申初六敕吏部尚书蹇义、兵部尚书金忠、右春坊大学士兼翰林院侍读黄淮、杨士奇曰:“朕命皇太子监国,其所裁决庶务,须令六科逐月类奏”  

 

卷六十三  永乐七年五月 壬申朔

    癸酉初二书谕皇太子曰:“比伊王来言:‘前经汴梁,见周王出语忿恨,心不可测’尔宜加意防慎。此敕可示蹇义、金忠、黄淮、杨士奇,余人勿泄。”

 

卷六十四  永乐七年六月 壬寅朔

己酉初八赐书皇太子,令谕右春坊大学士兼翰林院侍读黄淮……送赴北京。仍令、士奇于朝臣内慎举谨厚笃实,文学可称者,数人偕来。永陵按:据此条,永乐帝朱棣是很以黄淮等人为心腹的。

 

大明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一百一    永乐八年二月戊戌朔  

 

大明太宗孝文皇帝实录卷一百六  永乐八年秋七月丙寅朔  

己卯(十三)温州府平阳县风潮漂没庐舍,溺死民人事闻  皇太子遣人安抚。

辛卯(廿五)浙江金乡卫飓风骤雨,坏城垣、公廨。 

 

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一百十二  永乐九年春正月壬戌朔  

庚午(初九)工部言:“浙江处州府丽水县,古有通济堰,障截松阳、遂昌二县溪水入渠,分上、中、下三源流为四十八派,溉田二千余顷,后缘洪水冲积沙石,渠不通,上源之民私泄水利,使下源渠堰绝流。洪武间,尝加脩筑三源,旁近之民均沾其利,经今岁久,土堰复圮,渠流浅狭,乞如旧脩筑。”从之。

本按:通济堰在丽水碧湖,19578月,大妈徐氏玉珠率余从温州到碧湖居河口,离堰头村近,曾听说过故记之。

 

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一百十四  永乐九年三月辛酉朔 

  ○庚辰(二十)温州府民言:“本府岁输白矾数千斤赴京,阻隔山路负运实艰,乞附载海运舟输京为便。”上问工部臣曰:“矾欲何用”对曰:“以染色布” 上曰:“特染布耳!而劳民于数千里之外,可罢其岁征,自今制布衣不必染色!”  

      本按:皇帝说“自今制布衣不必染色!”似乎很介意百姓会受累,……难道士大夫们都穿原色白布上朝不成!

 

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一百十六  永乐九年六月庚寅朔  

○壬子(廿三)右春坊右庶子兼翰林院侍讲杨荣奔丧还至京  上召问闽中民情及丰歉何如荣对云询之乡老言前数年采运木植加以旱灾人力颇艰今皆复业兼有收成比前差胜上颔之命荣休息数日出任事     

○戊午(廿九)大理寺丞汤宗,宗人府经历高得旸、礼部郎中李至刚、右春坊中允兼翰林脩撰李贯、赞善兼翰林编脩王汝玉、编脩朱(())[]、检讨蒋骥、潘畿、萧引高等塞责,皆下狱。后得旸、贯、汝玉、纮、引高,相继死狱中。 贯甲(?申,1404)科进士,为翰林脩撰选兼中允员,清介之操,其死也,士类惜之。

本按:汤宗(13651427)温州府平阳县人,由黄淮荐任大理寺丞。高得旸,字孟升,号节庵,钱塘人。洪武中以文学荐,三为教官。永乐初,擢宗人府经历,充《永乐大典》副总裁。诗文清丽,著有《节庵集》。在锦衣狱中,黄淮有七言排律《与节庵论唐人诗法,因赋长律三十五韵》(详见拙编《黄淮文集·省愆集下》第158页)。潘畿(13531435) 字民止,号樗庵,永嘉人(世住现鹿城区墨池坊口)。仕泰安、钧州学正。永乐初,黄淮荐入翰林,预修《太祖实录》,升检讨,坐事牵连入北京锦衣狱与黄淮一同相处多年,黄淮《省愆集》著倡和诗多首。仁宗即位获释,任温州郡学教授。卒年八十三,黄淮为撰《祭翰林检讨温州府儒学教授潘先生文》(详见《黄淮文集·祭文》第358页。)。

