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惹麻烦的总编潘伟
不惹麻烦的报纸才是最好的报纸
广东《清远日报》总编辑近日在新年贺词中的一句“不惹麻烦的报纸才是最好的报纸”一时在网上引起热议。不少网民认为“怕惹麻烦”体现了该报总编不敢担责、明哲保身的思想,是一种失职,有学者甚至用“太雷人”来表达惊讶,坊间称这是“中国2010年的雷语第一声”。
何谓“不惹麻烦”?这是外界对那位地方党报总编先生言辞解读的争议点。按照那位总编的解读:“能走法律程序的都不叫麻烦,走不了的其它事才是麻烦。”这么一说,媒体报道与“司法公报”看来就没什么区别了,因为社会问题纷繁复杂,能走上“法庭”,以“法”论断的毕竟是少数,这样,可供媒体报道的新闻确实就没有什么了,除了报报“粉饰太平”的消息和官方会议、官员们的讲话外,那就是已经被法院下了最后“判决书”的官司了。
法制时代,网络民意虽然汹汹,媒体的确需要把好“法律关”,需要懂法守法,不要让自己因为不懂法或无视法律规定而吃官司,这才是真正的“不惹麻烦”。如若将对民意的传递、社会矛盾与问题的报道、事件真相的揭露等都归到“麻烦”中去,那就是媒体的失责、媒体人的失职。这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 “报纸的报道只要是负责任的,对社会有益的才是好报纸,惹不惹麻烦绝对不是标准。任何时候都不能抹杀报纸舆论监督的职能。”
回首过去一年,中国社会舆情议题不少:“天价烟局长”落马、躲猫猫真相大白天下、“开胸验肺”问题的解决等,这正是网民与媒体“协同作战”的结果,这一定程度上释放了民怨,为社会的稳定起到作用,如按那位总编的意见,媒体都应作壁上观,那还要媒体干什么?
“不惹麻烦”决不能成为媒体逃避社会责任的借口,媒体监督不是“风花雪月”、“粉饰太平”和“报喜不报忧”,而是要以最大的社会责任心和敬业精神、把好新闻报道的法律关,不怕麻烦。
舆论的反应
总编辑潘伟的新年贺词中写道:不惹麻烦的报纸才是最好的报纸。此言论传到网络之后,立即引起了口诛笔伐。著名媒体学者展江表示此话太雷人,任何时候都不能抹杀了报纸舆论监督的职能。
“刚看到这个言论,以为是假的,就去清远日报上去看。”新周刊的编辑何雄飞在清远日报的电子版上找到这篇新年贺词。在这个名为“我们的努力只为读者说好”的贺词中,赫然印着:“本报总编辑说:不惹麻烦的报纸才是最好的报纸。”,下面署名,潘伟。何雄飞表示,不光如此,这个总编辑还认为,广告多的报纸就是好的报纸。“我想大部分传媒人都不会这么想吧。”
“报纸的报道只要是负责任的,对社会有益的才是好报纸,惹不惹麻烦绝对不是标准。”著名媒体学者展江表示这个总编的话太雷人了。“用马克思的话,报纸是对当权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我们政府要求政治家办报也提倡监督,没有让不惹麻烦。任何时候都不能抹杀了报纸舆论监督的职能。”
在这个言论流传到网络之后,更是引起网友与业内人士的批评。媒体人王千马表示对此深感无语。“作为一个总编辑这样说话,只能说,他端起了饭碗,却丢掉了职业操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市场总监张轶辉甚至评论,不惹麻烦的报纸才是最好的厕纸。
记者拨打了清远日报记者部的电话,其一位记者称,报社记者内部各人也有不同意见与解读。“不过总编辑也说过,能走法律程序的都不叫麻烦,走不了的其它事才是麻烦。”这位记者表示潘总编这么说也有自己的苦衷。
看到这则新闻确实令人苦笑,但笑过之后也在思考,为什么这位总编如此“低眉顺眼”?我们在嘲笑与讽刺对方的同时,更多的应该是反思产生问题的根源。现在,尽管我们的媒体数量庞大,但真正秉承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媒介有几家呢?以报刊为例,据2003年的统计资料,我国以2100多种报纸、9000多种期刊的总量,在数量上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稳居世界第三位,因此可以毫无愧色地讲我们是报刊出版大国,但我们绝不是报刊强国,无论发行量还是影响力。
就以凭借舆论监督报道而扬名立万的《焦点访谈》而言,15年前刚创立之时,披坚执锐,直面现实中的阴暗与丑恶,而今呢,几乎被观众忽略了,成了鸡肋。
一个国家级的强势媒体尚且不敢把舆论监督进行到底,何况一个小小的地方媒体呢?我们在抨击与嘲弄对方的时候是不是太过苛刻了一点?对方不过是说了一句大实话而已,其上级主管——党委宣传部正是这样要求的,如果不听招呼,这个总编的位置就得易人。
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毛泽东就对报纸的舆论监督定了调:党报不能监督同级党委政府。还指示舆论监督要“开、管、好”,实际上就是不允许媒体随便行使舆论监督权,必须在党委政府的监督下进行舆论监督,这等于给媒体戴上了紧箍咒,谁还敢本着新闻的正义去批评现实中的丑恶现象和阴暗面呢?
