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梦京华之我们熟悉的“几个北京人”(三)


北京的“爷们儿”

 

    “花自飘零”一直是我博中好友,留言让我特感动。估计你就是一标准北京“妞儿”。

    写完北京小“妞儿”,有朋友立即发来一段北京“爷们儿”和北京“妞儿”的对白,靠!太经典了,先抄录下来,由此后面来说北京“爷们儿”就有参照了。

    对白是这样的:

     女:“我们家有点事儿,我爸他……”    
    男:“打住吧!打我认识你那天起,你们家事儿就没断过!我就纳了闷了,你爸一个退伍老战士,怎么比人家阿拉法特同志还火?!”    
  女:“得得得,至于的吗?不就是晚来了一会儿吗?”    
  男:“一会儿?我在寒风里溜溜等了一个多小时了!”    
  女:“那又怎么着?上回你跟二子他们去三里屯喝酒,我还在门口杵了仨多钟头呢!冻得我一脑袋的冰碴儿,跟水晶灯似的……”    
  男:“您那是等我?您那是盯梢!仨钟头,你活该!说起这事我就来气,我说你是学什么专业的?旁的本事没有,盯、关、跟的道行您倒是挺深;还一脑袋的冰碴水晶,我呸!不就是些冻成固体的鼻涕泡吗?也不照照您自个那点坯子……”    
   女:“说话别那么损啊!我坯子怎么了?嫌我长得不好,你找一好的给我瞅瞅啊!”    
  男:“你以为我不能?要不是我这人心慈手软,早就把你像甩大鼻涕似地甩了!”    
  女:“嗨,你还来劲了!也不瞅瞅你自己那点德行!要说你爸妈可真够伟大的,怎么就攒巴出你这么个半生不熟的东西!”    
  男:“我长得是不如你,你瞧你长得多好……跟模特似的,而且还是毕加索先生专用的!我说怎么刚认识你就觉得眼熟呢,合着在毕老先生的名画里都见过!”
  女:“那也不如你!达芬奇打小练画、画的就是你吧?我还真挺纳闷的,达芬奇怎么就透过你妈的肚子、把你的模样画得那么逼真!”    
  男:“怎么着?达芬奇画鸡蛋惹着你了?嫉妒了对不对?谁让你的胸脯还不如蛋黄大呢?说真的,要不是你见天儿在前面罩着个假胸,我还真就分不清楚你的正、反面呢!”    
    女:“就你好!细的跟根儿牙签似的,平时堆在一块堆儿也就罢了,每到那时候,我就跟梦见我姥姥在缝衣服一样。”    
  男:“缝衣服?你们家有这么长的缝衣服针?”    
  女:“长有什么用?这又不是买鱼线钓鱼!”    
  男:“嗨!还真让你说着了!这关键时候,它就能钓鱼!这就是资本,你懂吗?想当年有个姜子牙……”    
  女:“姜子牙?充其量你也就个绿豆芽!”    
  男:“甭管什么芽,能钓鱼就成!你行吗?”    
  女:“我是不行,你行,要不你搁水里试试?留神别把乌龟、xxxx招来,人家一看你那东西的脑袋,还以为是它们家来了什么瞎了眼的亲戚呢!”    
  男:“今儿我还就非试不可了!”    
  女:“嗯……你放开我!你再不撒手我喊人了,臭流氓……”    
  男:“你喊就喊吧,我想钓鱼了……”    
  女:“你不是嫌我像蛋黄吗?你去找个大的呀、你去呀!”    
  男:“我喜欢小的,钻石珠宝都用小盒装、垃圾才用大筐抬呢……”    
  女:“你讨厌……你欺负人……你坏……”

    长幼有序是中国文化的特点,北京话更是谦虚有礼;而北京的“爷”,经常让外地人弄不明白。北京男人的另一个亲切的称谓就是“爷们儿”。中性中带着褒奖之意。夸奖北京男人最好的话便是:这人够爷们儿!

    过去北京人称呼他人为‘某某爷’。称呼老人为‘老太爷’,连几岁的小孩子,也叫‘小少爷’——这跟生活在天子脚下有关。一般称呼别人,都是采用姓氏+排行+爷,例如赵大爷,钱二爷,孙三爷,李四爷。对不知道对方的姓氏、排行的则称呼“这位爷”。老北京呀,就是这么讲究。后来“爷”式称呼逐渐被革命革掉了。五六十年代北京流行称同志,七八十年代称师傅,九十年代后就叫先生、小姐了。称呼往往很具有时代特征。改革开放后的北京,文化的回潮把“爷”又带回来了。大家管能说会道的人叫“侃爷”,跟蹬平板三轮车的叫“板儿爷”,和做小买卖经商的叫“倒儿爷”,跟手里有点积蓄的叫“款爷”…….如果北京人说出“你大爷”时,就千万不要再招惹他,不然他真的会跟你急——因为这里已经有骂街的意思了!

