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换就业”:解密新加坡保就业方程式


  回国工作的诱惑,令新加坡人薛金辉左右为难。作为一名在上海打拼的资深会展策划人,他刚辞掉了在美资公司的工作,正在留守上海或是回国工作之间摇摆。

  新加坡向薛金辉抛出了一系列“诱惑”,他说:“不仅仅是工作机会的增加,同时如若参与相关的政府培训内容,还可以获得相应的补贴,无形中减少自己的部分费用。”薛经历过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对新加坡经济的冲击,“但却没想到这一次经济危机之下(新加坡)的就业机会却如此之大”。

  2009年的农历新年前夕,新加坡政府宣布了这个国家历史上最大的经济刺激计划,总额205亿新元(相当于人民币940亿元)。其中首次动用了国家储备金49亿新元,这是新加坡政府第一次向总统提出并获得许可动用不是在本届政府任期内所累积的国家储备金。

  与其它国家经济刺激计划仍未将这些国家完全拖离谷底不同的是,这个高度依靠外贸的国家经济刺激计划已经令世人为之讶异。今年第一季度,新加坡的经济增长达到7.5%,而二季度GDP同增20.4%,远超先前新加坡金融管理局10.3%的预期。

  与此相对应的是就业人数的增加。7月份,新加坡26%的企业表达了在未来两个月增加人手的意愿,而国际专业猎头公司哈德森环球资源顾问公司的调查报告更是乐观地预测,有45%的新加坡企业将在第三季度扩招人手,扩招规模将达到三年来的最高水平。

  雇用补贴与技能提升

  新加坡的经济刺激预算方案分为五个方面内容:51亿用于保留工作;58亿用于刺激银行借贷;26亿增加企业现金周转和提高竞争力;44亿用于基建项目,增加教育和保健开支;26亿用于协助家庭。政府计划在两年内创造1.8万个公共职位。

  根据新加坡政府预期,上述方案将会令2009年度的预算赤字创下新高,升至GDP的6%。

  “如果按人口来(平均)计算,这可能是全世界最高的一个预算案。” 新加坡贸易与工业部政务部长李奕贤说。

  新加坡该预算案旨在抢救经济、保就业。根据新加坡人力部数据,2008年四个季度新增就业人数不断减少,从73200人下滑至21300人。2009年就业形势进一步恶化,1月份全国职工总工会统计的失业人数是16000人。

  新加坡动用的49亿国家储备金里,其中45亿是用来落实“雇用补贴计划”,协助雇主支付部分工资,并全部放于本土员工身上。凡是聘用本地员工,并为员工缴纳公积金的雇主,都能够得到政府的现金补贴,补贴的金额为员工的月收入(<2500新元)的12%,300新元封顶。

  届时将有12万家聘用本地员工的企业,从政府的这项计划中受益,这个数字几乎涵盖了90%的企业。这相当于削减雇主公积金9个百分点,大大减少雇主们的工资负担,同时又避免了直接削减雇主公积金率会给雇员们带来的薪金损失,保人心与保饭碗效果双重达到。

  “单靠保住工作岗位和削减成本来应对经济难关是不足够的,我们必须同时加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和提高工友的技能水平。” 新加坡全国职工总会秘书长林瑞生说,“技能提升与应变计划”也是预算案中重要的内容。该计划让企业员工接受有政府补贴的培训,不裁员却同样削减成本。

  如果企业短期没有订单,职工总工会就鼓励企业将员工送去做相关的培训,培训费用由政府承担90%,企业承担10%;其间的员工工资,政府将以每小时6.5新元向员工补贴,不需要企业另外承担。

  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惠源教授解释,新加坡这项全国性的就业推进计划,从计划实施起的12个月到18个月内,将协助1万名技术水平较低的非熟练工人从事经过重新改造的职业,“使他们能感受到工作的价值和尊严,并通过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来提升他们的工资”。

  危机中不忘引进人才

  尽管遭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但是新加坡对外部人才的引进却愈加炽热。

  8月份,20名来自清华、复旦等中国名校的研究生受邀到新加坡进行了为期5天的参观访问。

  “生物制药、化工、电子、工程与环保服务、信息通讯与数字媒体等都是新加坡未来的产业支柱,而这方面的人才目前相当紧缺。”负责人才引进的“联系新加坡”一官员告诉记者。

  在此次新加坡史上规模最大的预算案中,新加坡同时苦心为实体经济造血,而这也是该预算案最大的一笔支出。

  58 亿新元的政府扶持企业资金,主要实行“特别风险分担计划”,鼓励银行放贷给企业。其贷款上限已从去年11月初的50万新元扩大到现今的500万新元,其中政府担保的金额比例从50%提高到了80%。而对于规模是其GDP的3.5至4倍的出口而言,一些大中型出口商贸易融资的75%甚至都可以得到政府担保。

  薛金辉对此解释,预计能使银行在今年放出110亿新元贷款给企业,为实体经济造血,以免新加坡因为发展金融、医疗等服务而导致产业空心化。

  统计数据亦显示新加坡目前的产业调整进程。在今年第一季度增加的1.37万个工作岗位中,服务业和制造业是目前的人才需求“大户”。

  事实上,先前新加坡经过长达数十年的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力成本已迅速攀升,使劳动成本优势丧失,部分外资从新加坡撤出,本国产品的竞争力下降,此又直接导致失业率的上升。

  惠源对于新加坡的做法颇为期许,他认为新加坡政府一方面更大力支持人才引入,另一方面却非通过减低工资方面促进就业,而是“从微观领域入手,针对新加坡居民和特定的行业,通过职业改造的方法吸引更多的新加坡人再就业,通过提升生产效率的方法提高这些行业的工资待遇,通过提供配套补偿的方法吸引雇主参与这项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