就以《焦点访谈》曾经辉煌的时候为例,批评报道大都局限于县乡级领导干部的违法乱纪,被人们戏称为:只打苍蝇,不打老虎。一个地区级别的报纸你还奢望它监督谁呢?又敢监督谁?即便是批评了一个小人物,如果他后台硬,报纸的总编都得心惊胆战。
江苏电视台的《南京零距离》红极一时,被冠之以“民生新闻”的美名,节目中似乎有舆论监督,但监督的都是什么人?小芝麻官而已。主持人有时点评听起来好像挺犀利的,但都是大而化之的一般道理,不伤筋不动骨,隔靴搔痒,代老百姓发发牢骚出出气而已。这多好,帮老百姓说说话,解解忧,消消气,当官的听了不舒服但也没被拉出来示众,结果是多数人满意,讨巧又讨好。
不是常听各级宣传部对媒体的教导吗?“帮忙而不添乱”,究竟什么是“添乱”?一个模糊的词汇,到了宣传部那里就别有一番含义了,说实话,你不经允许就发批评报道,不搞“和谐”社会,就可以给你扣一顶“添乱”的帽子。
这样说来,广东清远日报总编辑潘伟的“雷人”语录:“不惹麻烦的报纸才是最好的报纸”其实是句大实话,我们该同情才是。
现在,潘总此言一出,立即引起轩然大波,真有点“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意思。但是,作为一个市级党报的总编辑,就算不是“资深”的传媒人士,也算“在道上混过”的人。从这样的人笔下写出来如此离谱的话,我们是不是该先问几个为什么,然后再去“口诛笔伐”?
的确,我们都知道,一份报纸的好与坏,绝不能以“惹不惹麻烦”来作为评价标准。好报纸与坏报纸,应该以能不能真实有效的传播信息为标准,应该以能不能充分履行传媒职能为标准。从这个角度说,敢于“惹麻烦”的报纸,更可算的上是好的报纸。这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或者说常识。那这样问题就出来了。这种连我们普通老百姓都知道的道理,潘总一个市级党报的总编辑会不知道?若是他真不知道,那我们得再问问:他这总编辑是怎样“混”来的?若是他知道,那他又为何要说“不惹麻烦的报纸才是最好的报纸”?
凤凰网有关报道的最后,有这样一段:“记者拨打了清远日报记者部的电话,其一位记者称,报社记者内部各人也有不同意见与解读。‘不过总编辑也说过,能走法律程序的都不叫麻烦,走不了的其它事才是麻烦。’这位记者表示潘总编这么说也有自己的苦衷。”真是好一个“有自己的苦衷”呀!这种苦衷,我想很多传媒人士都深有体会。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苦衷呢?这种苦衷从何而来?
这种苦衷,其实就是“左右不是人”。而这种苦衷的根源,在于民众对传媒机构的要求,或者说传媒自己所宣传和希望的那种社会效果,与传媒机构实际能发挥的作用的之间的巨大差距。拿潘总工作的党报来说,通常占据最重要和最大篇幅的,不是报道这个书记的讲话,就是那个常委下基层视察工作,抑或是就是千篇一律,只改数字不改内容的这个报告,那个总结。偶尔有几篇关于XX官员不作为,XX部门乱作为的报道,不是已经处理了的问题,就是“丢车保帅”的政治博弈。基本没什么新闻精神可言。
党报如此,其他“同根生”的官方传媒其实也差不了多少。无非是“丢车保帅”政治博弈的升级版。官方媒体与党政机关,说白了其实就是吃奶的孩子与喂奶的娘之间的关系。世上何来吃奶的孩子到处说喂奶的娘的“丑闻”的?有奶的孩子才是孩子,没奶的孩子连孩子都不是了,又拿什么到处说“丑闻”去。其实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理解,出资人出资成立一个传媒机构,当然是希望传媒机构能为出资人带来更多的利益。如若不然,为何要费这番精力。因此,官方传媒的宣传,终是不出政府利益之右。而这种政府的代言人的形象,与民众所期望的“舆论监督”相去何止千万里?俗话说:“吃人家的嘴软。”从吃政府“奶”的孩子嘴里说出来的关于喂奶的娘的话,有几分是可以相信的?
按道理说,吃奶的孩子不揭喂奶的娘的短,本应该被人理解。可问题的关键在于,政府这个娘“喂”给官方传媒机构的“奶”,归根结底来源于民众。因此,作为官方的传媒,除了要伺候好这个直接“喂”他“奶”的娘以外,还不能得罪那个间接“喂”他“奶”的娘。间接喂奶的娘要舆论监督,直接喂奶的娘要一切行动听指挥,别随便揭短。为了既不得罪间接喂奶的娘,又能讨好直接喂奶的娘,各类官方传媒可谓使劲浑身解数,最后总结出了以党报“唱空调”报道为范式的官方传媒宣传形式。可现在间接喂奶的娘越来越不好忽悠了,越来越不满足于“唱空调”的报道了。但直接喂奶的娘还是得罪不起呀。这叫人怎能不纠结?不痛苦?
