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九银十之际,政府的二轮调控硬是把房地产市场刚刚萌动的上升势头压迫了回去。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三部委日前发出通知,再次要求对省级人民政府稳定房价和住房保障工作进行考核与问责。对政策落实不到位、工作不得力的,要进行约谈,直至追究责任。
央视《今日观察》的评论员说
但史上最严厉的调控措施正在失去其权威性,不要说是地方政府,也不要说开发商、中介公司,就连普通百姓都轻易地找到破绽,钻空子一般地多买房。即使付不起款,即使被房价与按揭贷款压得抬不起头,都要买。似乎花的不是自己的钱,是别人的钱,似乎那钱仅仅是废纸或者是数字,而不是自己与家人辛苦操劳赚来的。
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展现出了极为独特的现象:地拍到手不着急盖房,房建出来舍不得卖,买得起房子的不让买,买不起房子的无奈地追涨,买了房子就被压在山下,一辈子背负着沉重的负担,还要被那些没有资格买房子的人羡慕得眼红。
一线房价涨完了二线涨,二线房价涨完了三线涨,闹市区涨完了城乡结合部涨,然后以涟漪效应传导到暂时没有被城市化叫醒的每一片土地,每一个乡村。
一轮一轮的宏观调控,往往被用相反的方式解读,就如货币政策对股市的匪夷所思的影响一样。
中国人聪明,都喜欢用相反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思。
人往往都是这样,你越是不让看,他们越是要看,你越是不让摸越是心痒痒地想摸,你越是不让动越是会动,你越是不让买越是会追捧,你设的门槛越高,越要尽力爬过门槛。
——谁让人说鲤鱼跳龙门,越过了龙门就变成龙呢!
难怪有人说,中国分成两类人,一类是幸福却无奈地成为房奴的人,另一类是还没有资格成为房奴,并幸福地让自己尽快成为房奴的人。
更为奇特的是,拆迁补偿约定、“一户一房”以及房产税等政策,催生出了假离婚现象。
复旦大学金融与资本市场中心的
虽然假离婚被痛斥为具有有损法律尊严,扰乱了社会管理秩序,危及家庭稳定,形成社会不安定因素等恶果的行为,假离婚与假结婚都成为一种见不得人的行为,但难道我们不能看到其中的无奈吗?
房子原本成为家庭和睦的基础,却成为导致家庭破裂的力量;没有钱万万不能,所以为了多得到补偿或者少一些钱的损失,宁愿把婚姻这样严肃的法律关系当成工具。似乎那么做的都很精明,甚至不那么做,都成为犯傻的代名词。
为了结婚而买房子,为了买更多的房子而离婚!
为了幸福生活而结婚,为了得到更多的补偿而离婚。
城市化与国际化大潮之下的中国社会有越来越多的现象让人难以看懂。
房子到底是温暖的家,还是原本简单生活复杂化并导致家庭破裂的元凶?
——这之间的逻辑难道不奇怪吗?
中国从官方到传媒,从教育机构到科研机构,几乎没有不对高房价进行声讨的。旗帜鲜明地站在了为政府助威,向开发商开炮的队伍中。
从对首付比例的提高,到限制多套房的购买,再从对媒体不同声音的封杀到对地方政府的问责制,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呈现出奇怪的现象。似乎从政府到媒体,从科研机构到金融机构,都是不希望看到房价上涨的,更是在限制市场过热的。如此政府首先把房价的过分上涨摆脱了干系。不管谁造成的房价上涨,至少政府是充当了个大大的好人。
通俗的说,他们是想表明——房价这么高,不能赖我!
同时恰恰是那些摆脱了干系的人,无形中正构成了房地产价格疯涨中的利益链条。
但实际上,政府一直在否认地价占房价比重很高,以避免被人认为是房价高涨这个现象中利益最大者,虽然貌似房价高涨的阻止者,但官方公布的统计数据却提供了相反的佐证。
中国指数研究院发布的30城市“卖地”收入情况说明,据统计,2010年前三季中国30城市“卖地”收入近9000亿,同比增七成,而增幅超过100%的就有14个城市。
从金融机构所公布的数据来看,各个赚的盆满钵满,截止到2004年,
2010年前三季度长期贷款主要投入了基建、租赁、房地产制造业,这些行业的比重是占比比较多的,我们认为贷款投放是具有比较强的持续性的,为了巩固经济上升的基础我们认为货币政策不会急刹车。经济观察报上说,个人业务强劲增长和业务结构调整给北京银行带来了强劲的业务增长,北京银行2010年上半年利润同比增长33.44%。
在证券市场上,房地产板块与金融板块是支柱性的板块,业绩好自然会带动大盘上扬,民间资本多了,自然会拉动相关财政与税收,自然会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并解决就业问题。相反,则会使得失业难以控制,相关产业出现萎缩,财政与税收萎靡不振,民间资本没有投资激情,证券市场的大盘持续性走低,难道这会是政府希望看到的吗?
