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多姿多彩的贵州水城农民画


 

 

   

《秋收》 作者:徐承贵


 

《你吹我舞热腾腾》 作者:董成

 


 

 

《舞步飞旋》作者:杨江

 

《洗脚礼》作者:熊兴凤

 

《月圆的时候》作者:董成

 

【评论】多姿多彩的贵州水城农民画

王义

   

享有“高原凉都”之美誉的贵州六盘水地区曾于1988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多年来一直备受国内外美术界的关注,是我省为数不多的民族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开发、研究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块绚丽的宝地。

水城农民画发展至今,先后共有500余幅作品参加全国和全省范围的各类展览,其中有22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等国家有关部门收藏,27件作品分别获全国和省内各类展览一、二、三等奖,41件作品出国参加展览,81件作品在《中国美术报》、《中国文化报》、《光明日报》、《中国民间绘画选萃》、《贵州美术》、《贵州群众文化》等各级刊上发表,多件作品还被国外有关研究机构和私人收藏。

翻开装帧精美的《中国水城农民画》画册,富有地域特色的封面设计给人以新颖的感觉。限于篇幅,画册仅收集该地区各民族农民画家的代表作品75幅。细细阅览,可以感觉到画册中的作品多姿多彩、风格各异。如果用大胆、泼辣、新奇、浑厚、古朴和纯真等等的词汇来评价该地区的农民画,这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这些农民画的代表作品中所展示的都是当地的民间习俗、民族风俗和民族传统节日,是当地的少数民族农民在生活中、生产劳动之余的生活现象的再现。他们从自己的爱好的兴趣出发,画他(她)们喜闻乐见的东西,画他(她)们头脑里的东西,他们以现代农民的思维和自身特有的审美理念去观察世界,成功地把当地各少数民族中和剪纸、刺绣、蜡染等传统的民间美术造型手法运用到当今的现代绘画中,有机地融合了当地特有的民族民间艺术文化中的精华而进行再创造。经过仔细的探访,一些关于他们绘画作品创作的言论,简直可以当作民间美术的美学观来认识。“我们以画笔当针,用颜色当彩线”,“喜欢哪样画哪样,怎样好看怎样画”。这种说法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在传统的艺术理论中不是有“言为心声”的论点吗?在这种创作思维中,他(她)们无拘无束地步入了绘画艺术的境界,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五彩天地。

这些陶醉于自己的“创作灵感”的农民画家们,他们是作为原始朴素美的发现者和创造者,因为有了丰富的生活体验,才有可能用美来适应和满足自身的审美需要,才有可能获得情绪饱满的创造后的喜悦。那么,什么又是他们创作时的“兴之所至”呢?简单地讲,是他们在生活中发现了美的存在,有了自己的真情实感的时候,才能达到所谓的“创作冲动”中的“灵感再现”吧!

从他(她)们的画幅中就能感觉到构图的色彩都使人感到新鲜、活泼和热闹。使人感到这些画的魅力所在之处,画幅却是显然地使用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线描艺术,在平实和清晰的勾勒上,再配以初稚的彩色平涂表现手法,让人感到十分的和谐有趣。一些画幅在强调不同色调的并列色块中,基本上放弃了明暗的处理,在色调的控制上,主要是基于固有色的使用,但极力注意色调间的组合,画面造型简洁洗炼,在整个画上给人的色彩对比感觉是强烈的、鲜明的。某些画幅上的色彩,与其说是夸张,还不如说是强调,有些画面尽管有所变化,显得单调,是取舍得当的结果,令您称奇。

这些农民艺术家在描绘他们所熟悉的对象中获得的美感与激情,使他(她)们懂得了删去一切冗繁描绘的勇气,让流畅的线条和对比强烈的色块组成了画面的整体效果。这一切,既刻画了具体的对象,而且又达到了画面的装饰美感,使原始民间艺术中特有的韵律美溢出画外……。

该地区的汉、苗、彝、布依等各民族的农民画家,他们的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都来自于他们的所见所闻和亲身的体验;如画册中的《牧牛》(岑天美,女,布依族),《赶花场上》(杨心灵,女,苗族)《赶场归米》(朱学英,女,苗族),《接媳妇》(严俊学,女,穿青)……这些画不正是给人一种这样的感觉吗?然而,最让人感动的是在整个画册中,使人感受到了这些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农民画家们饱满的民族激情。

