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场:小杂粮产业分析


  小杂粮是小宗粮豆的俗称,泛指生育期短、种植面积少、种植面积少和种植方法特殊,有特种用途的多种粮豆,其特点是小、少、特、杂,一般说来包括的作物有:高粱、谷子、荞麦(甜荞、苦荞)、燕麦、大麦、糜子、薏仁、籽粒苋以及菜豆(芸豆)、绿豆、小豆(红小豆、赤豆)、蚕豆、豌豆、豇豆、小扁豆(后豆)、黑豆等,也即除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和薯类五大作物外的粮豆作物均属小杂粮。小杂粮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和西南等干旱半干旱地区、高寒山区和少数民族聚集地区,既是这些地区的高产作物和经济作物,也是这地区2300多万贫困农民的重要食物源和经济源。其生产成本低,产品售价高,比较效益明显,具有增加农民收入、壮大农村经济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因此,应充分认识和发挥小杂粮的资源优势、生产优势、品质优势和价格优势,推进小杂粮的产业化,使小杂粮尽快形成独具特色和优势的大产业。突破“数量农业”老观念,树立“资本农业”新思想,真正发挥小杂粮产业优势。

   小杂粮 大营养

  小杂粮生育期短、耐干旱、耐贫瘠、抗逆性强,为适应恶劣生长环境而形成了独特的非生物环境压迫耐受能力,从而也决定了其具有一些独特的生理活性成分。小杂粮经过加工开发后,具有丰富的营养保健价值。其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等营养成份是人体摄入的最合理比例。长期食用小杂粮,对糖尿病,高血脂和心血管病等都有很好的预防作用。同时,由于小杂粮的产地大都地处偏远山区、高寒地区,山高水清,土壤和空气几乎没有受到污染,所以小杂粮在绿色食品品种开发上具有天然优势。

  小杂粮中微量元素含量高,可为人类提供丰富的铁、钙、磷、硒、锌等,而这些微量元素在精米白面中含量甚微(往往在加工过程中丢失)。特别是镁,在红薯中含量极丰,有很好的抗癌、降压效果。

  小杂粮中膳食纤维多,既有可溶性的,也有不能被人体吸收的粗纤维。其对降低胆固醇和血糖值,防止心血管、中枢神经疾病的发生及机体的老化具有良好的辅助作用。而且,通便作用十分显著,可有效缓解和预防现代人高发的便秘,减少结肠癌的发病率。

  小杂粮食物的偏碱性可中和人体酸性环境,缓解疲劳,增强体能,可通过清除体内垃圾,保留肌体水分的作用而起到良好的美容效果。

  小杂粮中维生素含量高,像维生素E、维生素B、胡萝卜素等,都能帮助人体清除氧自由基,活化肌体酶活性,改善内环境平衡,起到积极的抗衰老作用。

  小杂粮营养丰富,营养素全面均衡,含有高比例的蛋白质、氨基酸,其营养效果远远超过精米白面,是儿童、老年人的最佳副食,可起“营养互补”作用。

  因为小杂粮相对而言体积大,热量低,在肠胃中滞留时间长,可使人产生饱胀感,因此它是糖尿病、高脂血症和减肥者的最佳主食。

  小杂粮 大瓶颈

  一、传统生产方式的规模小、效益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小杂粮种植仍处于传统的、零星的、粗放式状态,“小农户”与“大市场”始终难以呈现共赢局面,究其原委莫过于:

  ⑴、培品种多以农家品种自选自留为主,难以提纯复壮,选育优种。其结果是以农家自选自留品种较为混杂,参差不齐,在种植时品种品质退化严重,所得小杂粮籽粒大小、皮色、粒型均难符合市场要求;

  ⑵、缺乏合宜的组织管理形式和信息来源,小杂粮生产主体仍然是处于自发和半自发状态的农民,生产信息主要来自上年市场的价格信息,在双向反馈下这种盲目性极易步入恶性螺旋;

  ⑶、小杂粮生产大部分是商品性生产,不仅要求高产,更必须优质才能提高小杂粮的竞争能力,这就要求小杂粮种植在生态条件最适宜或适宜地区。然而种植布局的不合理,使得品种单一,替代品种缺乏,适于机械化栽培的品种相对较少。