    说起北京的“爷们儿”,主要得说北京的“侃爷”。

    北京人的日常交友中很多能侃善侃之人,人多以“侃爷”戏称之,不仅形容该人能说会道,更道其活泼外向的性格。北京城大大小小的圈子和局,是侃爷永远的舞台,而圈子和局也是因为侃爷的存在而精彩,少了这帮天上知道一半、地下全知道的爷,局将不局了。而侃爷的重要素质无外乎有三:其一生说,说错了不怕,可不能让人问住了;其二爱说,不能说见漂亮妞儿跟上满弦似的,见个“盘儿念”的就变了蔫土匪,那有违侃德;其三会说,一口气下来不见得非得跟舒马赫超车、卡洛斯过人似的,但也不能磕磕巴巴、支支吾吾,而且往往一口京片子是少不了的,平翘舌不分地侃,难免造成听着歧义。外地人“不到北京不知道官小”的概念,其实并不是在和部委头脑们打交道时,而是在一出北京站或首都机场时就奠定的:侃的东西那分量真跟“大山”似的,那叫一个大!要不怎么叫侃大山呢!曹操墓发掘,哥本哈根打架,房地产忒贵……没北京“侃爷”不涉及的。敢情北京“侃爷”都是当总理的料。

    网络上曾经流传这样的笑话:一北京男人向一女孩求爱,时间是三个小时。头一个小时北京男人主要是聊国际形势,第二个小时是聊国内形势,第三个小时的头半个小时北京男人聊北京市的形势,剩下的半个小时中前29分钟主要聊天气情况。最后一分钟说出“我爱你”三个字。

    北京男人的嘴,实在是件利器。和北京爷们儿聊过天儿的都深有感触。幽默健谈、损、海阔天空,对政治笑话还特殊偏好。幽默自不用多说,看看现在,真正有点文化底蕴的喜剧明星,大多出自北京。学相声,通常要先学好北京话和“儿”字音,摸准了北京男人“京油子”的话语方式,才能知道损而不刻毒的相声真谛,本来就是源自北京。相声里常用的“冷文逗哏”之术,不知不觉之际涮人一把,全场会心一笑,被损的人却也不觉得过分地下不来台,这点功夫确实颇为难能。一堆北京人坐一块儿群侃,简直一群口相声。记得有一年在上海过圣诞,我那侃爷哥们儿洛京把十几个在上海居住的北京人聚在青岛衡山路一酒吧里侃着过节,大家纷纷抖着笑料,愣侃了四五个小时,笑得人人肚子疼,结果席间唯一的一个上海女孩儿第二天困惑地问我们中一个北京人:大哥,昨天你们都乐什么啊?……

    说北京人聊起天来就海阔天空,也是“侃大山”的一大特点。北京城市大而流动性强,一天接受的信息相当于小村镇一年。侃大山侃大山,侃的东西比大山还要远、还要大。一兄弟这样说:“北京男人说话大嗓门,有传道授业解惑之势,话题宽广,纵论曾国藩修身齐家治国,横说哥本哈根中美吵架,话由基本上涵盖了每年的‘××十大新闻’及新闻背后的新闻;话由多,能从全球金融风暴讲到在深圳的奥巴马的兄弟,再讲回北京的大学生同性恋凶杀案……” 对政治笑话的特殊偏好,虽然是全中国皆然,但天子脚下皇城根儿,其关注点又更加切近些。古代的京官,比同样权力的外地官员高一极,就是因为京城的政治特殊性。在北京不觉官大,在广州不觉钱多,就是这个道理。祖国的心脏,小道消息总比人家可靠,新闻总比人家提早,背后的原因总比人家准确,从GOOGLE被封的内幕,到中南海的一个喷嚏,个个讲得有鼻子有眼如亲身经历, 而这些也只有在北京,才会被人传得格外有味道。政治像是北京男人生活中的盐,顿饭不可或缺,每一个北京男人都有一肚子施政纲领,专门在饭桌上讲给人听。

    我一北京作家姐们儿说:北京的侃爷,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几杯酒下肚,天南地北,工作生活吹牛骂人就都来了。当然在座的都是朋友,都要先拉近乎,统一思想,思想统一了,才有得聊,才聊得来。北京侃爷不需要多少钱,不买洋酒,但偶尔也阳春白雪。图的就是个乐,就是个消遣。吹吹牛,浑身轻松。
  ……

    这篇文章是在麦当劳里等人时写的。说来也巧,就要收笔时,对面坐下一来吃早点的小伙子,随手把报纸放桌上,标题赫然写着“中国今处决外国毒贩”。看到我饶有兴致的样子,小伙子立即打开话匣:“这事儿就该这样!活该!谁让他们当年卖鸦片!……外国人有自己的价值观,而中国也有自己的。中国不需要外国人指手画脚的废话。英国的毒贩向中国走私毒品,他们国家政府和媒体还敢站出来辩护,以为还在清朝呢……”

    您看,这不又一北京”爷们儿”……

 

2010-1-3北京五十年来最大一场雪

想保证博客的稳定与信息安全吗?快来,一键备份博客大巴文章到新浪博客!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