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的责任


  博客已经成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之而来的就是博客的社会责任是什么?

  博客根据我的理解就是通过互联网表达自己意愿和想法的个人网络空间。只不过是这个空间就是我们生活的世界,而且是在线互联的。你什么时间完成自己的作品,全世界的人就能什么时间看到,而且现在是免费的。这正于我们国家前一段时间要屏蔽一些信息而强制安装一个过滤器一样,博客的免费也面临一定的限制。

  在历史上,我么国家的丝绸之路,启动了中国与世界沟通的序幕。同处于一个星球的人们,却相互不能沟通,那是因为空间太大,交通不发达。成吉思汗挥戈击杀纵横欧亚大陆,成就一世英名,那是统治的欲望所致。大清朝因为信息的闭塞、夜郎自大,闭关锁国而吃尽苦头,最终导致八国联军的猖狂而灭亡。从孙中山到毛主席的仁人志士经过艰苦的革命斗争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从一穷二白的局面开始了中国的土地革命、文化大革命,到邓小平自知中国的落后,而敢于改革开放。中国人民深知闭关锁国的弊端和落后就要挨打的窘况。

  开放的目的是为了富足,开放的结果是与世界各国人民一起努力共同致富。哥本哈根会议就是需要全球共同付出的会议,而不是互相指责、相互推诿或者是不管不问。于今的世界已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地球村,大家必须先有全球意识,才能有个体愿望。否则,必将付出惨痛或者是一叶障目的代价。

  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政治经济舞台的重要力量,这得益于开放。在佛家的经典里,没有“空”,就没有“有”和“无”。中国闭关锁国,不让别人进来,是错误的。因为,你自满,不留空间或者是不让出一点空间给别人,别人如何能进来?同时你自己是满的,那你的活动空间就小。同样对于大家同处一个地球来讲:本来就是你有我有,你无我有,我无你有的转换中,没有你就没有我,没有我就没有你;你有我就没有,我有你就没有;所以,不可能你永远有,我永远没有,反之,依然。闭关锁国的中国,开放三十年以后,就成功的实现了自己的全球重要经济体地位,如果不开放,那今天还是贫穷落后,朝鲜也许就是例子。

  以上的例子说明了世界的普遍联系,联系更加紧密,协作更加必要,对立已经不合时宜,文明的社会容不下相互的分离。互联网的世界让我们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以此为基础博客的责任就显现出来。

  世界经济的发展,在上世纪经历了欧洲的工业革命、信息化的革命、到今天的经济危机都证明了开放的世界必须共同协作、相互帮助。从联合国、关贸总协定、世贸组织、到APEC、东盟组织、欧盟组织、中非论坛、等等国际组织都是区域性组织的专业表现。博客也不例外:有纯粹娱乐性的博客、有跳蚤市场性的小型交易博客、有价值中国网力主塑造的财经专业人士博客、战争博客、伟人毛主席纪念网站博客、奥运会和亚运会专业网站的博客、一个大型会议的博客等等,力图拉拢所有的人加入自己的网站或参与到这样主题互动中。

  博客作为一个组织、一个会议、一个活动的土壤或者是基层,它所起的作用就是尽可能多的为这个组织、会议、活动、乃至整个社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这种参考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反面的,但是都对这个组织、活动、社会有一定的参考或者借鉴、镜析等作用。

  最近几年,博客得到了高速发展,也经历了彷徨。它的生命力就是社会的需要和个人的兴趣,社会的需要是博客存在的基础,个人兴趣是博客发展的动力。我们国家从闭关锁国到成为世界政治经济强国,就在于广泛的与世界各国开展了经济文化交流的结果。个人的广泛交流也是个人开放的一部分,也是个人检讨自己,个人自我发展或自我改进的广阔空间。个人的意愿是社会意愿的一个或者一种,或者是一个主流,或者是一种倒退和毒素。个人的这种意愿也是一个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和个人思想的结合物,这种结合物也许是主观造成的,也许是客观造成的。主观造成的也好,客观造成的也好,对于整个社会的利弊才是其发扬光大或者是胎死腹中的判决。