 

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一百二十  永乐九年冬十月己丑朔  

○乙巳  命重脩  太祖高皇帝实录  上即位之初,命曹国公李景隆等监脩,而景隆等心术不正,又成于急促,未极精详。 上巡幸至北京之初,命翰林学士胡广等重脩,至是命太子少师姚广孝、户部尚书夏原吉为监脩官;翰林院学士兼左春坊大学士胡广、国子祭酒兼翰林院侍讲胡俨、右春坊大学士兼翰林院侍读黄淮右春坊、右庶子兼翰林院侍讲杨荣,为总裁官;左春坊左谕德兼翰林院侍讲杨士奇、金幼孜等为纂脩官,皆赐敕勉励。  

本按:《霞谱·艺文卷》53页开始,有该“敕谕”十二直行180字,下接73页末一直行仅8个字。7476有三十七直行684字,现存总共合计“全”文为872字(是壹通较长的“敕谕”,但仍疑有少量脱字)。

当第三次重修《太祖实录》成书,于永乐十六年五月初一日,户部尚书臣夏原吉等谨上实录表,开头则没有黄淮之名。原因很清楚:“黄淮自永乐十二年九月初一在南京被解职,百户鹿荣押往北京在锦衣狱达十年,直到永乐逝世二十二年后,八月时,才获释”因此,虽先有该条黄淮任总裁官的敕谕,尽管他前期也为三修《太祖实录》出过力。成书时他则“名落孙山”乃是情理中事,而谁胆敢将正在狱中的“总裁官”名字摆进来呢?这就是历史的一朵浪花!

 

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一百二十一  永乐九年十一月戊午朔  

○己未(初二)赐翰林学士兼左春坊大学士胡广五员彩币各三表里米十石  

      

大明太宗孝文皇帝实录卷一百二十五  永乐十年二月丙辰朔  

○给授吏部尚书兼詹事府詹事蹇义、户部尚书夏原吉、礼部尚书吕震、兵部尚书兼詹事府詹事金忠、兵部尚书方宾、翰林院学士兼左春坊大学士胡广、右春坊大学士兼翰林院侍读黄淮、右春坊右庶子兼翰林院侍读杨荣、左春坊左谕德兼翰林院侍讲杨士奇、右春坊右谕德兼翰林院侍讲金幼孜诰命,并封赠其祖父母、父母、及妻如制,盖特恩云。      

     本按:《霞谱·艺文卷》5页开始,有封赠黄淮父黄思恭、母王氏“诰命”两通(也见《南谱·艺文卷》103页)。授黄淮本人“诰命”著於《霞谱·艺文卷》45页;授黄淮妻子杨氏“诰命”著於《霞谱·艺文卷》46页。

 

大明太宗孝文皇帝实录卷一百二十六  永乐十年三月乙酉朔 

  ○戊申(廿四)△擢翰林院习书州判张侗庶吉士胡敬监生程久秀才沈粲许鸣鹤王孟端朱晖杨本陈宗渊庞振舒章昺如并为中书舍人仍隶翰林院书制敕   △脩浙江温州府平阳县捍潮堤岸  

○癸丑(廿九)赐翰林院学士兼左春坊大学士胡广五员二品金织纱衣各一袭

      本按:陈宗渊(1370—?以字行,号进修,天台(属浙江省)人。永乐初本为翰林五墨匠,临摹逼真,黄淮荐之,除其匠籍,遂入士流。善山水,师王绂,又能写真。习书未久,叙中书舍人。历事三朝,以刑部主事致仕。卒年不祥。

 

大明太宗孝文皇帝实录卷一百二十七  永乐十年夏四月乙卯朔  

○辛巳(廿七)赐在京文武百官夏布有差命翰林院学士左春坊大学士胡广五员赐同尚书  

 

大明太宗孝文皇帝实录卷一百二十八    永乐十年五月甲申朔  赐在廷文武百官扇  

    本按:黄淮在现场,自然也可获得一扇。

 

大明太宗孝文皇帝实录卷一百三十  永乐十年七月甲申朔 

○丙戌(初三)赐在京文武衙门堂上官兠罗绵被有差翰林院学士兼左春坊大学士胡广五员赐同尚

书。 

○甲午(十一)铸永乐通宝钱 

○丁酉(十四)赐文武百官西洋布有差 

 

