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8月03日 中国房地产报
北京广渠门外10号地的争夺,让人们记住了频频举牌的中国电子;北京广渠路15号地新地王的诞生,让蛰伏的国资地产大鳄方兴地产浮出水面;这次IPO重启后,中国建筑又向世人掀开了中建地产的神秘面纱。这些曾经无声潜行的国资地产公司骤然发力,也许只是地产业变数横生年代的缩影。
自从今年4月土地行情逆转以来,除了国企拿地为人津津乐道外,一些新兴地产品牌更被推向前台。在北京、上海和杭州等地涌现的高价拿地者中,有些甚至此前从未在镜头前出现过。借助资本的力量,它们的品牌塑造过程瞬间速成,深刻涤荡着既有的房地产品牌价值格局。
与国资地产的出位相形见绌,民营地产品牌的黯淡令人担忧。随着拿地成本的上升,地产标杆品牌万科的盈利能力正在下降。其土地储备规模和品牌价值估值,均已为国资背景深厚的保利和中海所赶上。
业界认为,由国企主导的行业集中度加剧,势必深入地产业骨髓,未来民营地产的生长空间面临被再度挤压,房地产市场化改革成果甚至将被蚕食。
在另一个层面,迅速成长的国资地产品牌似乎对未来的市场竞争方向早有筹谋。中建上市后,不仅创下今年以来全球最大规模的IPO,还缔造了一个房地产行业的新龙头——中建地产。根据其官方表态,中建地产今后将在中低端住宅市场有所作为,致力成为中国最大的保障性住宅开发商之一。这一定位明显有别于兄弟品牌——中海地产(企业专区,旗下楼盘)的中高端住宅市场定位。
面对地产品牌即将出现的国有、非国有的“划江而治”时代,一些嗅觉灵敏的非国资地产品牌已将战略调整付诸行动。对于金地最近在上海核心区接二连三高价抢地,一位观察人士认为,此举其实是金地有意逐步确立在上海高端住宅市场的品牌地位,其他大开发商虽然有实力,但注意力主要放在地块的开发回报率和风险上。金地显然是愿意承担更大风险。而不久前富力则将北京广渠门外10号地的争夺视为“家门口的战役”,不惜花费3倍的价钱维护品牌实力。
对于非国资地产而言,在品牌嬗变的前夜,像金地、富力那样不惜血本对品牌拔高和提纯,是一种选择;像阳光100(企业专区,旗下楼盘)那样“非控股直营连锁”,将品牌的大饼摊大,也是一种选择;甚至还可以“借船出海”,与国企“混合所有制”以扩大区域占有。总之,无论是细分市场还是另择专业,找到自己的阵地最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