  如今的博客,还处在一种有思想容易被炒作的阶段。一个假新闻或许会毁掉一个企业,或者是让其蒙受巨大损失。比如:康师傅矿物质水、农夫山泉砒霜门等,还有名人因为小道消息上网而大动肝火。这种现象说明:网络日志博客还是有相当杀伤力的,这种杀伤力来源于社会对于博客的“刚认识”。也就是说博客的危害还不够大、不够广泛,如果足够恶劣,足够广泛的危害,博客也许就成了怀疑的坟墓。这种网络的普及还没有足够到社会诚信的严格审查。就像广告业一样,经过了这些年的发展,广告的力度越来越差,其影响力越来越弱。人们经常视而不见,更不容说去关注。如果博客真的到了这一天,那么我们的博主们就有心杀贼无力回天了。这才是我们博主们的最大悲哀,也许哥本哈根会议会议的闹剧会泛滥于互联网的博客圈子里。

  博客的美好未来。博客可以成为伽利略描述的杠杆,足够长有个支点就能撬动地球。互联网博客时代,他的革命是普遍化的,也就是现在我们倡导的创新。一个通过自己的苛刻钻研、综合研究、深度分析,完全可能改变一个行业、一个产业、一个世界。通过互联网可以回答更多的问题,几乎没有回答不了的问题。如果互联网收费,那我们又陷入了现实的无情中。

  博客的修养。博客的修养其实就是人的修养,人的修养就是社会的文明。人已经自由了,但是不自由的事情和地方还很多。这是个人或者是组织、国家现实的需要,也就是沟通还不够,交流还不畅通,自私、井蛙的表现。反之,无法无天,自由无度,完全不顾他人的感受与隐私,甚至是为了私利自由的不道德。何振梁一个为世界乃至中国奥林匹克运动会作出突出贡献的老人,却成为一本破书的主人公。为了自己一个破书的销量,竟然出此下策,实属卑鄙。不论是否有其事,都不应该忽视或者是抹杀,何老对于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作出的巨大贡献。

  博客的现实意义,是自由的、免费的、是自我的。现实的我们,特别是表面文明的城市人,小区的保安越来越严密,大龄青年相互之间的婚姻无人介绍,人与人之间的漠视、商业化,人与人之间的不确定性,无诚信的无度,都让我们感到压抑,互联网让我们舍弃小区的交流,走向了更宽广的社区。自由的更宽广的交流社区,也有我们无法预料到或者是全面掌握多的信息或者是失误,这种自由是相对的。有自由才有自我的更广泛的空间,自我的感受倾诉在世界的心灵牧场中,倾诉在宇宙的银色夜空中……

  人类是地球的主人。信息和现实组成了我们活动的空间,这种空间包括了思想的空间,也包括了活动的空间,这是我们的空间,这是我们的家园,这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低头不见,抬头见。不必拘束,不要放肆,不用客气,不得无礼。

  博客是我们享受互联网时代的一种表现形式,是释放心灵的风筝的一根绳子,也是洗涤心灵的除尘器,更是我们塑造自己美好家园的扫把。


  【以下来自互联网】

 “博客”(BlogWeblog)一词源于“Web Log(网络日志)”的缩写,是一种十分简易的傻瓜化个人信息发布方式。让任何人都可以像免费电子邮件的注册、写作和发送一样,完成个人网页的创建、发布和更新。如果把论坛(BBS)比喻为开放的广场,那么博客就是你的开放的私人房间。可以充分利用超文本链接、网络互动、动态更新的特点,在你“不停息的网上航行”中,精选并链接全球互联网中最有价值的信息、知识与资源;也可以将你个人工作过程、生活故事、思想历程、闪现的灵感等及时记录和发布,发挥您个人无限的表达力;更可以以文会友,结识和汇聚朋友,进行深度交流与沟通。