大明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一百五十六    永乐十二年闰九月辛丑朔 

  ○甲辰(初四)先是 上以皇太子所遣使迎车驾缓且奏书失辞曰此辅导者之不职遂徵在(右)春坊大学士兼翰林院侍读黄淮等。是日淮先至行在,六部都察院、大理寺、通政司,交奏其罪,遂下狱。后二日,左春坊左谕德兼翰林院侍讲杨士奇、及司经局正字金问至  上曰杨士奇姑宥之,朕未尝识金问何以得侍东宫、命法司鞫之,已而召士奇至前,亲问东宫事。士奇叩首言:“殿下孝敬诚,至凡所稽违,皆臣等之罪!” 上悦而罢,于是行在六部,都察院、大理寺、通政司、十三道监察御史,交章奏:“士奇罪不宜独宥”乃下锦卫颂系之。未几,特宥复职,遂徵司经局洗马杨溥、芮善相继下狱,皆以金问辞连之也。  

本按:杨士奇著有《北京纪行录》(详《钦定四库全书》1239册《东里续集》卷四十八,第316319页)记述了

永乐十二年八月三十日晚至十二月十一日回到南京的过程,甚详,可参阅。不过,“闰九月”被杨士奇误作了“闰十月” (1239317页)须要注意一下。

 

大明太宗孝文皇帝实录卷一百八十三    永乐十四年十二月戊午朔  

○壬申(十五)《历代名臣奏议》书成。先是  上以玺书谕皇太子令翰林院儒臣黄淮杨士奇等采右(疑当为“有”)名臣直言,如张良对汉高、邓禹对光武、诸葛孔明对昭烈、及董贾、刘向、谷永、陆贽奏疏之类,汇录以便观览,至是书成以进。上览而嘉之,赐名《历代名臣奏议》因谓侍臣曰:“致治之道,千右一揆,君能纳善言,臣能尽忠不隐,天下未有不治。观是书,足以见当时人君之量,人臣之直,为君者,以前贤所言,便作今日耳闻;为人臣者,以前贤事君之心为心,天下国家之福也。”遂命刊印,以赐皇太子、皇太孙及大臣。

  本按:清·乾隆钦定四库全书总目2240《历代名臣奏议》三百五十卷 两淮盐政采进本 

明永乐十四年黄淮杨士奇等奉敕编自商周以迄宋元分六十四门*名目未免太繁区分往往失当又如文王周公太公孔子管仲晏婴鲍叔庆郑宫之奇师旷麦丘邑人诸言皆一时答问之语悉目之为奏议则尚书飏言何一不可采入亦殊踳驳失伦然自汉以后收罗大备凡历代典制沿革之由政治得失之故实可与通鉴三通互相考证当时书成刊印仅数百本颁诸学宫而藏版禁中世颇稀有崇祯间太仓张溥始刻一节录之本其序自言生长三十年未尝一见其书最后乃得太原藏本为删节重刊卷目均依其旧所不同者此本有慎刑一门张本无之张本有漕运一门此本无之不知为溥所改移为传本互异然溥所去取颇乏鉴裁至唐宋以后之文尽遭割裂几于续凫断鹤全失其真此本为永乐时颁行原书犹称完善虽议例芜杂而采摭赅备固亦古今奏议之渊海也   永陵按:去年 2009.26/5)收到二弟购买转寄来19853月台湾学生书局再版影印本黄淮 杨士奇等编《历代名臣奏议》精装本六册(210x160mm,叠高230mm)第一册:一有吴相湘出版前言;二有蒋復璁影印《歷代名臣奏議》序。从其序言及版本书写内容都表明:是永乐十四年丙申十二月十五日成书之内府本。第六册:版权页注:国立中央图书馆珍藏善本《歷代名臣奏議》(全六册)编著者:明 黄淮  杨奇士等(误作“杨奇士”二字要调个为“杨士奇”)    检点该套六册《历代名臣奏议》门类内容目录确凿数是六十六门类,350卷。而《钦定四库全书总目》误作:明永乐十四年黄淮杨士奇等奉敕编自商周以迄宋元分六十四门名目……”可能是《四库全书》撰总目提要者因数错以致少算了两门类吧。
                                                                       