再看媒体,科研机构里的人,那些已经买了房子的,那些买了房地产及相关产业的股票的,那些亲属在房地产相关产业中供职的……,难道他们真心希望看到房价下跌吗?
政府是国家的、金融机构是国家的、央企开发公司是国家的、交易所是国家的,交投之间所创造的税收更是国家的。作为国家职业经理人的政府,难道会希望看到那种低迷吗?
政府出于刺激经济增长的目的,大量投放货币和信贷,造成市场流动性持续过剩,同时经常化维持负利率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容忍乃至放任投资泡沫和通货膨胀。
市场化的改革,核心就是效益。吸引投资是效益,促进市场消费与民间投资同样是效益,建立与国际对接的金融体系依然是效益。效益是衡量一切工作成效的核心。
所谓效益就是聚敛物质财富。万历时代的张居正以“考成法”为基础,推行他的万历新政,衡量当今政绩的核心标准,就是能否带来效益。
我们虽然还没有到无视物质而只注重精神层面的满足的境界,但黑猫白猫都去抓老鼠,哪里有那么多老鼠给它们抓呢?
假如老鼠被抓光了,是不是也要剪掉一些萝卜尾巴去凑数呢?!
政府打压房地产的政策、专家解读以及媒体舆论是遵循统一而和谐的策略的。
这个策略来的妙!至少是跟政府一道,他们都从房价虚高的罪魁祸首中摆脱了出来。
一面是不让开发商囤地,但同时土地的价格不够高则不出让,即使出让了的土地,在特定时间之内不动工都要被收回;一面是不让开发商捂盘,不管卖得出去卖不出去,都要在限定的时间周期内开盘销售。
一面是不能不卖,但同时是限制购买,在房价失控的时候,提高买房者的条件,提高首付款比例,提高房贷利息,提高加征房产税的试点城市。
——这就是中国房地产市场调控是奇怪逻辑!
随后将是适度紧缩型的货币政策,高房价、高按揭利率、高税收的状况下,房价真的会降?还是在推动中国房地产市场“跑步”进入次贷危机状态?
——不给你贷款你偏贷,不要你买房你非要买,有本事你付全款别用按揭贷款啊!这就是调控的潜台词。
但实际逻辑关系却是:只要中国有人,只要中国的城市化与国际化方向不发生改变,房子就永远不愁卖,地就永远不用发愁贬值,至少以当下为中心,回顾过去与展望未来,20年左右的周期之内,看不到房价下跌的充足理由。
众所周知,美国的次贷发生的根源是:零首付、低利率、减免税收、即使被银行收房,都不用发愁没地方住,政府鼓励居民以买房、消费作为爱国行为的表现;中国刚好相反,提高首付款比例,逐渐加息、试行房产税,被银行收房,则也要担忧自己居无定所的问题,买的房子越多,越会成为人民公敌,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当然,中国没有住房证券化,没有把烂苹果包装并分级为相对的好苹果的习惯于机制,即使出现危机也只能在中国境内消化,而没有任何其他国家与地区替我们承担,更会把断供的房奴们的信用等级继续降低,让他们即使有消费。
——这就是中美之间的差异!
温总理在接受美国CNN的《时代》周刊亚洲版专访的时候,总结了他的四点政治愿望:要让每一个中国人活得幸福而有尊严;让人民感到安全有保障;让社会实现公平正义;让每个人对未来有信心。
与现实对比,是存在差距还是背道而驰?确实是让人无语。
——还是不说了吧!
贾春宝
电话:13269258122,89581930
MSN: [email protected]
QQ:469063961
价值中国网个人空间:http://bekings.chinavalue.net
原创外汇评论主页:http://blog.hexun.com/chunbao/defaul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