  总之,长期以来,小杂粮的种植一直处于从属地位,零散的种植规模和低下的生产水平不易形成规模经营。在这种简单的再生产和低水平重复投资中,市场维持在稳定的无序状态,这点在小杂粮粗、深加工方面也是如此。

  二、目前小杂粮加工可分为四大类型:首先是原粮或经过简单的分选、包装的初级加工品;其次是传统风味小吃;再次是方便食品;最后是以高粱、大麦等小杂粮为原料的发酵食品。从总体上看,目前小杂粮传统食品并未挖掘出小杂粮的真实价值,加工现状所得远远小于其沉没价值。据统计,我国小杂粮食品深加工转化量占小杂粮总产量的比例为10 %左右;出口以原粮为主,约占小杂粮总产量的10 %。主要原因在于:

  ⑴、尽管小杂粮产业在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环境下步入快速发展通道,然而加工企业普遍规模小,技术水平低,设备落后,缺乏高质量和高水平的监测手段,其总体的创新能力严重窒息,结果是小杂粮原料的加工特性、保健功能不能系统深入的研究;

  ⑵、由于小杂粮的生长特性,区域化种植加工相对明显,因此不易形成行业质量标准,不能系统的形成杂粮原料及加工制品的品质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站在食物体系的角度看待,小杂粮品项独自在食品市场上“割据混战”,加之在发展中创新承载能力的弱化使得企业规模小而分散,品牌多而杂,难以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

  ⑶、初级加工多,深加工少。杂粮的消费或出口绝大部分为原粮与初级加工产品,杂粮深加工的数量所占比重小,多层次开发的产品就少之更少;

  ⑷、更为重要的是据以小杂粮的生产随意性,不可避免的带来原料来源的不稳定性以及质量评判的主观性,使得企业与农户的不信任感塌缩,不断演绎着“零和游戏”。

  总之,小杂粮的种植、加工都较为落后,尤其是杂粮制品的增值能力弱,严重制约着市场体系的完善,产业化进程迟滞。因此杂粮产业需要研究的问题有:⒈研究优质高产的杂粮品种;⒉研究杂粮规范化生产技术;⒊建立优质杂粮及其食品标准;⒋加强杂粮品种资源调查开发研究;⒌加强杂粮营养价值评估研究;⒍研究杂粮中保健功能与功能因子的关系;⒎ 研究杂粮主要成分深加工综合利用技术;⒏研究杂粮副产品综合利用技术和新的加工生产规范技术;⒐研究提取杂粮中功能因子新技术;⒑开拓杂粮新的应用领域;⒒改善现有杂粮的感官性状;⒓加强杂粮发展过程中政策研究;⒔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杂粮研究生产开发人才队伍。

   小杂粮 大消费

  由于小杂粮是非主流粮食,消费的杂粮制品主要是原粮或经过简单的分选、包装的初级加工品;其次是传统风味小吃;再次是方便食品;最后是以高粱、大麦等小杂粮为原料的发酵食品。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杂粮加工企业5 000多家,开发生产杂粮系列产品近30种,年产销量在870万t以上,正在改变着传统的食用原粮、出口原粮的状况。杂粮的精深加工从无到有,且发展速度较快。平均每年新开发的以杂粮为原料生产的口感好的有机食品、营养食品、保健食品等系列食品和工业产品一二百种,大中型杂粮专营批发市场已有上百家家,年成交量达400多万吨.国家并不对其进行宏观调控,因此,国内杂粮市场化程度很高,其价格受供需状况影响较大。由于市场消费需求不断增加,加上受大宗粮食价格上涨的影响,种植面积与价格均有不同程度的波动,但总体呈上升趋势。如下表所示:


  据统计,我国小杂粮常年种植面积1.5亿亩,约占全国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10%,年总产量约5000万吨,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4—5%。由于我国小杂粮出口价格的有很多优势,年出口量80×104~150×104 t,占我国粮食出口量的10%左右;创汇3 亿美元~ 5 亿美元, 占我国粮食出口创汇总额的20%~30%。