己丑端午前一日(即黄淮初度日)永陵 於知省斋整理成稿 

    * 其门类名目分为:

第一册      君德    圣学    孝亲  敬天  郊庙  治道                                       

第二册  十二门  法祖  储嗣  内治  宗室  经国  守成  都邑  封建  仁民  务农  田制  学校  
第三册      风俗  礼乐  用人  求贤  知人  建官  选举  考课  去邪                 

第四册  十四门  赏罚  勤政  节俭  戒佚欲  慎微  谨名器  求言  听言  法令  慎刑  赦宥  兵制  宿卫  征伐
第五册  十九门  任将  马政  荒政  水利  赋役  屯田  漕运  理财  崇儒  经籍图识  国史  律历  谥号  褒赠  礼臣下  巡幸  外戚  

宠倖  近习

第六册      封禅  灾祥  营缮  弭盗  御边  夷狄
                                                   
发表时间:2009-5-28 3:48:47上传於“黄氏研究·宗亲动态”栏目  现整理附此

还好,永乐十二年(1416)十二月望,成书时,不因黄淮正在狱中已经两年多时间,仍旧印上编著者“黄淮”。

 

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一百九十九  永乐十六年夏四月辛巳朔  

○丁未(廿七)胡宗韫为中书舍人,掌礼部铸印局事,以其工篆书也。

       本按:胡宗韫,据光绪四年戊寅(1878)重修永嘉《豫章胡氏宗谱》中宅派作第十三世著录,讳景珙、字宗韫号好古,别号爱梅道人。公精翰墨  少保黄文简公荐辟为中书舍人徵仕郎。配戴氏封孺人。胡宗韫画梅送与旦旭禅师,旦旭请黄淮著“《推篷图梅花》记”(详见拙编《黄淮文集》203页);正统十二年,黄淮曾为豫章胡氏著有序(全文见拙编《黄淮文集》458页)另胡宗韫有为黄岩“锦川蔡氏祠堂记”“温州府重修庙学碑”篆额;为瑞安双桥虞原璩书写“环庵先生墓志铭”;黄采1449年为双桥虞益庵著墓志铭,亦胡宗韫书写碑文。读佚名著《好古中书行状》“时宣德元(1426)年,公年五十有五矣。”“宣德四年(1429)四月二十四日,谢恩还乡……时公丁内艰。”但其生、卒均未详。

 

 

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二百  永乐十六年五月庚戌朔 监脩实录官行在户部尚书夏原吉、总裁官行在翰林院学士兼右春坊右庶子杨荣等,上表进《太祖高皇帝实录》上具皮弁服,御奉天殿受之,披阅良久。嘉奖再四,曰:“庶几小副朕心”又顾原吉等曰:“此本朝夕以资览阅,仍别录一本藏古今通集库。” 

       本按:《太祖高皇帝实录》记载洪武皇帝的事迹。根据《明史·艺文志》的记载:《太祖实录》共有二五七卷。建文元年(1399)由董伦等初修此书。靖难之役后,解缙等于永乐元年(1403)奉旨重修,九年(1411),在姚广孝夏原吉监修之下,胡广等作第三次修改,至十六年(1418)五月书成。均焚毁前修本。该书起自至正辛卯(1351),讫洪武三十一年戊寅(1398),首尾四十八年。靖难情事要旨均成祖授意,记载尤多不实。万历时允科臣杨天民请求,附建文元、二、三年事迹于后。但通行的1940年影印江苏国学图书馆传抄本,建文朝事迹仍附于《成祖实录》。

                                                     

            ·未完待续·

 

辛巳五月卅日(2001720日)抄录“梁本”《明实录》之后识:

本按:新千禧年伊始,为搜集黄文简公事迹资料,静心细读民廿九年据江苏国学图书馆传抄影印本,第三十册开始至第二百册内容中有关实录,历九位皇帝近百年间史实,以黄淮公为主,涉及性公、采公、璨公的记述,有六十条目,近伍千余字在。国史中著有永嘉黄氏一家四代情事,缘为奉公守法模范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