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继续宽松货币政策,姜还是老的辣?


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29日发布的报告指出,2010年中国经济继续向好的趋势有望不断得到巩固。这份题为《2009年四季度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报告指出,2010年央行将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充裕,着力优化信贷结构,把握好信贷投放节奏,防范金融风险,提高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物价变动趋势方面,央行调查统计司测算的CPI先行合成指数继续上扬。报告认为,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国内货币信贷存量较高、国内需求继续回升和资源性基础产品价格调整等因素,将对2010年最终物价水平产生上涨压力。粮食连续增产、部分行业产能相对过剩、消费市场供给充裕将对物价上涨产生一定抑制作用。2010年宏观调控面临的局势更为复杂,保持物价稳定,优化信贷结构,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实现国际收支平衡,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任务更加艰巨。2010年,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充裕,引导金融机构均衡投放,优化信贷结构和维护国际收支平衡至关重要。

 

解读如下:

 

2009年将近10万亿的新增贷款,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了消费?如何才能真正提高消费?2010年还靠新增贷款去扩消费吗?这些问题都直接拷问“宽松货币政策”的正确与否。如果说继续宽松的货币行不行?这就要看货币供应的入口方向了。方向错了,货币供应的效率就不会高。国务院4万亿投资计划出炉时,我就说这是一剂猛药,而这猛药应该下在支持创业环节上、下在希望的田野上、下在解决群众后顾之忧的地方、下在天人合一的生态建设上!但结果呢?还是铁公鸡!还是房地产!事实上,增发货币来对冲全球金融危机所带来的风险会引起通货膨胀。可是中国目前的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问题既有结构性的成因,也有总量性的成因。在总量性的方面,那么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由于中国是一个正处在转型中的发展中经济,经济结构在发生迅速和深刻的变化,相对价格也在发生改变,所以要允许一定范围内的通货膨胀来为这种相对价格的变化提供调整的空间。其他的结构性问题也可以通过结构性政策来解决。特别地,放松上游垄断产业的进入管制,让更多的民营资本进入更多的领域,这样既促进了就业、创业,又降低了要素的价格,同时也就降低了通货膨胀的压力。支持创业,其实就是为了让敢创业的人富起来。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的第一要务其实就是解决就业,就业都解决不了,还说啥发展,难不成要拿钢筋水泥去发展?就是2010年GDP20%,有什么用?人民会感到幸福吗?根本不会。我不知道现在的朝鲜,是不是失业率也很高?但现在还不是笑话朝鲜的时候吧?是结构不平衡,包括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周小川也说,金融业对于创新方向的把握和支持,金融业对于结构和产品的一些重大变化的敏感性。我们回顾说,这和生产行业是互动的,当年铁路还是一种试探性的东西的时候,早期工业化国家就开始金融业搞了铁路债券。结果他们一个互动的关系,使得铁路有了大力的发展。回到近期来讲,随着高科技发展的迅速,金融业就出现了创业投资基金,就出现了创业板市场,就给高科技发展提供了融资和退出的机制,就出现了高收益债券。所有这些东西,实际上就是金融除了做传统业务以外,要积极配合这些增长,新的增长点、新的结构变化、新的创新的方向。中间也可能会犯一些错误,但是会积累经验,会在经济结构转变、会在像当前我们应对金融危机中,做出应有的贡献。事实上,内需的核心点根本不再铁公鸡上。但没有政府的决心更麻烦。你要是参与到这些基础工程中,赚到了很多钱,你怎么消费?很快你就知道怎么花钱去东京、香港、巴黎和纽约了。你在国内也买的是外资提供的优质服务。钱到了你手里,你会可怜国内的垃圾企业?垃圾产品?你会买20吨蒙牛慢慢喝?他们会消费吗?敢消费吗?内需的主力是中低收入者。敢不敢消费,有没有可消费的决定一切。 教育、医疗、住房就耗尽你一生积蓄,你敢消费吗?就连便宜的牛奶和吃的,也都是黑心的毒药。吃死了一批又一批。你敢消费吗?再说,教育、医疗、住房现在的国内产品都很原始。没有可循环的经济。没有增值空间。一次性占有。不算消费。拉什么内需?就会老三样,一刀切,耍大刀。成思危说:通货膨胀率不应是货币政策唯一目标。是有道理的。因为中国经济总体的三大指标不仅包括通货膨胀率、还包括货币供给量、房地产市场。现在这三大指标都极度不稳定,若不妥善处理,很可能会阻碍中国经济率先复苏。随着全球粮食价格不断攀升,决策者创造出结构性通货膨胀新名词,意指这种物价上涨现象仅发生于农业部门,是结构性的问题,仅发生改变相对价格的结果。有学者认为,就经济学角度而言,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但国内大多学者却认为,高通胀率很大程度上是由食品和能源价格的上涨所引起,此类价格反映出的结构性势力超出了国内宏观稳定政策的调控范围。该结论的一个关键前提是,无论是食品还是能源领域,价格上涨都是全球势力不断增强的结果。于是,中国的通胀问题是外部原因导致的很快便成了惯常说辞。表面上看,各项数据似乎证明这个结论是站得住脚的。如果除去食品,中国的核心通货膨胀率只有很少比例。也就是说,通胀率中约有90%可以完全归因于食品价格的上涨。如果把能源价格变化也剔除,那么核心通货膨胀率会降到更少。假设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涨势不断减缓、甚至出现价格下滑,于是专家们得出了如下结论:公众对中国通货膨胀可能会进一步扩大的担心有些杞人忧天了。结果就是,专家们敦促政府放弃实施进一步的宏观紧缩政策,比如货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