翻开画册仔细观阅,画中的人物无论是服饰、头饰、劳动工具、动作、神态都极具地域民族文化特色,如此的细腻、细致动人;跳着本地特有的民间欢快舞步的少女《彩绸舞》;正在河边梳妆的妇女《梳洗》;在地里掰苞谷的小女孩《秋收》;六月六吹奏芦笙的男子汉《斗芦笙》;三月三热闹花场上的《跳花》;花坡上默默含情的妹子《山妹越逗脸越红》;婚礼中民风独具的《背新人》;充满着诗意的《对歌节》;饶有风趣的儿童游戏《顺风耳》;合家老少欢天喜气的《薰腊肉》;辛勤劳作后丰收在望的《打谷》、《打菜籽》、《摘石榴》;从斗志昂扬地去《黑洞捉狼》的勇士到眉开眼笑的《苗家汉子》。从热情奔放的《红红火火喜煞人》,与静谧动人的《月圆的时候》等等各种画幅中,都洋溢着整个水城城区农民对生活中美的展现。他们既把鹰一般的豪勇加以描绘如,《捉虎》、《追山》、《打野猫》),但也绝不放过花一般艳丽的刻画如,《绣》、《梳妆》《耙田》;在钢叉的挥举中(《打嘎》),还有女性特有摇曳的腰肢如《赶花坡》、尚有生活中对水的依赖如《浇》、《背水》等……这一幅幅画面,体现出他们才是原始美的真诚追求者。他们不是去斤斤计较形象的逼真感觉,而是“兴之所至”,经过生活的积累而从心中涌出的“ 怎样好看怎样画”的这一种对生活中美的感受的表现。他们在整个绘画艺术的创作中,不是机械地对某些物象的逼真如实地“再现”。而是他们完全不受焦点 、抓形准确、色彩感受等等绘画技术中的教条拘束。所以,他们才能表现出原始纯正的民间艺术中所特有的审美情趣。我们如果用美术院校中美术绘画的基本练习标准来衡量这些民间美术,当然难免会有人认为他们是“原始”、“落后”和“不科学”的,甚至还可能认为他们的创作是所谓的“形式主义”的。然而,这些绘画作品既然表达了作者们特定审美感受的理念,是符合了大多数读者的审美心里特征的。如果用科学的态度去加以分析,这恰好说明,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生活经历和创作中的构思是有真情实感的。因为他们的整个生活中所见到的都是农村中朴实自然的现象,所经历的都是该地区少数民族中特有的生活习俗,所以才有其它方面所不能替代的民间美术创作风格。这些农民画的另一特点,就是即使是以静止的现象作创作题材:(如《森林》整个画面也给人一种静中有动之美感。)如果仔细观察,就会越看越有运动感,越看越让人回味无穷。这不正是国画大师潘天寿先生所提倡的“画须有笔外之画,墨外之墨,意外之意,既臻妙谛”的印证吗?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原水城文化局局长安江(彝族),全国画乡优秀辅导员汪龙舞和他的同事们,十多年来为了组织该地区的农民画倾尽了心血。在他们进行农民画的辅导工作时,不是不顾对方的艺术个性,把美术学院的绘画常识(如写生法、解剖学、 学、色彩学等)生硬地向对方灌输,而是因势利导地给某种补充,创造性地启迪当地农民“以画笔当针,用颜色当彩线”。所以在他们的辅导下,水城农民画特有的艺术韵味被保持了,民族民间艺术中的原始趣味得到了创造性的发展。

艺术是人类按照美的规律创造世界,同时也是按照美的规律创造自身的实践活动。艺术是人类能动创造性的实践力生产出来的精神产品,绘画艺术是生活的再现与思想情感的表现。任何一个画种,在艺术的表现手法上能有所创新,主要是从整个文化艺术领域,甚至从整个社会生活和大自然诸形态与内蕴中去寻找得来的。水城农民画以自己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而立于艺术之林。他们那些具有独特的民族气派和独立的艺术语言的绘画作品中所透析出的勃勃生机和深厚的民族文化沉淀,让我们充分看到了我国博大灿烂而自成体系的传统的民族民间美术中所蕴藏的巨大潜力和无限的生命力。 

(作者单位:贵州省话剧团)

【来源:中国文化信息网-2007-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