  何为博客?定义与解释

  “博客”当然是个大家都陌生的名词,因为这个中文名字还是博客中国的王俊秀灵机一动的产物。博客的英文名词就是“BlogWeblog”(指人时对应于Blogger),又一个典型的网络新事物,你查阅最新的英文词典也不可能查到。该词来源于“Web Log(网络日志)”的缩写,特指一种特别的网络个人出版形式,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并且不断更新。

  但是,正因为简单,要解释清楚,反而十分复杂。定义五花八门,一百个人就有一百种观点。至今缺乏严谨的定义,也还没有收入任何主要的词典之中。因此,还是集思广益,让我们先从各个角度来看看这个概念的含义:

  博客(Blog)最普通的名词解释

  博客(Blogweblog的缩略词,由Peter Merholz发明)

  1、 名词,有时为了区分也称博客网站(网页)。指网上写作的一种特定形式和格式。由按时间倒序排列的文档组成的栏目,两侧通常还可以有补充材料,频繁更新,一般大量使用链接。

  一般有战争博客(WarblogMatt Welch发明)、日记博客(Journal blogDiary blog),知识博客(Knowledge LogKlogK-Blog)、新闻博客(News blogs)、专家博客(Pundit blog)、技术博客(Tech blog)、群体博客(Group blog)、移动博客(Moblog)、视频博客(Videoblog)、音频博客(Audioblog)、图片博客(Fotolog)、法律博客(Blawg)、文摘博客(Digest blog

  由此还衍生出大量新词汇,比如博客世界(Blogosphere)、博客精英(Blogerati)、博客链接(Blogroll)、法语博客(Froglogs)、语言博客(Linguablog)和小猫博客(Kittyblogger,指写些日常琐碎内容的博客)等。

  2、 动词,在blog上写文章。

  博客(Blogger

  名词,拥有blog网站或者在blog上写作的人。

  对于博客的严谨定义举例

  《市场术语》中对Blog这样描述:“一个Blog就是一个网页,它通常是由简短且经常更新的Post所构成;这些张贴的文章都按照年份和日期排列。Blog的内容由个人喜欢。可从有关公司、个人、新闻,或是日记、照片、诗歌、散文,甚至科幻小说的发表或张贴。许多Blogs是个人心中所想之事情的发表,其它也有非个人的Blogs,那是一群人基于某个特定主题或共同利益领域的集体创作。Blog好象对网络传达的实时讯息。撰写这些WeblogBlog的人就叫做BloggerBlog writer。”

  《网络翻译家》对博客(Blogger)的概念解释为:

  网络出版(Web Publishing)、发表和张贴(Post——这个字当名词用时就是指张贴的文章)文章是个急速成长的网络活动,现在甚至出现了一个用来指称这种网络出版和发表文章的专有名词——Weblog,或Blog。一个Blog就是一个网页,它通常是由简短且经常更新的Post所构成;这些张贴的文章都按照年份和日期排列。Blog的内容和目的有很大的不同,从对其他网站的超级链接和评论,有关公司、个人、构想的新闻到日记、照片、诗歌、散文,甚至科幻小说的发表或张贴都有。许多Blogs是个人心中所想之事情的发表,其它Blogs则是一群人基于某个特定主题或共同利益领域的集体创作。Blog好象对网络传达的实时讯息。撰写这些WeblogBlog的人就叫做BloggerBlog writer。在网络上发表Blog的构想使于1998年,但到了2000年才真正开始流行。起初,Bloggers将其每天浏览网站的心得和意见记录下来,并予以公开,来给其它人参考和遵循。但随着Blogging快速扩张,它的目的与最初已相去甚远。目前网络上数以千计的 Bloggers发表和张贴Blog的目的有很大的差异。不过,由于沟通方式比电子邮件、讨论群组更简单和容易,Blog已成为家庭、公司、部门和团队之间越来越盛行的沟通工具,因为它也逐渐被应用在企业内部网络(Intranet)。目前有很多网站可以让网友设立帐号及发表Blogs

