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价上涨,无力反抗就闭眼“忍受”?


 中国发改委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13日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指出,中国须忍受更高的物价上涨率。现在加息,不仅难以控制通胀,还会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10月14日 《 南方都市报》)

 从经济学的角度,从宏观调控的角度看,或许中国也须忍受更高的物价上涨率,然而,如果从民生的角度,更高的物价上涨率,却是让老百姓难以忍受的。要“忍”到何时呢?

  我不懂经济学,或许也正如专家所说,“忍受更高的物价上涨率”也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环节。然而,老百姓的生活,恐怕很难能够“忍受”过高的物价上涨率。

  过高的物价上涨率,对于富人来说,没有多少影响,对于有着高工资的人群也没有多少影响,最有影响的就是那些低收入人群,他们又拿什么去“忍受”过高的物价上涨?

  现在的生活成本已经够高了。压在国人身上的就有教育、住房、医疗三座“大山”,调控房价,政府一直在努力,然而,成效还是不明显。现在的“养子防老”已经显得很是辛酸了。在就业路上走着的还有一群白发的“月光退休族”。住房可以不买,但饭却不可以不吃,日益上涨的物价,已经压得低收入人群喘不过气来。说不定,哪一天就是最后的“稻草”。一边是中国的税负年年位居世界前列,甚至排到全球第三,一边却是福利较低。民众为国家缴纳了太多的税收,然而,福利却一直未见上涨。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相反,那些同样是花着纳税人的钱,却与纳税人没有多大关联的“三公消费”,却一直是数字惊人,未见降低。如果能够将“三公消费”降下来,转化成民生财政,转化成公益事业,则老百姓的福利无疑能够提高不少。

  福利较低,却又要忍受过高的物价上涨率,这让老百姓如何生活?过高的物价上涨率,难道只能让老百姓“忍受”?难道其背后就没有调控不力的失责?诚然,一句要“忍受”,能够掩盖掉太多的问题,能够掩蔽掉太多的责任过失。可这么一句“忍受”说得也太轻巧了。

  心中没有民生,高高在上,恐怕是很难说出符合民意、体恤民生的“温暖之语”。“须忍受更高物价上涨率”只不过是一句“去民生”的妄语。 (郭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