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是文化精神领域的“民族工业”。是没有被西方资本强暴和买断的“民企”,他身上有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敢于求“真”的属性。商业化的中国,所有媒体媒介网络门户商务门户及其领军人物,哪一种商业模式,不是借助西方资本夺得话语权的?他们最终的立场将和利益关联,而韩寒现在还是一个例外。
韩寒是一次文化媒体与网络技术、民族性与全球化合理冲撞和谐共生的“意外”,具有民族品牌价值的本土性。中国思想的自由与活跃,教育学术的真诚与独立,韩寒们也许是一个“真实”模型的奠基。韩寒具备“知识分子”最重要的几条定义。自由的思想、独立的精神、不畏惧权力、敢于怀疑和批评、关注弱势群体并能为他们“言说”。但是,所谓选韩寒当市长的喧闹,是浪漫主义的毒药,是将韩寒推向与权力“合资”的悬崖。韩寒保持文化的“民族工业”精神,根本的一条,就是必须在体制之外。一旦进入“体制场域”,其结果就是被场域消解。
中国当代成功者,多以学习西方技术,结合海外资本,回中国大陆创业为多。特别是互联网时代,核心技术和程序都是复制西方的,鲜见原创。以此看,韩寒特别难能可贵,所以说他是媒体和思想纠结时代的一个意外。李开复、林毅夫是台湾背景在中国大陆的另一种意外。对韩寒你可以喜欢或者不喜欢。但韩寒行为中所凸显出的一种公共态度,是这个社会时下稀缺的。当所有的言说者都顺带着推销自己的商业产品宣传自己的商业机构暴露出最核心的实质时,韩寒的态度,已然成为了一种“公益事业”的象征符码。
韩寒用他属于自己内心的语言之尊严,表达了其话语对于权力的警惕,或者说他就是靠言语的力量,抵抗权力话语的“恶意收购”。他的语言能量恰恰在于他将自己的话语隔离在了权势之外,只以智慧、良心本能和洞察力与权势抗衡。权力往往通过语言施行暴力实现秩序。要获得话语权通常需要借助权势,而韩寒是从权势之外的自然田野上开始“野蛮生长”的,通过无权势的话语表达,夺得了话语的权势。更意外和难得的是,他至今还能拒绝权势谈“合资”谈“股权”。
当中国能言善辩的媒体人在妄想的言论自由的盛大派对上口若悬河的时候,他们的初衷是来分享语言红利的,但当他们被突然其来的“言论宵禁”弄得有些愤怒之时,往往记忆不起来:权力就是语言的语法之一。而韩寒是一个另类。他是以“个体户”式的语法,在公共领域,坚守在权力对面的高地上,在举国吹响“国进民退”冲锋号的现实面前,还未缴械,还在抵抗。
请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