  各类人士对博客的不同理解和定义

  更多关于博客的形象比喻和定义:

  博客概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频繁更新(Frequency)、简洁明了(Brevity)和个性化(Personality)(Evan Williams

  博客是每周7天,每天24时运转的言论网站,这种网站以其率真、野性、无保留、富于思想而奇怪的方式提供无拘无束的言论。(佩姬?努南的解释)

  博客是互联网上最新的发展潮流,是继E-mailBBSICQIM)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

  博客是用带着索引的文字进行对话的咖啡屋。(Rebecca Blood著《博客手册》(The Weblog Handbook))

  博客就是一个人未经编辑的声音(The unedited voice of a person)(戴夫·温纳(Dave Winer))

  博客(Weblog)是这样一个按照时间顺序摆列的集合,集合中的元素是被公开发布,并能够通过互联网被访问到的独立的思想泡泡(thought bubbles),博客中的每条内容是博客们当时在想什幺的思想快照。(James Snell

  博客之于知识,就像Napster之于音乐,Linux之于软件(博客中国)

  博客代表着“新闻媒体3.0:旧媒体(old media)→→新媒体(new media)→→自媒体(we media)(Dan Gillmor

  博客是媒体的开放源代码运动

  博客是内容的开放源代码运动

  博客——知识经济2.0(姜奇平)

  博客是一个“快捷易用的知识管理系统”(Dylan Tweney

  博客是“个人主页2.0(博客中国)

  还有博客们的七嘴八舌,也很有启发:

  博客是新型的“协同媒体”

  博客是“不停息的网上旅程”

  博客是“个人网上出版物(社区)”

  博客是“网络中的信息雷达系统”

  博客是“人工搜索引擎”,是“专家过滤器”

  博客是“自组织网络生态”

  博客是“草根记者”……

  博客是网络时代的个人“读者文摘”

  博客是以超级链接为武器的网络日记

  博客是信息时代的麦哲伦(博客中国)

  博客是信息奶牛,吃的是“信息草”,挤出来的是“信息奶”。

  博客代表着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工作方式,更代表着新的学习方式。通过博客,让自己学到很多,让别人学到更多。

  一些人为摘录的新闻吧

  因为把信息进行了分类和筛选发布,所以很“有用”

  通常用来广播信息

  一种学习工具

  简单到傻瓜也会建立

  最个人化的电子日记 ...

  一种与小群体进行经常性沟通的形式

  不就是一个HTML编辑器吗?

  web 出来就有了,不是新东西

  迅速/便捷地出版

  经常更新甚至包括亵渎语言的发泄地,自言自语的场所

  可能是下一代印刷杂志的发展方向,保持随时更新

  一种好工具!

  只不过是作者个人描述自己生活和日常事件的短评,当然还包括一些有趣的发现和到其他网站的推荐链接

  未来的网上随笔

  将发展并变成一个强大的、极便宜的电子学习(e-Learning) 工具

  有人把它形容为网络上的雷达系统

  女孩子的私人好朋友

  “博客中国”对博客内涵的基本定义和理解

  博客是一种“零进入壁垒”的网上个人出版方式,“零进入壁垒”主要是满足“四零”条件(零编辑、零技术、零成本、零形式)。

  博客概念一般包含了三个要素(当然,也不需要局限这些定义):

  网页主体内容由不断更新的、个人性的众多“帖子”组成

 

blog的全名应该是Web log,中文意思是网络日志,后来缩写为Blog,而博客(Blogger)就是写Blog的人。从理解上讲,博客是一种表达个人思想、网络链接、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并且不断更新的出版方式。简单的说博客是一类人,这类人习惯于在网上写日记。

