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当代没有出大师?一点个人认识


这两天,读了些关于大师的传记。蔡元培,鲁迅,梁漱溟,胡适,陈独秀,詹天佑……这些人都是五四时期的大师。他们的思想,无论是作为文学的,还是作为社会革命理论的,亦或是作为学术本身的,都影响着我们的父辈、我们这代,以及可以预期的后人。

那么,为什么当代中国没有出现大师?我想仅就创作过程的本身谈一点个人认识。

在我看来,任何一个时代,伟大的思想、旗帜和理念,它们都不仅意味着一个它们本身,更代表着这个时代人们深切的激情、反叛、抗争和希望。

它不仅是伟大的理念,更是人的情感,人的深切的爱与恨。不仅是宏观层面的概念,更是微观层面每个个体生命的奋斗。它也许凝练成简短的精髓,但其真正打动人的,却更是多少人自己的故事和人生。因此,书是死的,人是活的,文字是固定的,激情却是永远感染的。所以,伟大的理念,其背后首先应该是一个丰富的人,一个不愿落入旧套路的一生,其本身应该是一种高贵的寻找,一种不羁的反叛,一双冷眼,一腔热血,一颗符合人性的真实的善良而又无限求索的心灵。

为什么今天出不了大师?过去的大师,因为苦难,因为不满,因为痛而寻找出路。民族的苦难刺痛了它们,个人的苦难历练了它们。它们不是用大脑在思考,而是用心在思考,用命在实践。因此,无论是文学还是学术,字字都是精华,篇篇都是道理。而今天的人们为了大师而大师,为了理念而寻找理念。这样的结果便是枯燥的理论推演,生涩而完美的假设,干巴巴的实践经验,加之零融入的个人生命历程。没有深刻的根基,怎能开出美丽的花朵?缺乏一份真性情,一种孤独而自我沉醉的求索精神,怎能期待有着揭示现实,直指未来的大作?人生都是循规蹈矩、干巴巴的,怎能写出深刻、灵动和创新的作品?

因此,人们总认为学术只关乎技术,文学只关乎视野,而在我看来,两者都关乎人心。它们首先应当是一种生活的激情,首先应该是一种真实而勇敢的生活。有真实而勇敢的生活的人,未必成得了大师。但是,更多人有了真实而勇敢的生活,我们就会有不同的氛围,就会有一个更富有活力的环境,就会有更多的觉醒者。大师,是在一群自我觉醒的人当中不经意间出现的。

然而,内忧外患的时代,似乎人们自然地更容易选择反叛与勇敢。因为或反叛,或灭亡;或自由,或苟且。生的需求和精神的指向是同一方向的,那就是新的方向。而今天,看似一切都好,随波逐流也许能获几分利,叛逆独创则也许为千夫所指,又有多少人敢于冒这个险呢?于是,一个稳妥的办法,把一切都技术化,看成是能力问题,看成是技术问题,看成是方法问题。可是,我们是人啊,这不是一个个机器人流水线!

技术可以不断提高,可是,作为一个人,我们的心是不能代替的,我们的心是能被他人感知的,我们的心灵在,我们才存在。

在今天这样的社会,如果真的要创作出震撼人心的思想。最好先离开电脑,离开周边狭小的工作圈,离开小资的生活。我们要给自己创造一个机会,真正地观察而不是奉承这个时代,放飞心灵而不是急于寻找方向,读古今,读中西,再次审视自己的渺小与伟大,严肃地对待人生。并且在其中找寻到这个时代急需的宏大的激情、反叛、自由和希望之所在,以及正在肆虐的伪善、滑稽、痛楚和自顾不暇的慌张。当有一天,我们经过艰苦的寻找,终于坚定而高声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并向良心承诺,我们愿意承担其所带来的一切。这个时候,我们离大师,离一颗勇敢的心,离一个直面自我的人,定然已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