潘总说,“不惹麻烦的报纸才是最好的报纸”,只不过是为了讨好直接喂奶的娘而已。而这难道不是各类官方传媒机构都一直视为生命线的工作吗?其实这话还有另一层意思,那就是两个娘相比较,还是直接喂奶的娘重要些。间接喂奶的娘还可以忽悠,可若把直接喂奶的娘给得罪了,让人把“奶”断了,“活命”都成问题,还谈什么“舆论监督”!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应该向潘总致敬!虽然他说了很“无知”的一句话,但这句话是实话。反倒是那些拿大帽子批判潘总的人,当他们“口诛笔伐”兴致正高的时候,他们是否扪心自问:我真的了解传媒吗?
潘总很无奈,传媒人士很无奈,民众也很无奈!
不惹麻烦的报纸才是最好的报纸,这极有可能是2010年的第一条雷语,而且是作为新年贺词的形式出现,意义非凡,必定不同凡响。对于此番言论和表态作何评价,我想以上媒体同行的看法是可以代表大多数受众的观点的,所以无需再赘述。第一眼看到这则新闻的时候,我最先想到的竟是一个丹麦童话,想到《皇帝的新装》里的那个小男孩。一个新闻从业者的职业敏感,若非是故意的哗众取宠,何以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不管这个编辑自身够不够专业,背后的故事或许才更值得值得玩味。我最大的兴趣,还是想要看一看皇帝不穿衣服被人前呼后拥的丑态,虽然这早已不是什么新闻。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新闻媒体大多数还确实就是作为附属品而存在的,他们不管喜欢还是被迫,总是在一遍遍表演给皇帝穿新装的把戏。先不要说这样的小地方名不见经传的媒体,就是央视这样居于一哥位置的媒体大亨,是不是想少惹麻烦不知道,只知道《实话实说》的实话越来越没分量,《焦点访谈》的焦点也越来越没有深度,甚至频繁失焦。把不惹麻烦作为编辑标准的,恐怕绝不仅仅是这一家小媒体吧,这一点恐怕大家都心知肚明。这个潘主编只不过是有点幼稚,不知道有些事人人都做可以,你说出来就不可以。另一种可能,就是这位主编故意引述的某位领导的话,那就更有意思了。
恰好几乎在同一时间看了《南都周刊》的一篇访谈白岩松的文章:《为大家去触碰底线在哪里》。单看了这个题目,我想具备一定新闻和思想敏感度的人早就猜中了访谈内容的核心是什么。新闻媒体有底线是可以理解的,真正的区别在于这个底线来自哪里。在新闻没有明确的立法之前,任何的上位机构和权力人物都可能会哪一个底线给你。以我的猜测,有时候这个底线来得很杂很乱,这包括我一个小网民都能感受的到。经常发帖和写博的人也会深有感触,不同的网站取舍的标准是不同的。这不能全怪管理者,因为底线往往是有出处的,而他们只是执行者。我在凤凰开博的时候,经常有博客发不上去,甚至从新华网直接转载的都发不上去,说是有敏感词汇。我就很火,在网络留言上暴躁一番。后来网管出来解释,说他觉得凤凰网还是不错的。我马上换回去,说你们只会说些风花雪月的东西当然没事了。他就很委屈,说我只是打工的,你们说的那些我也不懂。
其实说到这里,我想明确的是,媒体的真正的麻烦是什么?是触碰到了来自不同方向的所谓底线。由于底线的来源,大部分的媒体是根本没有办法逾越的,因为自身的生死甚至都掌握在人家的手里。中国是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媒体的,只不过有的底线定的比较低,生存环境相对宽松而已。真正地触碰到了最后一根底线,再大的媒体都不复存在。
有底线并非全是坏事,就象人的行为必须要有道德底线一样。只是,我们需要弄清楚谁才应该是底线的制定者,而不是可以随便依附在任何一种权力上就可以拿来唬人。我曾写过一篇博文:《网络审核人员应该统一培训后上岗》,当然,如果全国有统一的资格证书更好。我之所以这样提议的目的,就是希望媒体在言论的审核上能够有一个统一的底线,而不至于总是让人莫名其妙地愤怒。统一标准这个要求应该不算过分吧?我想下一步更应该做到标准的公开,可以公开地讨论,可以让所有的人都参与到改进标准的过程中来。这样,新闻事业和网络民主不断进步,社会也会因为减少误解而减少不稳定的因素。
不惹麻烦的报纸是不是最好的报纸是一个不需要回答的问题,而骂潘主编的人也无非是指桑骂槐,所以潘主编真的很无辜,无意中就成了这个社会的泄压阀。的确,这个社会是有太多的东西需要释放了,压抑得越久就越危险。
(由于是采集许多人员发表的意见,故难以填写转载出处,暂且放在原创一栏里)孙子子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