 

    Blog是继EmailBBSICQ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是网络时代的个人读者文摘,是以超级链接为武器的网络日记,是代表着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工作方式,更代表着新的学习方式。具体说来,博客(Blogger)这个概念解释为使用特定的软件,在网络上出版、发表和张贴个人文章的人。

 

    一个Blog其实就是一个网页,它通常是由简短且经常更新的帖子所构成,这些张贴的文章都按照年份和日期倒序排列。Blog的内容和目的有很大的不同,从对其他网站的超级链接和评论,有关公司、个人构想到日记、照片、诗歌、散文,甚至科幻小说的发表或张贴都有。许多Blogs是个人心中所想之事情的发表,其它Blogs则是一群人基于某个特定主题或共同利益领域的集体创作。

 

    随着Blogging快速扩张,它的目的与最初的浏览网页心得已相去甚远。目前网络上数以千计的 Bloggers发表和张贴Blog的目的有很大的差异。不过,由于沟通方式比电子邮件、讨论群组更简单和容易,Blog已成为家庭、公司、部门和团队之间越来越盛行的沟通工具,因为它也逐渐被应用在企业内部网络(Intranet)中。

 

    博客的历史

 

    最早,是由Jorn Barger199712月提出博客这个名称。但是在1998年,互联网上的博客网站却屈指可数。那时,Infosift的编辑Jesse J.Garrett想列举一个博客类似站点的名单,便在互联网上开始了艰难的搜索。

 

    终于在1998年的12月,他的搜集好了部分网站的名单。他把这份名单发给了Cameron BarrettCameron觉得这份名单非常有用,就将它在Camworld网站上公布于众。其它的博客站点维护者发现此举后,也纷纷把自己的网址和网站名称、主要特色都发了过来,这个名单也就日渐丰富。到了1999年初,Jesse完全博客站点名单所列的站点已达23个。

    由于CameronJesse共同维护的博客站点列表既有趣又易于阅读,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在这种情况下,Peter Merholz宣称:这个新鲜事物必将引起大多数人的注意。作为未来的一个常用词语,web-blog将不可避免地被简称为blog,而那些编写网络日志的人,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blogger——博客。这代表着博客被正式命名。

    随着博客数量的增多,每个博客网站上编写的网络日志的内容也混杂起来,以至把每一个新出的站点主要内容和特色都不可能搞清楚。Cameron后来就只在网站上登载熟悉的博客站点了。时隔不久,Brigitte Eaton也搜集出了一个名叫“Eaton网络门户的博客站点名单,并且提出应该以日期为基础组织内容。这也建立了blog分类排列的一大标准。

    19997月,一个专门制作博客站点的“Pitas”免费工具软件发布了,这对于博客站点的快速搭建起着很关键的作用。随后,上百个同类工具也如雨后春笋般制作出来。这种工具对于加速建立博客站点的数量,是意义重大的。同年的8月份,Pyra发布了Blogger网站,Groksoup也投入运营,使用这些企业所提供的简单的基于互联网的工具,博客站点的数量终于出现了一种爆炸性增长。1999年末,软件研发商Dave Winer向大家推荐Edit This Page网站,Jeff A. Campbell发布了Velocinews网站。所有的这些服务都是免费的,他们的目的也很明确:让更多的人成为博客,来网上发表意见和见解。

    博客带来了什么

    现在,全世界每天传播的媒体内容,有一半是由6大媒体巨头所控制。其利益驱动、意识形态以及传统的审查制度,使得这些经过严重加工处理的内容已经越来越不适应人们的需求。媒体的工业化,内容出口的工厂化,都在严重影响其发展。

    比如,以美联社为例,有近4000人专业记者,每天制造并出厂”2000万字的内容,每天发布在8500多种报纸、杂志和广播中,把读者当作信息动物一样。这种大教堂式的模式主导了整个媒体世界。这时,以个人为中心的博客潮流却开始有力冲击传统媒体,尤其是对新闻界多年形成的传统观念和道德规范。

