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时——楼市,不仅“看天吃饭”,更应“顺势而为”


                    楼市,不仅“看天吃饭”,更应“顺势而为”

                         ——浅析近年来的楼市政策调控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放在如今的房地产市场,大多数人恐怕更认同以下说法:

    “人和不如地利,地利不如天时”

 

    上篇博文《楼市的风险在哪里?》,谈风险首先就谈到政策面,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个“天时”。

    要说最早的房产调控,恐怕始于1993年。由于1992年前后以海南为代表的房地产“大跃进”带来了大量危险“泡沫”,政府不得不采取严格的宏观调控措施,19934月起,中央颁布一系列政策,严刹“圈地”风,清理整顿房地产公司,遏制了房价猛涨的势头。从此,房价开始“理性回落”,市场走入疯狂之后的萧瑟。1993年至1998年,全国房地产市场大多进入长时期的全面盘整。

    那个时候,购房者真的是“上帝”。至今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个做销售的朋友身上发生的真实故事。因为当天楼盘做了个报纸广告,她晚上十一点还守在售楼处“电话机”旁,担心错失一个来电。结果十一点后,真的来了个电话,问他们楼盘的情况,说能否送份资料看看。我那个朋友二话没说,就把售楼处门一关,送资料去了。后来听说打电话的那个客户当时在宾馆打牌时看到售楼广告,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打了电话,虽然他本人没成交,但与他一起打牌的有个朋友成交了。

    因为很长时间的楼市不温不火,大多数买房的人根本没有投资需求,当然,当时也真的没有多少“百万富翁”“千万富翁”,有个十万二十万,已经是很不错了。子女要结婚了或有钱了,来看看房,一套房子成交往往要看房四五次以上:自己来看,带家人来看,父母一起来看,朋友帮忙再来看;有些要结婚的小年青,更是男方父母看了,女方父母也要看,……那时的销售员跟客户有时真的比自己的亲人还熟悉,经常“问候”多多。

   

    1998年始取消福利分房,是对楼市最大的“利好”!直至今天仍是受益菲浅。接下来的楼市稳中有升,房价更是年年高,尤其是每年房交会一开,对房地产的拉动作用更是明显。2003年可称得上房地产政策的第二次“调整”开始,中央实施了以“管严土地,看紧信贷”为主的宏观调控措施,一方面土地管理部门强化对土地的管理,执行土地招拍挂制度,另一方面银行严控信贷,但政策的实施却成了加速房价上涨的风向标。这又导致2005年政府出台了更严厉的调控措施20053月,俗称“国八条”出台,调控一度上升到政治高度。2005年,被舆论称为中国房地产的政策年。首次提出了“普通住宅”与“非普通住宅”,当时对二手房市场的打击尤其大,一下子中介店关门频频。

    我们做房产的,这一次也真正感受到“天时”——政策的重要性。我当时还跟一个客户说,“看来,我们也是农民,要学会看天吃饭”。当时,杭州透明售房网的最低日成交套数是个位数,五、六月份很长时间在20-30/日成交徘徊。

 

    但房地产价格在短时间压制后,又进一步反弹,而且上涨幅度过快。 2006517,“国六条出台”,新一轮调大幕开启。这一次提出的“90/70限制,旨在加大普通住宅的供应,切实调整住宅供应的结构性矛盾。同时央行在加息后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再次上调利率,主要是为了抑制投资需求,进一步稳定房地产价格。

    应该说,“国六条”的出发点,但在实施时出了点障碍,地方看中央,小城市看大城市,一看二看,很多项目的规划都延后,致使2007年的楼市,供应量严重不足,而引发“房荒”、开发商“捂盘”现象此起彼伏。再加上热钱滚滚,股市风生水起,大量资金涌入楼市,上市公司有地又有钱,进一步推高土地价格。土地价格走高,又反作用于商品房市场价格,如此,2007年的房价也是从低谷到高峰,一步一步,“面粉贵过面包”的现象比比皆是。央行加息节节高,利率N级跳,也抵挡不住房价步步高,直至银监会的“第二套房贷按家庭计算”的令箭发出,楼市涨幅才算嘎然而止。

   

    2008年上半年的楼市低迷、价格坚守,轻易不降价的局面,被万科房产挖开了冰山一角,顷刻间,“打折”成了主旋律。直至200810月,金融危机全面爆发。接下来,各地“救市”政策纷纷出台,至年底,四万亿的“大单”出发,转眼金融危机救了房地产业。原本要破产的起死回生,原本因土地储备太多而市值贬值的一下子又“笑傲江湖”了。转眼到2009年,上半年的房地产存量快速消化,现金流充裕,通胀预期,又使得“面粉比面包贵”的07年一幕再次华丽丽上演。谁能笑到最后?谁也不知道。

 

    当然,楼市“变奏曲”尚未定音,政府对于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将一直是“进行时”,而非“过去时”。今天对房地产的方向性宏观调控,也许会在未来显现出更大的威力。而这,事关老百姓能否住得起房―――

 

    对未来政策的些许预测:

    1让商品房市场化,让保障房政府化。随着房价的不断上涨,城市居民的住房问题与矛盾越来越突出。加快建立健全以廉租住房制度为重点、多渠道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政策体系,是未来政府重点关注和着手解决的问题。与此同时,让商品房市场化,通过调控由市场去调节。当保障房的供应能得到保障充裕时,商品房市场本身会被“瘦身”挤压下,也会更细分市场。

    2、物业税,是政策的一道“双刃剑”,威慑力十足,就看何时出招,如何出招。笔者预测,即便开征,应该不会一刀切地全面征收,可能会先从“非普通住宅”入手,从多套房源的消费者入手。

    3、第二套房贷及首付等相关金融政策。其实,对大多数老百姓而言,更实实在在感受到的还是按揭贷款的利率和首付。现在一次性付款的客户毕竟是少数,如果首付提高到50%甚至更高,马上压倒一大部分投资客。而利率上浮,对改善性需求的客户打击最大,因为自住为主,长期供贷,利率高低相差还是很大的。

    这些政策是未来政策的重点调整点,仅代表个人观点。

  

    如何应对“天时”,不仅要“看天吃饭”,更应“顺势而为”。一味地“看天”,是很被动,也是要"踏空"或“套牢”的;只有防范于未然,对政策有个预判,把握周易之道,学会“择时而为”。政策性调整是一个渐变的过程,现在的政策是松紧交错,压一压也是正常的。顺势而为,事半功倍。

      

    

 【后记】:

     本想对房产政策进行梳理、分析、预测,结果在写的时候勾起了很多回顾,尤其是写到1994-1998年那个阶段,种种场景在脑子里回荡。那时我刚从事房地产业,全凭多跑多看多问,跑工地带客户写文章,什么都干,也得到了很多房产业内人士的指导和媒体朋友的信任和支持,那时候写一篇文章,真的都是靠跑出来的。经常骑着自行车从城南到城北,从城东到城西,当时的“大关”还是满天飞扬的工地,还有滨江四号地块,深一脚浅一脚地过去,还有蒋村一带……一晃十余年过去,真的感慨多多,光阴如箭啊。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