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纲的“锅”


      被称为“非著名相声演员”的相声演员郭德纲,其实已经很著名了。郭德纲坚持在小剧场说相声,说是特色,其实也大有苦衷。就像超女上不了中央台、进不了春节晚会一样,都属于传统势力或者说正统势力对民间艺术的排斥。前些时,刘心武在百家讲坛讲红学,就惹怒了所谓的红学家,认为刘心武这样的“非著名红学家”实在没有资格上中央台。不过和郭德纲与超女不同的是,刘心武是先上中央台,后来被眼红的。

      郭德纲也上电视,比如湖南卫视、凤凰卫视这些不计较出身的地方。但我知道郭德纲却是在网上,并且DOWN了很多他的段子来听。郭德纲很喜欢传统的东西,并且很自豪会很多传统段子,这自然是相声演员基本功的体现。但他真正成名,还不在于这些老段子,有所创新的那一部分似乎更为重要。郭德纲讲:“用痰盂来炒菜,是创新吧?可谁敢吃啊?”意思是对传统的技巧不可以丢。但在内容上,郭德纲的创新却是很明显的。比如他的段子《我要上春晚》、《论中国相声50年》等,其实都是新鲜内容。实际上,郭德纲用的是传统的“锅”,炒的却是时髦的菜。

      任何艺术都不可能停留在原来的层面,不发展是不可能有出路的,尤其相声不反映当前生活实际是难以受到欢迎的。这一点其实已经得到证明,很多所谓大腕已经多年没有新作品了,在晚会上无非支应几句、串个老笑话,观众已经很厌烦。难怪郭德纲一句“相声大腕不一定会说相声”,引得满堂彩。

      传统的“锅”炒传统的“菜”,在白酒行业可算是由来已久了。无论多么新的酒企业,也无论采取多么新的酒工艺,总喜欢拉个传统的名头来。白酒在中国,自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就像传统相声的技巧一样,这是白酒不可放弃的“锅”,但你要是总是那几道菜,总是那么几个烹调方法,早晚有一天会失去食客,成为纯艺术品、纯文物,恐怕要被国家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了。

      好在中国历史比较长,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足够我们用一阵子的。男士酒名堂多不胜数,上至秦始皇、孔子、关公、诸葛亮,下到近年来的鲁迅,都被当成酒名了;女士酒还没有充分开发,不过也不必担心,中国历代巾帼英雄也不少,武则天、穆桂英,甚至慈禧太后酒都可以做一做;男女通吃的酒也无妨,咱们还有花木兰。但历史文化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早晚有一天会被用完,如果再生产新酒,真就有可能找不到一位合适的古人了。并且,现在的酒厂良莠不齐,难说一些很好的名字被糟蹋了。但终归做酒不应该是这么个路数,我早就说过,现在的白酒文化的发展实在是远远落后于白酒工艺,其关键就是大家习惯用旧锅炒剩菜,不肯承认白酒其实是活跃在当代这个基本事实。

      酒品牌名无非是反映一种文化,这种文化只要能够和酒民产生心理共鸣就算是成功的。但我相信,对于大多数当代酒民来说,他们的内心所活跃的毕竟是当代的文化。为什么总把白酒丢进故纸堆里去呢?现代人用现代工艺生产为现代人喝的白酒,为什么偏偏要和古人拉关系、攀亲戚呢?这本身就是思维的误区,更是白酒文化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这个责任,应该让口口声声弘扬白酒文化的酒企业来担负。

      我们的酒企业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当代的酒民所心仪的文化到底是什么?到底那些文化可以打动他们的内心?传统文化自然是一个方面,但我相信,最让当代人感到亲近的恐怕还是他们切身接触的东西,说到底,当代文化元素是最能够打动当代人的。尤其在白酒清一色扎进传统出不来的时候,有这样的领先者,自然会很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

      其实,早就有一款“南水北调源头酒”,这样的酒在南水北调工程完工前几乎不存在全国市场上的成功几率,但我相信它作为一个地方酒是很容易引起很多人的共鸣的,只是小厂子缺乏知名度,一般消费者并不知道这款酒。最近,五粮液集团推出了一款“长三角”酒,不仅让人耳目一新,而且影响也大。“长三角”酒对于在长三角生活和创业的人们来说,那种亲切感是可以想象的。我们且不去评论这些“新酒”的市场表现,单就这一思路,就可以代表中国白酒文化的发展趋势。当白酒不单纯是传统产品,而是赋予了鲜明的时代气息的时候,我认为,那才是白酒文化的真正弘扬和发展。

 

 

      马千里(maqli),著名管理专家、学者。深圳马千里企业管理咨询机构首席咨询师,主攻中国传统哲学与现代企业管理对接及管理咨询、营销策划服务。擅长以"中国道理"解决中国企业问题,在《商界》、《销售与市场》、《商业评论》、《财经界》、《管理学家》、《中国经营报》、《河北经济日报》等著名报刊发表相关文章300多篇,为《华夏酒报》等报刊专栏作家。出版《论语的管理智慧》、《论语企业家读本》等管理学著作及《论语新裁》、《当论语遭遇于丹》等学术著作。

 
QQ:53901439
办公室电话:0755-83113221   0755-83500805
助理手机:13510627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