    博客是一种满足五零条件(零编辑、零技术、零体制、零成本、零形式)而实现的零进入壁垒的网上个人出版方式,从媒体价值链最重要的三个环节:作者、内容和读者三大层次,实现了源代码的开放。并同时在道德规范、运作机制和经济规律等层次,将逐步完成体制层面的真正开放,使未来媒体世界完成从大教堂模式到集市模式的根本转变。

    博客的出现集中体现了互联网时代媒体界所体现的商业化垄断与非商业化自由,大众化传播与个性化(分众化,小众化)表达,单向传播与双向传播3个基本矛盾、方向和互动。这几个矛盾因为博客引发的开放源代码运动,至少在技术层面上得到了根本的解决。

     博客的崛起

    这几年,对于所有新闻媒体来说,都品尝到了技术变革的滋味。如今,再没有任何人会否认互联网对媒体带来的革命,但是,好像也没有多少人感知到互联网的神奇:颠覆性的力量似乎并没有来到人间。

    所有的核心在于时间。对于性急的人来说,时间如同缓慢的河流,对于从容的人来说,时间又是急流。互联网的力量的确还没有充分施展,因为互联网的商业化起始,到今天仅仅才10年;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媒体方式,从尝试到今天,也刚刚跨过10年。

    对于一种全新的媒体形式来说,10年实在过于短暂。但是,10年也足以让人们感受到势不可挡的力量,以及依然静静潜伏着的冲击力。而今,随着博客的崭露头角,网络媒体异常的力量开始展现了,声势逐渐发大。虽然,博客依然在大多数人的视野之外,但是,他们改变历史的征程已经启动。

    1998年,个人博客网站德拉吉报道率先捅出克林顿莱温斯基绯闻案;

    2001年,911事件使得博客成为重要的新闻之源,而步入主流;

    200212月,多数党领袖洛特的不慎之言被博客网站盯住,而丢掉了乌纱帽;

    2003年,围绕新闻报道的传统媒体和互联网上的伊拉克战争也同时开打,美国传统媒体公信力遭遇空前质疑,博客大获全胜;

    20036月,《纽约时报》执行主编和总编辑也被博客揭开的真相而下台,引爆了新闻媒体史上最大的丑闻之一;

    20044月,轰动一时的Gmail测试者大部分从bloggers中产生;

    ……

    这一系列发源于博客世界的颠覆性力量,不但塑造着博客自身全新的形象,而且,也在深刻地改变着媒体的传统和未来走向。

    博客今后的发展预测

    博客秉承了个人网站的自由精神,但是综合了激发创造的新模式,使其更具开放和建设性。要在网络世界体现个人的存在,张扬个人的社会价值,拓展个人的知识视野,建立属于自己的交流沟通的群体。从这个意义上说,博客将会变得越来越普及,越来越为更多的人接受。20028博客中国网站的开通,标志着博客”(Blog)现象在中国互联网界的显露;1118,新闻传播学术网站紫金网在改版之际,推出博客擂台新栏目。从信息传播的角度看,博客网站、频道的出现对于博客个体而言,意味着将信息采集与发布的通道最大程度的简单化与快捷化。也许你现在还不相信,但是想一想,为什么在互联网的最低潮时期,在个人网站大萧条时刻,在商业网站最凄惨之际,没有一分投资,没有大公司炒作,博客却开始如火如荼?当然,一切还都需要时间。博客刚刚开始发展,尤其是中国,目前仅仅是博客概念普及和萌芽阶段。不能完全依据现在的状况判断未来,而要看12年后,35年后的发展步伐。当然,第一步,你自己应该首先去实践一下。

 

