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玩转小而美新投行的魔方?


  如何玩转小而美新投行的魔方?

  访华兴资本CEO包凡

  中国开始步入资本自给自足的时代,但中国金融服务行业中,民营企业不好做,国企做不好,如果对民营企业缺乏扶持的话,金融服务行业的半壁江山肯定会让外企占有。现在,在金融行业中仍然是大企业占据更多的资源。但是,大并不代表好,这是很核心的一个问题。中国经济以后肯定是民营经济为主导,但中国现在还没有一家商业银行能很好地为民营企业提供服务,更不用说投资银行服务了。

  价值中国:请简单介绍一下您的个人经历。

  包凡:我的背景应该分两方面。一个是,从1993年开始从业投行,先后服务于摩根斯坦利和瑞士信贷。在此期间,是数家领先的跨国公司财务顾问,帮助客户融资超过70亿美元,完成超过600亿美元的国际并购业务。曾经领导了中国联通56亿美元的海外上市,这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大的IPO项目之一;另一方面,99年我进入亚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担任首席战略官,在这里工作了4年。这两方面的经历对我个人的帮助是很大的。

  价值中国:提到战略,很多人不能正确厘清企业战略和企业执行力的关系,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包凡:我认为单纯“谈战略”永远是站在一个理论的角度,一个好的战略在于它的可操作性。企业的资源、人在哪里,企业的团队能够做成什么事情,然后才能谈战略。战略最终要落实到组织结构、落实到人,以及人们在实施这个战略背后的利益驱动是什么?这都是非常具体的。

  在亚信的工作经历,使我对企业整体的战略业务的运营发展都有了更高屋建瓴的了解和体会。比如在亚信时,在2002年我就提出亚信不应该只是做B2B的业务,还应该去做与电信增值服务相关的B2C的业务。但是提了两年,都很难去执行。现在看来,是我低估了亚信作为一个企业的惰性。

  做B2C首先要理解用户的需求,亚信最初是由两个工程师做起来的,它虽然有资源去做这个事情,但是它的企业文化和组织结构导致他做不了这个事情;另外,根据需求去做出一个产品,并将这个产品卖出去,这对企业销售能力的要求是很高的,但是亚信在市场方面的能力确实相当弱。

  因此,一个好的战略与一个可操作性的战略之间的差别是相当大的。战略实际上是经营出来的。柳传志之前讲过一句话就是搭班子、带队伍、定战略。定战略是第三件事。

  价值中国:从亚信出来之后,你创办了华兴资本。你对华兴资本的定位是什么样的?

  包凡:华兴是2004年成立的,致力于中国高速发展的企业,我们给自己的定位是中国新兴的创业者的一个商业伙伴。华兴的建立是基于几个最根本的认识。第一,中国经济以后肯定是民营经济为主导;第二,民营经济里面最核心的就是这些顶尖的民营企业家,他们实际上是最不可忽视的资源,也是最稀缺的资源。华兴要做的就是与这些人去交朋友,成为他们与资本市场之间的一个桥梁,帮助他们利用金融杠杆更快更好地建立起他们自己的企业,充分利用资本市场上的资源来提升自身企业的价值,并在资本市场上维护他们的利益。这就是华兴建立的初衷。

  我们最核心的客户群就是这些中国顶尖的民营企业家。从所做产品的角度来说,私募融资是这些民营企业成长的一个重要的渠道。同时,在企业的成长过程中,企业的买卖兼并也是常见的,所以,我们最重要的产品就是私募加上买卖兼并。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相信随着企业规模和个人财富的增加,这个群体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多。例如,他们会考虑上市,因此,华兴的发展方向就是顺应客户未来的需求。随之我们也会考虑是否进入资产管理领域,帮助企业和个人理财。

  我觉得这可能就是三年之内的事。我认为中国现在还没有一家银行能很好地为民营企业提供服务。如果政策方面的条件允许的话,我们希望能够打造一个未来金融服务的平台。

  价值中国:作为民营企业,你们认为在金融服务行业现在比较大的政策壁垒是什么?

  包凡:中国的金融服务行业,现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国营企业的天下。目前来说,金融服务行业中,国有企业是一等公民,外企是二等公民,而民营企业还只能算是一个三等公民。我们希望竞争的游戏能够更公平一点。为什么我们现在选择去做私募,因为这个领域的监管环境相对来说比较宽松。作为一个刚起步的公司,受政策环境影响会比较小。

  我认为,其实国有企业做金融服务肯定是做不好的,因为这个行业是以人为本的行业,人的素质是最重要的。但是,中国的国有企业没有这个机制去吸引高素质的金融服务人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对民营企业缺乏扶持的话,金融服务行业的半壁江山肯定是会让外企占有的。民营企业不好做,国企做不好。这从产业政策的角度来说,是很失策的。虽然中国的金融行业也在逐步的开放,但这个开放并不是针对民营企业的。

  价值中国:这个可能不是体制的问题,政府可能是出于规模或者规避诚信风险的考虑。

  包凡:为什么市场总是要向规模最大的企业倾斜呢?互联网行业就是支持新的企业。但是,现在在金融行业中仍然是大的企业占据更多的资源。

  而且,是否规模大的企业就一定更有诚信呢?这个基本概念也是错误的。从监管环境上来说,中国的金融行业现在是个很糟糕的行业。相对来说,投行和财务顾问的工作不需要国家任何的支持,他靠的主要是人。所以,我作为一个刚起步的民营企业只能做这个。假如中国的竞争环境相对更公平一些,例如我们也可以拿券商的牌照,我相信我们可以做得更好,我不会担心和国营企业或者外国的大企业竞争,因为在国外大投行工作的经历告诉我——大并不代表好,这是很核心的一个问题。

  价值中国:华兴资本提出的“‘创业者的投资银行”的确切含义是什么?

