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门槛”岂能一劳永逸


“师德门槛”岂能一劳永逸

郑  锋

    针对一些地方出台师德量化标准、将绩效考核与师德挂钩的做法,929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赵志疆先生的文章《量化师德不如规范职业准入》。文章认为,“道德规范并非越细越好,与之相反,从业要求越具体越好。与其威逼利诱那些缺乏爱心的人去学会关爱别人,不如一开始就挑选更具爱心的人来从事教师职业。”对于赵先生的观点,笔者不敢苟同。

    当前,师德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与医德问题、“官德”问题同样备受关注的重要问题,国内师德下滑的局面令国人忧心忡忡。如何重构师德、重铸师魂,教育部门可谓处心积虑,但由于工作策略的肤浅,工作智慧的缺失,乃至急功近利,甚至又慌不择路,导致各地普遍做法竟是推行“师德量化”。师德无法量化,师德无从量化,这应该是近乎于科学常识的。因此,从“量化师德”这一概念出炉的那一刻起,批评之声便注定不绝入耳了。赵文自然也是基于这一点而议论纷纷的。不过,由“师德不可量化”推而言之“职业准入”,以为提高“师德门槛”便能一劳永逸,这也是很不合乎逻辑的。

    不可否认,教育部门很有必要在选拔教师的环节把好“师德关”,守住教师队伍的“进口”,守住“第一道门槛”。但是,如何守住“第一道门槛”,赵先生没有给出必要的答案。教育部门又该以怎样的准则与程序,挑选出“更具爱心的人士”加盟教育事业,这实在是一道很现实、很难回避的课题。况且,很有必要澄清与正视的是,“师德”这一概念不能与“爱心”简单画等号,“师德”的内涵极其丰富,“师德”教师道德素养的要求相当之高,如何评判一个人是否合乎“师德标准”,这也绝非易事。

    同时,也应该质疑的问题是,谁能保证一个具有爱心的人进入教师队伍后能够永葆爱心、永葆师德?“师德门槛”固然能够一定程度上杜绝相当一批无爱心、无师德的人混进教师队伍,但“师德门槛”只能管住起初、管住眼前,是无法管住根本、管住长远的。可以说,要加强师德建设,根本上在于日常监管。

    如何监管,笔者以为关键要把握两个方面。其一是要引进监管主体。师德的监管主体既在教育部门、学校,更在学生、家长。而且,应当厘清并明晰的是,一名教师的师德是优是劣,最权威的话语权在学生、家长。从这个角度说,我们无论是对教师进行师德监管,首先就应引进学生、家长参与监管,参与评判。其二是要引进退出机制。“量化师德”也好,“监管师德”也好,解决的只是一个提升师德的问题,这仍是师德建设的一个方面。教育部门还需要积极研究的问题是,如何增强对师德不良者的惩处,甚至将师德败坏者清除出教师队伍。这种退出机制,既是必须的,也对于师德建设具有实质意义。

    说到根本,师德建设是一个很沉重、很复杂的问题,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没有终南捷径,以为靠设置一道门槛了事,靠一次量化了事,都是行不通的。

 

新闻链接:《中国青年报》929日《量化师德不如规范职业准入》

http://zqb.cyol.com/content/2009-09/29/content_28748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