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行医当以法祖为鉴
也许业内人士很多都知道裘法祖这个名字,但是我还是要在我的菠菜园向大家介绍他的传奇事迹。他对事业的追求、对道德的执著、对病人的挚爱注定他不仅仅是大医、大师还是大爱。
“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
“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以为医。”
——这就是中科院资深院士、著名医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外科奠基人之一,中国器官移植主要创始人裘法祖教授的人生信念。他的信念基于行医之准则又超出行医者之境界,堪称当代“医圣”风范。
我在医学院学习读的教科书就是裘老师主编的,我仅仅见过裘老一面。但是他“永不疲倦的神奇”(德国专家的赞誉)非常值得我学习,受用一辈子!他从医69年,他用行动诠释了“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真谛。
我对裘老认识不深,但是有三本书可以真实地描述他的一生:《人民医学家裘法祖》、《写我自己》、《当代医圣裘法祖》。
母亲去世,坚信学医之信念
1914年出生于杭州西子湖畔的裘法祖,18岁考入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预科。1933年春天,裘法祖的母亲因为突然腹内剧痛,不久就离开了人世。正读医学预科的他查阅西医书籍发现,母亲竟是死于阑尾炎。在国外,这种病只需要做个十几分钟的手术就能解决问题。这更让他坚定了学医的信念,课余时间全都在图书馆里度过,并因此获得了“图书馆长”的绰号。
1936年,裘法祖从同济大学医学院前期结业后,远赴德国慕尼黑大学医学院求学。1939年,裘法祖通过德国严格的国家考试和论文答辩,并以一等优秀成绩获博士学位。随即在慕尼黑大学医学院所属医院任外科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
枪下救人 被称“中国的辛德勒”
留德期间,裘法祖从纳粹的枪口下救出40多位集中营的犹太人,他被犹太人称为“中国神医”。1985年,他被授予德国“国家大十字勋章”,成为第一个获得该勋章的亚洲人。
当时正值二战后期,纳粹党卫军获知美军正在慕尼黑周边运动,便强令设在慕尼黑郊区的达豪集中营的6000多名犹太囚犯离开此地。那是1945年4月底的一天,裘法祖正在做手术。一名护士长跑进来,神色紧张地叫喊道:“地上躺着许多从集中营来的囚犯。”裘法祖连手术帽都没摘,叫上护士和助理医生带上外科器械就奔了出去。
他被眼前的惨相惊呆了:街对面躺着40多人,羸弱待毙,身上的集中营条纹囚服脏陋不堪。持枪的德国士兵包围着他们,吆喝他们起来。他鼓足勇气,把那些大兵吓唬住,最终把病人带走了。
他们把犹太囚犯们安置到了地下室,并对他们进行了治疗。不久德国投降,这些犹太人获得了自由,而与他们同一时期被转移的人则绝大部分被杀害了。
医学求真,成为“中国外科之父”
1946年10月,裘法祖携妻儿千辛万苦回到中国。1952年裘法祖参加抗美援朝医疗队并任顾问,在长春军医大学救治志愿军伤员。1956年,裘法祖随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迁到武汉后,长期担任武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现武汉同济医院)外科主任、教授,1993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他被称为外科全才,在腹部外科、神经外科、泌尿外科和骨科等领域均有很深造诣。他擅长腹部及基本外科,对外科其他分支:脑外科、泌尿外科、矫形外科等同样造诣精深,为同济医院外科系各专业的创建和发展付出了诸多心力。
近70年的医学生涯,技术上的千锤百炼和丰富的经验累积,造就了“不多开一刀,不少缝一针”的“裘式刀法”。裘氏手术刀法被誉为中国外科的一把“宝刀”,同事称赞“他要划破两张纸,下面的第三张纸一定完好。”
裘法祖是临床医学家,可他大半精力花在了医学教育上。在担任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医学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委员的22年中,他主持编写了以五年制医学教材为主体的50多种医学教材。主编《黄家驷外科学》第六版时,800万字的一部书稿,每一篇,每一页,每一个标点他都认真看过。
裘法祖桃李满天下。慕尼黑大学的教授中有他的德国学生;在国内,中科院院士、肝外科专家吴孟超,首创断手再植术成功者之一的钱允庆,器官移植专家陈实,同济医院著名外科专家吴在德等都是他的学生。他曾言,只有弟子做得更好,这个科学家才是成功的。
老师一句话,让他记了一辈子
在裘法祖的从医生涯中,有一件事他毕生牢记在心。那是1940年,他在施瓦本医院担任外科医师,在做第三个阑尾切除手术时,发生了一件影响裘法祖一生的事。
病人是一位中年妇女,术后第五天病人突然死去。尽管尸体解剖没有发现手术存在问题,但导师说:“裘,这是一位4个小孩子的妈妈。”这句话让裘法祖记了一辈子。
裘法祖曾接待一老妇来诊,病人说肚子不适已有很长时间。问过病情后,裘法祖让其躺下,又仔细按摸检查她的腹部。检查后她紧紧握住裘法祖的手,久久不放,说:“你真是一个好医生。我去了六七家医院,从来没有一个医生按摸过我的肚子检查。”
94岁高龄的裘老,去世前几天仍在为四川地震灾区伤员会诊。
裘法祖医生获奖无数,但在众多的奖项中,他最为认可的是2001年中国医学基金会授予的“医德风范终身奖”。
相濡以沫,六十载谱写异国绝恋
人们常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必定有一个伟大的女人,裘法祖也一样,60多年来,裘罗懿给予了裘法祖最大的支持和安慰。
裘法祖与夫人裘罗懿在慕尼黑大学校园相识时,裘罗懿才18岁。出生于工程师家庭的她,为了丈夫的事业,毅然离开故乡和亲人来到中国。1958年,经周恩来总理亲自签署,裘罗懿成为第一个加入中国国籍的德国人,异国爱情传为人间佳话。
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林木深处,一幢浅红色的小楼第三层中有一套不足70平方米的房子,这就是著名医学家、同济医学院名誉院长裘法祖院士的家。
多少年来,每当丈夫外出,裘夫人都会在窗口看着丈夫远去。裘法祖曾说他们的婚姻是全世界最美满的婚姻。裘法祖曾说:“几十年来,她给我的帮助和支持太大了。我所能补偿的就是出门后早点回家,陪她看电视,一起听听音乐。”
裘老语录
◇ 做人嘛,我有四点: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三餐温饱、四大皆空。
◇
做人要三乐: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自得其乐。
◇
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
◇
做一个医生不难,做一个好医生很难,永远做一个好医生更难。
◇
我一生为很多人看过病,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农民病人。他们受着生活贫困和疾病的双重折磨。我至今都清楚地记得他们找我时的痛苦表情,当时就感到无形中有一股力量和责任要求我一定要挽救他们的生命。
◇
要知道一分钟的价值,就去问赶火车的人;要知道一秒钟的价值,就去问那些出交通事故的人;要知道千分之一秒的价值,就去问奥运会的亚军。
◇
我有三位母亲,一位是生我养我的母亲,一位是教育我的同济,一位是我热爱的祖国。
(本文选载自《医师报》,稍作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