博客作为一种新表达的方式,它的传播不仅情绪,包括大量的智慧、意见和思想。某种意义上说,它也是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博客的出现和繁荣,真正凸现网络的知识价值,标志着互联网发展开始步入更高的阶段

 

博客简单的编年史

 

  19936月:最古老的博客原型——NCSA“What’s New Page”网页(http://archive.ncsa.uiuc.edu/SDG/Software/Mosaic/Docs/whats-new.html),主要是罗列Web上新兴的网站索引,这个页面从936月开始,一直更新到19966月为止。

  19941月:Justin Hall开办“Justin’s Home Page”Justin的个人网页),不久里面开始收集各种地下秘密的链接,这个重要的个人网站可以算是最早的博客网站之一。

  199741Dave Winer开始出版Scripting News。这个网站是由早期的Davenet演变而来,最早1994107

  199712月:Jorn Barger最早用weblog这个术语来描述那些有评论和链接,而且持续更新的个人网站。

  199857Peter Merholz开始出版网站peterme.com(根据他自己的档案记录)。

  1998915Memepool开始出版,最早的链接是关于“Alex Chiu’s Eternal Life Device”

  1999年:Peter Merholz以缩略词“blog”来命名博客,成为今天最常用的术语。

  1999528Cam在他个人博客网站Camworld中写道:“Dave Winer开始了最早的博客网站,Camworld无需隐瞒地表示,模范和追随Scripting News

  2000412Weblogs eGroups的邮件列表终止,Jorn BargerDave Winer的鼻祖之争开始公开化。

  2000822WineFoRK的邮件列表中贴出帖子,爆发争吵。

  200010月:Jakob Neilsen表示:“...一般的博客网站都不忍卒读

  20001014Dave Winer暗示他的Scripting News是最早的博客网站,然后他优雅地将这项荣誉归于他很尊重的前辈——WWW的发明人Tim Berners-Lee

  200011月:不过Winer很快给自己找到了另一顶桂冠,Scripting News将网站的口号变为:互联网上持续运行时间最长的博客网站,开始于199741

  20001217UserLand发布SuperOpenDirectory,希望成为目录创建的事实工具。

  2001911:世贸大楼遭遇恐怖袭击,博客成为重要信息和灾难亲身体验的重要来源。从此,博客正式步入主流社会的视野。

  博客发展三阶段(史前阶段、初级阶段、成长阶段)

  综上所述,准确地说,博客的历史与万维网(WWW,或Web)的历史一样悠久。最早的博客应该就是万维网的发明人蒂姆·贝纳斯李(Tim Berners-Lee),他开设的第一个网站http://info.cern.ch(当然已经不复存在,而被当作古董保存着)实际上就是第一个博客网站,因为里面的内容就是列出所有出现在网上的各类网站。而后的19931996年间,NCSA和网景的“What’s New”栏目,也有着博客网站的雏形。当然,这一切我们都把它归于博客的史前时期,博客真正的历史可以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

  第一阶段(9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期):萌芽阶段,或者称为启蒙期。

  追溯博客的源头,无疑是一件难事。有人认为1994Justin Hall声名狼藉的网上日记可以算早期的博客形式,这个家伙在网上及时发布他对吸毒、做爱的赤裸裸体验,吸引了不少眼球。有人说,1998Jesse James Garrett发表在Camworld的网络旅行日记,是点燃博客社区之火的导火索,从此博客成为一种新的潮流。但更多的人认为博客最正宗的源头还是Pyra(就是现在Blogger.com的前身),这是一家小小的软件公司,三个创始人为了开发一个复杂的群件产品,编写了一个小软件,以博客方式保持彼此的沟通与协同。后来,他们觉得这个简单的小工具对别人也很有用处,于是,19998月,就在网上免费发布了Blogger软件。而此前,算得上博客的人大概还只有几打而已。结果,这样一来,如同干柴碰上烈火,许多人利用这个软件作为武器,进入博客队伍。博客队伍开始迅速繁衍开来。Pyra也因为这个根本没有上心的小软件而名声大振。 总之,这个阶段主要是一批IT技术迷、网站设计者和新闻爱好者,不自觉、无理论体系的个人自发行为。还没有形成一定的群体,也没有具备一种现象的社会影响力。在悄悄的演变过程中,也有一些事件和人物起到了非常关键的启蒙与带头作用。为博客革命准备条件。

