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制造了“油耗谎言”?
当今世界是恐怕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为一个汽车油耗标准沸沸扬扬地争议、扯皮了这么多年,这或许也是一种中国特色。如今,工信部的《轻型汽车燃料消耗量标识管理规定》终于从1月1日起开始执行。但它能够终结有关油耗标准的争议吗?肯定不能。
那么是否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当一些车主发现自家轿车的“实际油耗”高于工信部发布的数据后,会把这笔帐算在工信部头上,指责工信部设租、企业寻租,二者沆瀣一气蒙骗消费者?很有可能。原因在于,有关油耗标准的问题在中国从来就没有搞清楚过,一些不负责任的媒体又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把水搅得很混,误导成一种“公论”:只要我开车的油耗高于厂家的相关数据,那就一定是厂家蒙人。
某中央媒体如此抨击厂家的“油耗谎言”:拥有一辆1.6L手动档家轿的XXX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买车时厂家宣传该车百公里经济油耗6.5,但实际使用中一直在百公里8个油以上。“人人都知道这是个油耗谎言却无人戳破,我担心长期下去,这会成为汽车行业理所当然的潜规则。”
单凭自己开车的油耗高于厂家数据,就认定厂家撒谎,认为自己的油耗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油耗,普通消费者如此理解情有可原,但媒体这样说就是不负责任了,毕竟,媒体理应比消费者掌握相当完整的、对称的信息。
在欧洲玩过自驾游的人或参加新车试驾活动的记者都知道,开车的油耗通常都高于厂家的数据。我也问过一些德国人怎么看这个问题,回答是:这很正常,因为厂家的数据是按规定条件测试的结果,和竞争对手在同样条件下的油耗相比才有意义,而我们自己开车的油耗则不具有可比性,因为我们不会按“规定条件”开车,只会按自己的需要和习惯开车。
那么,假如我们按“规定条件”开车,油耗是否能与厂家的数据相符呢?由于职业关系,我在为期一周左右的新车试驾中总要找机会对该车90公里/小时等速油耗进行测试。首都机场第二高速公路路面宽、流量小,是最佳测试路线。虽无法完全按“规定条件”开车,但可以说与“规定条件”比较接近。
我的结论是,我所试驾过的车型的油耗与厂家公布的数据基本相当,不同的是,德系车厂家公布的数据相对保守,而日系车厂家的数据往往恰到好处。有趣的是,德国大众汽车在“瞬时油耗”数据显示方面并不保守,而是非常精准,可以显示出百公里/小时油耗在瞬间内达到99.9升,很吓人;而日系车的“瞬时油耗”的标尺只在0-30升的范围,让人感觉良好。两种不同的造车理念在这一细节上也有所体现。
三周前,试驾某款欧洲血统的轿车,90公里/小时等速油耗为6.1升,与厂家公布数据相当接近,而一周时间的平均油耗则高达15.2升。我并不感到奇怪,因为那一周的绝大部分时间内我是在拥堵路面上开车。
不久前,百余名媒体记者在大连参加了“大众汽车TSI+DSG探秘之旅”的“节油驾控赛”。结果是在综合路况条件下,驾驶不同车型的6位获胜者消耗的燃油甚至低于厂家公布的90公里/小时等速油耗!
迄今为止,在试驾中我没有发现哪个厂家在油耗问题上蒙人,而是深深感受到,不同的路况、载重、驾驶方式等,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油耗。
是否所有厂家在油耗问题上都那么清白?也未必,只是没让我碰上。如果有谁认为厂家蒙人,最好按“同等条件”或“规定条件”进行测试,拿出像样的证据来说话,而不要打着为消费者仗义执言的旗号,玩那种小儿科的加减法,也不必哗众取宠地玩弄什么“理论油耗与实际油耗”、“厂家油耗与真实油耗”之类的词藻。
那么,工信部的《轻型汽车燃料消耗量标识管理规定》是否有助于人们正确理解油耗标准呢?看来不会。以往,厂家公布的数据中至少还有90公里/小时等速油耗,这一项是消费者可以自己通过“同等条件”下的驾驶来核查的,而工信部规定的“市区、市郊、综合三种工况”都相当模糊,有哪个普通消费者能准确理解其中任何一种“工况”的含义,并依此进行核查?这就需要工信部进一步增加相关规定及其实施情况的透明度。(1月8日国际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