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问题上,最根本的不是排污是否达标的问题,而是要居民的身心健康还是政府的GDP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取舍,无论是普通居民还是环保部门,都无法、也“无权”作出抉择。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哈药总厂排污到底达不达标,都不是由环保部门说了算,更不可能由老百姓的感受来说了算,而是由当地政府说了算,套用《红楼梦》的说法,“政府说达标就达标,不达标也达标”。
哈药总厂是哈尔滨的一张“名片”。试想,作为一个“利税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近三成、每年销售收入40多亿元”的金元宝,有几个领导愿意让他熄火?再则,让这么大一个企业搬迁,定然要浪费巨大的成本,这将会危及到当地政府的钱袋子。据知情者透露,哈药总厂的搬迁成本约在80亿至100亿元。这样一来,百姓的健康和政府的GDP,谁是西瓜,谁是芝麻,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在各算各的账。
有市民尖锐地指出,笼罩在城市上空的异味,考验的是市民日渐疲惫的耐心,更拷问着企业和政府的责任心,“表面上是差钱,实质上是差决心”。但在我看来,这不仅是一个责任心的问题,更是一个利益机制问题。环保部门作为政府的一个组成部门,他们与政府是一种天然的利益共同体关系,他得看当地政府的眼色行事。当地政府本身就是这个利益链上的一只大蚂蚱,说白了,你环保部门的开支有一部分还得来源于哈药总厂。受税费利益的驱使,当地政府固然不会“拿自己的刀去削自己的把”,环保部门的失声也就成了情理之中的事。市民盼望怪味消散,就注定了只能是一次次地跌入失望的谷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