  第二阶段(2000——2006年左右):初级阶段,或者称为崛起期。

  2000年,博客开始成千上万涌现,并成为一个热门概念。在博客发展史上,911事件是一个重要的时刻。正是这场恐怖的袭击,使人们对于生命的脆弱、人与人沟通的重要、最即时最有效的信息传递方式,有了全新的认识。一个重要的博客门类:战争博客(WarBlog)因此繁荣起来,可以说对911事件最真实最生动的描述不在《纽约时报》,而在那些幸存者的博客日志中;对事情最深刻的反思与讨论,也不是出自哪一个著名记者手中,而是在诸多的普通博客当中。

  据不完全统计,到今天,全世界自觉实践的博客数量,已经达到50万到100万之众。虽然与3亿以上的网民相比,还显得微不足道。但是这些博客的影响力,却早已超出了他作为个人、甚至作为自己所在行业的原有范围。开始引起主流的媒体的强烈关注,并明显感受到博客崛起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同时,各个专业领域的博客如雨后春笋,纷纷浮出水面,越来越成为该专业关注的焦点。除了美国,英国、匈牙利、德国等欧洲国家的博客也形成声势。亚洲,包括中国也开始感受到博客的脉动。估计,在最近一两年内,博客将成为互联网萧条时期最重要的新现象之一,为全社会所关注。

  第三阶段(2006—— ):成长阶段,或者称为发展期。

  预测未来永远是一件很愚蠢的事情,尤其预测网络。对于博客的未来,现在要定论,的确太早!而且争议性很大。但是,根据我们的研究和判断,我们还是冒险地认同这样的一些大胆的判断:

  2006年左右,作为一种新的媒体现象,博客的影响力有可能超越传统媒体;

  作为专业领域的知识传播模式,博客将成为该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作为一种社会交流工具,博客将超越E-mailBBSICQIM),成为人们之间更重要的沟通和交流方式。

  显然,以上主要是对全球(美国为中心)博客发展阶段的简单划分。在中国,与所有的网络革命一样,继续保持着一定的滞后度。在博客方面也不例外,中国的发展阶段基本上差了一个阶段。也就是说,现在中国的博客发展仅仅进入启蒙期,萌芽期,可能需要23年,才能进入真正的初级阶段,也就是崛起期。

  但是,一向对网络发展保持最密切关注的数字论坛成员,从2000年左右就已经开始觉察,并予以极大的关注。2002年,开始义不容辞地充当博客思想在中国推广和倡导的先锋。博客中国www.blogchina.com)网站就是这样的一个产物。

  虽然给博客正式冠以中文名字,还是2002年刚刚完成的事情。但是在中国,最早关注、追踪并系统阐述博客想象的,是一直研究新媒体的孙坚华。他在98年、99年的不少文章里已经开始涉及许多博客现象,而20028月完成的《博客论》,是国内第一篇系统、全面阐述博客革命的文章。

*       博客通常是包含多个日志条目(即文章)的单个页面。博客可能会有旧日志条目的存档,但是其主页才是大家最为关注的。

*       博客是按反向时间顺序(从最近的日志条目到最早的日志条目)组织的。

*       博客通常是公开的——全世界都能看到它。

*       博客中的日志条目通常出自个作者之手。

*       博客中的日志条目通常都非常随意,没有特定的条理可循。例如,如果笔者看到一个不错的链接,就可以将其放在自己的博客中。大多数博客作者都能借助所使用的工具随时向博客中添加日志条目,整个过程非常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