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情关键词:刚性需求VS软肋 (兼论毛泽东热)


中国国情关键词:刚性需求VS软肋 (兼论毛泽东热)(2009-12-27 09:27:39)[编辑][删除]
标签:刚性需求 软肋 社会责任 毛泽东 文化  

刚性需求,一个集权社会的集体性恐吓名词。其实质指向是社会保障系统缺失的软肋。刚性需求常常被用在表示老百姓对于房子的急迫的需要量上,成为中国房价超天价的幕后推手。然而从人类学历史看,无论原始人类对房舍的需求,还是农业社会对房与地的需求,都没有当下百姓对房子的那一种急迫和焦虑。这种急迫和焦虑的形成,是一种社会恐怖主义所致。就是由社会权贵集团与房地产开发商人之间自然形成的默契,给老百姓造成的恐慌。这种恐慌的根本原因不是人口,不是真实需求量。而是在于老百姓对社会的稳定性没有信心,对社会保障系统的建立以及政策与保障系统的公平性公正性不抱希望。当社会底层和亚底层亚中层的民众都意识到,自己手中的货币,很容易经由政府的经济政策和通胀一夜之间变得不值钱的时候,人们的保值视线,被逼迫引向房地产。

 

但是,那不是一种真实和真正意义上的需求,而是一种绝望:所有这些人绝望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国家退出或正在退出一些曾经属于它负责的社会生活领域:公共住房、公共电视广播、公立学校、公立医院等。“正是这种舆论的一致性,构成统治性言论象征力量的本质”。老百姓是处在被威权与商业化合谋形成的舆论导向的恐怖威胁中的。一位法国社会学家在上个世纪末就告诫民众:在一个对国家和公共事业发生信仰危机的时代,人们可以看到两样事物的繁荣:在领导阶层是腐败盛行,原因是对公共事物尊敬的衰落;在被统治者那里,则是个人对现世救助的绝望而皈依宗教。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中,第一样事物的“繁荣”已经呈现,第二种,因为中国的宗教传统的特性,还没有显现出来。但那将是中国在精神层面的更大危机。因为受到社会舆论所谓住房“刚性需求”的恫吓,人们疯抢房子,因为信念、理想处于一种旧的被否定被摧毁而新的还未建立的信仰真空,导致的社会精神坍塌,这其实比住房的刚性需求更要命。

 

作为中国的知识分子,特别是那些希望用自己的良心在公共领域表达自己的社会责任的知识分子,应当能够看到这一点。不但要有为民请命的勇气,也要有全球化的视野,更重要的,是要具有识破社会本质的洞察力。要让民众不但看到世界演化的“横截面”,也要看清历史变化的“纵贯线”,特别是,集权社会对于舆论的控制和民众所形成的恫吓。中国现在的媒体人,大多数由一些冒充成知识分子的商人担任“代言人”,这些人完全不是社会的良心。他们只代表只为了他们自己他们公司他们集团的利益。这帮人因为占据了媒体,并善于迎合权势,擅长公共关系。于是就形成了一种集体造势的合力。他们宣扬国家退缩,更宽泛意义上是要求服从经济价值的氛围,这些人毫无廉耻地公然抢夺公共话语权,打着“回归个人主义”的牌子,貌似为民众争取自由、尊严和权益,其结果是摧毁福利国家的哲学基础,尤其是集体责任的概念(环境污染的工伤山西煤窑的事故、传染性疾病:萨斯、禽流感、H1N1流感之类、经济政策和制度缺陷导致的贫困和贫富差距)。集体责任社会责任这些理念,是社会、社会学思想的本质成果和重要堡垒。

 

那些冒牌的“知识分子”就是要摧毁这个成果和堡垒。因为此刻他们占据社会资源特别是话语资源的部分强势。这只要在网络上,看看那帮极端仇视民众对于毛泽东的回忆的态度便昭然若揭。当下人们对毛泽东的纪念,本质上是对一个有集体责任意识,有国家保障责任的一种依恋。那些拿毛泽东个人品行与缺失来封堵他人喉咙的媒体人,他们才是社会的既得利益者,是集权统治的帮凶。所谓“刚性需求”,就是他们与权势合谋营造的舆论,以此威胁老百姓不得不掏出毕生的血汗积蓄在房地产上的慌忙投资。这种具有社会性暴力的恫吓不但吓唬了百姓,也蒙蔽了很多具有社会责任良心的知识分子。让人们忘记了,所谓的刚性需求,其实是一种舆论误导和实质性的房价哄抬,这种气焰之所以能够形成气候,就是因为有社会保障体系缺失的软肋存在。

真正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有必要发出自己的声音,更有必要发出对于社会本质真相的质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e254ec0100gd4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