  根据《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01一2010)》提出的目标和有关资料,初步测算,2010年杂粮需求量约为6092万t,比2000年增加10.4%,预测到2010年杂粮产量将达到5842万t,满足国内需求量的95.%,出口量发展到107万t,加工制成品占生产量的20%。到2010年达到或超过总的发展目标。其中薯类产量达到3881万t,荞麦产量达到78万t,;燕麦产量达到66万t,蚕豆产量达到280万t,红小豆产量达到40万t,绿豆产量达到99万t。无疑,国内外杂粮消费需求均已客观形成,也意味着小杂粮在扩展成大市场中会出现新态势。

   小杂粮 大态势

  基于以上分析,可预见的是小杂粮产业一方面需要向上游拓展,一方面需要做实精深加工,小杂粮制品将朝着特色化、方便化、有机化、功能化的方向发展,以此满足消费群体的多元化需求。这就需要:

  1、突出小杂粮的功能保健作用。天然的功能性保健营养成分如苦荞黄酮、燕麦活性多糖、大豆异黄酮、不饱和脂肪酸等已经成为世界营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因此,开发功能因子明确的保健食品将成为现代食品工业的重点方向之一。小杂粮资源总量有限,但其中有许多品种都具有明确的功能因子,保健营养功效显著,开发价值和增值潜力远远超过其它谷物。以燕麦为例,据加拿大农业部萨斯卡通研究中心报告显示,普通燕麦加工食品较原粮增值约10 倍左右,以燕麦麸为主要原料,通过膳食纤维、β- 葡聚糖等功效成分的精深加工,增值幅度最高可达30~50 倍;再如苦荞黄酮,具有软化血管、调节血糖血脂等功效,现代高技术手段可提取纯度达到99 %以上的制品,作为保健食品的功能因子添加剂或制药原料,均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高新技术在小杂粮加工中的应用。工艺技术成熟并可望在小杂粮加工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高新技术成果主要包括:超微粉碎、超低温粉碎及纳米超高压均质等技术;天然成分萃取、分离和提纯的技术,如超临界CO2 萃取、分子蒸馏技术、溶剂萃取、膜分离等物理法和微生物法、发酵法、转基因法等生物技术;喷雾干燥、多效蒸发干燥、流化床干燥、真空冷冻干燥等干燥技术;微胶囊包埋、超细喷雾条纹化包裹等成形技术。发展小杂粮加工业,还应同时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包括功能因子的特性、含量及稳定化技术,功能因子的分离、提纯、检测、疗效及安全性实验,新型天然功能因子的研究开发等;还应该包括小杂粮资源生产和加工品质的研究,通过新品种选育、最适宜产地保护、栽培管理技术优化,解决贮存、加工条件对小杂粮营养保健成分和加工品质的影响,提高小杂粮加工食品色香味、口感等消费品质

  3、注重发挥特色优势。小杂粮食品特色化,应以大幅度提高小杂粮加工业的整体实力为基础,通过现代食品加工技术的提升,彻底改变小杂粮食品颜色差、口感粗、味道不好、品种单调的低档食品印象。可以通过多种加工方式进行面食、糕点、休闲、饮品等多品种开发,也可生产套餐、配餐和适于微波炉烹调的半成品,还可以拓展学生营养餐、妇女食品、老年专用食品等特殊市场,赋予其内在品质与琳琅满目、色香味俱佳的特色形象,让小杂粮食品身价百倍地进入老百姓的“大餐桌”,为现代食品产业的发展奠定新的基石,带动地方特色农业的发展,同时也给小杂粮进军现代食品大市场提供一个历史性机遇,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多赢效果。

  4、以有机绿色食品为切入点,促进小杂粮食品国际化。我国传统的小杂粮生产区域环境质量优良,有的可不经过有机转换就开辟为生产基地,产品采集以后可以直接作为有机食品出售。在传统的小杂粮耕作习惯中,我国农民创造积累了很多成功的农业技术,许多地区极少使用或根本不使用农用化学品,基本满足有机生产对环境和质量的规范要求,这是食品生产企业建设绿色、有机小杂粮食品安全生产体系的重要基础条件。大力开发小杂粮有机、绿色食品,将逐步改变我国农业和食品工业的传统格局,促进食品工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改善产品质量,提高产品档次,逐步实现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的良性循环。小杂粮资源丰富的条件,特别是西部广大未受污染的地区作为生产基地,将使我国有机食品的产量远远超过其他国家,为我国有机食品进入国际市场提供强有力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