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小光喊口号


  扶小光喊口号 

  鲁宁

  2009年8月9日广州日报专栏文章

  上周五,就前7个月经济刺激政策实施过程暴露出来的突出问题及未来5个月政策实施的主要取向,国新办召开专场新闻发布会,请发改委、财政部、央行等三部门作解疑释惑。

  单就GDP统计数据,笔者认同国内经济已企稳回升的判断,但企稳主要体现于国有经济,占国内就业岗位七成的中小民企的经营状况不但未能呈现回升,甚至于现状和情势均十分难堪。

  就民营经济的难堪现状,发改委重申要进一步扩大民企准入领域,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经济;财政部承诺下一步财政部将继续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财税支持力度;央行则只罗列了上半年的成绩......

  以上针对民营经济的社会焦虚,应者很累,听者更累。这些原则性表态无非就是喊口号,这类口惠多于实至的口号,自2005年颁行非公经济36条至今,人们每隔一段时间总会听上一回,去年四季度双危机暴发后,类似口号更是隔三岔五喊上一轮。

  上半年经济数据公布还算详细,被遗漏的偏偏是民营经济运行数据。上周二,国统局官网挂出该局能源统计司的一篇分析文章,不经意间披露出上半年中小民企用电量跌幅高达48.9%之令人震惊。上周四,央行发布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也“漏”出了“料”,承认上半年商业银行放贷7.37万亿近乎于天量,但投放给中小民企的信贷只占全部额度的8.5%,几乎可忽略不计。上周内,多个省份相继下调民企年度工资增长指导线,所公布的指导线大多只有基准线和上线的数字,下线则改成“允许企业工资零增长和负增长”的文字表述。

  上周四全国工商联发布《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2008-2009)》强调,双危机给民营经济带来的副作用持续放大,随行业垄断逐步强化,4万亿投资正对民营经济产生挤出效应。上月初,社科院曾发布中小民企生存报告称,受双危机夹击,国内半数以上中小民企仍在苦苦挣扎,不光4万亿投资基本与中小民企无缘,就是7.37万亿商业信贷也只啃到几块骨头而已。综合上文所及回头看,民营经济非但难言摆脱危机,总体运行状况仍呈进一步恶化态势。

  民营经济创六成GDP、半数税收和七成就业岗位,若未能实质性复苏,国有经济企稳回升独木难支。自去年11月紧急颁行“国十条”,为扶小而定制的政策包括:财政扶持,暂缓或减免部分行政性收费;金融扶持,允许多元资本组建小额信贷担保公司,允许权股、期权、信用证、存贷汇票等作为中小民企申贷抵押物;出口退税,几乎涵盖所有出口门类和大部分出口产品,退税比例逼近17%的“天花板”,然中小民企仍扶不起来,问题出在政策力度不足以及所开药方不大对路。以出口退税为例,外贸不振并非中国商品价格过高,只在于金融危机下国外消费者已不愿购买超出基本生活需要的商品,出口商品价格一降再降,大额出口退税却大都补贴给了国外经销商和消费者,极不利于中小民企把双危机当作倒逼机制,痛下决断提升产品档次和产业能级......

  扶持中小民企复苏,出口退税受惠很有限还在其次,关键是受惠面太窄,数量更多的非出口型中小民企缺乏实质性扶小支持。未来5个月尤须采取的扶小政策选择,当摒弃出口和非出口划分,果断对中小民企实施增值税减免,全国工商联建议统一减免5个百分点。笔者以为,减免比例可作斟酌,但普惠式减税的政策效果定当大于迄今已推出的扶小政策之和。

  改出口退税为适当减免中小民企增值税负,无须中央财政额外增加赤字预算,其运作机理相当于另类转移支付,压缩出口退税盘子所积余“口粮”,用于减轻数量更大的非出口型中小民企税负,既逼迫出口型中小民企为免“死”而实施“双提升,又有利于整个“民企板块”早日恢复或部分恢复元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