  包凡:创业者的投行实际上就是民营企业的投行,因为中国的民营企业都是这几年刚刚起步的。之所以这样提,是因为如果我们至少在资本市场里面能够帮助民营企业获得一些国民待遇,我觉得我们实际上是在干一件很伟大的事。华兴本身就是民营企业,所以我在帮助这些民营企业的时候,非常能体会他们在竞争中面临的不平等待遇。从这个角度来讲,从感情上,我的确有很强的民营企业的情结在里面。

  价值中国:从金融史的角度,你怎么看待世界金融行业的发展对中国金融行业发展的借鉴作用?

  包凡:我认为每个新的经济帝国的崛起,都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从依靠外界的力量,到形成资本的自给自足,再到进行资本输出。

  中国也会走同样的路。像中国改革开放20年实际上也是在依靠外资发展。20年甚至10年以后,我坚信中国肯定会成为全球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依靠外力,到资金的内循环,这个过程一定会给中国本土的金融服务机构带来机会。例如中国石油在国内上市,它的融资规模700多亿人民币,在国内就可以完成了。这说明国内资本市场的容量是十分巨大的。现在只要创造一些新的产品,投资回报率高一点,钱就会从银行流出来了。大的投行也看到了这个趋势,所以,高盛、摩根斯坦利等也在中国设立了自己的机构。

  从大的环境来说,现在资本市场已经进入了一个体内循环的阶段。今年,中国A股的行情,虽然有很多泡沫在里面,但是背后隐含的意义是中国已经开始步入资本自给自足的时代。大家可以看到,实际上现在中国有大量的资金,只是还没有一个合适的渠道将它输送到该去的地方。我们希望政府在中国的金融服务领域能多开几个渠道,提高中国资本市场的效率。

  而对这些从事金融服务的企业来说,随着中国人均收入的增加,无论是投资需求还是融资的需求都会有很大的增加。资金都到国内来了,游戏规则不一样了。于是,我们就面临一个新的问题——核心价值在哪里?我们对国内资本市场的理解究竟有多少?作为一个机构如果不加入国内的体制当中去,不学会玩国内的游戏,是不行的。对我们来说,明年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团队建设上要增加这方面的人才,熟悉国内的资本市场;第二,在国外的资本市场,我们之所以会选择作中介,而没有自己选择去做投资,是因为国外的投资企业太多了;而国内的资本市场刚开始,与其去做中介还不如去做投资。因为人民币的市场现在还很小,而且这些基金的背后实际上都是一些国营的背景,操作方式各方面我觉得不会很市场化。所以,现在人民币的私募市场肯定是求大于供。

  金融服务行业和传统行业不同在于,它是一个相当机会主义的行业,商业模式的变化似很快的,是做买方还是做卖方,可以很快地转换。我们最核心的资源在于这群人的能力和客户的资源。

  价值中国:你怎么看待目前中国政府对国内资本市场所作的调整?

  包凡:首先我认为这肯定是一个好事。中国现在急需的是扩大内需,但是,由于现在老百姓大部分的钱是存在银行里,资本利用率相当低。而存在银行的钱实际上是帮助银行掩盖了它的低效率。这对国民经济造成的最大的损失在哪里?我们算了一笔账,在中国近10年、20年内,通货膨胀调整以后的投资回报是0.5%,而在美国是30%。这相当于中国老百姓放在银行里的钱是美国的6倍,这样,老百姓怎么会有钱去做消费呢?政府如果不打造一个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让资本的效率提高,使老百姓获利,又怎么能促使老百姓去消费呢?

  所以,现在中国政府打造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一方面有利于提高资本的使用率;另一方面,对刺激中国的内需也是一件好事。但这个市场必须要全面、多渠道地发展,否则也会导致许多问题,例如现在的楼市和股市的泡沫。与其这样,老百姓的钱还不如存在银行里,因为这样至少不会赔钱。

  在中国永远是国营企业占尽先机。从国家的角度上来说,把资源向他们倾斜,会比较安全。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考虑,这样并不是资源使用最有效率的方式。这些钱如果拿出来支持民营企业的话,我相信带来的社会的回报要远远超出现在。

  价值中国:你怎么看网络和金融的关系?

  包凡:长远来看,我相信互联网会在金融行业产生一个翻天覆地的作用,金融产品作为一个无形的产品,是可以通过网络来实现的。而且,金融行业里面最重要的是信息,信息又是太适合网络来做承载的。甚至以后钱都会变成信息,例如虚拟货币。所以,金融行业相对于其他行业可以说更适合于网络。现在的许多金融企业,如果信息壁垒被打通的话,就没有他们存在的价值了。我甚至考虑能否利用网络经营投资银行。

  但是目前来说,互联网对金融行业的影响现在还是比较小。虽然现在也出现了像嘉信银行(CharlesSchwabBank)、网络券商E-Trade这样的公司,但目前他们还只是被认为是一个另类,并非主流。因为金融行业对安全性等方面的要求是极高的。但是网络也在发展。但是因为历史承载的原因,有许多监管的问题要突破。但这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