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姜:究竟谁在践踏经适房的承诺?
纵观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09年在房地产方面都投入了巨大的信心,也出台了很多很多拉动内需刺激楼市的政策,但无论是什么样的政策还是哪一级的政府,对于权威性方面都不会凌驾于温总理在今年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之上,这点,在理论上我对此深信不疑。
房子和房价是一个永远都绕不开的话题,在百姓心目中有着千丝万缕的情结,去年下半年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危机,虽然给一些开发商带来了些许阵痛,但从总体看,即使成交量处于极度萎缩的情况下,房价却似乎依然坚挺着,百姓的收入水平与高房价之间的沟壑,几乎没有一点缩短,在这种尴尬的境地,几乎占80%的夹心层以下的民众,把殷切的目光和一辈子住房的梦想投向了经济适用房,投向了“父母官”的地方政府。
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在房地产方面的阐述,重点突出了“居者有其屋”这样的顺应民意和民生关怀的声音,也督促了各级地方政府对保障性住宅和经济适用房的的投入和倾斜,这种来自于国家最高层振聋发聩慷慨激昂的声音,尤其是对住房夹心层群体的民生关怀,更是让举国上下欢欣鼓舞过,于是,各地方政府纷纷相应总理号召,出台了各地区有关于经济适用房的投入比例和执行细则。
中国百姓面对面对如此重负的高房价,唯一的企盼已经不是地方政府对房地产的行业调控和货币政策了,而是对经济适用房执行力度的遥望,可以说,商品房价格即使有三分之一幅度的降幅,达到2006年的价格水平,也依然无法实现温总理所提出的“居者有其屋”的美好梦想,所以,各地方政府的经济适用房便自然成了万千百姓翘首期望的家园,是万千百姓实现安居乐居的救命稻草。
一转眼大半年过去了,前不久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披露数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国各地新开工经济适用房3388万平方米、48万套,约占全年计划指标的37%。这一数字地方官员们似乎并不在乎,相反却让百姓的内心怦怦直跳,这足以预示着“遍体鳞伤”的经济适用房再次陷入无比尴尬的境地。
有时候信心固然重要,但决不能因为重要而爆棚,更不能像当年的生产队长那样,扯着嗓子喊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二愣子声音,现在已经不是“亩产万斤粮”的大跃进年代了,更不是扯大旗谋虎皮的浮躁岁月了,言必行行必果,理应是地方政府最基本的为官准则,理应是政府公信力在民众监督下的具体体现。
我们清晰地记得:去年1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被放在首位;12月,国办发布文件,要求各地增加经济适用房建设。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还明确提出,2009年至2011年三年间增加400多万套经济适用房。然而,三年规划执行才刚刚开始,上半年建设进度就打了一个令人忧心的“折扣”。
为什么经济适用房在具体的执行层面会有如此大的“折扣”?一些地方经济适用房建设进度和开工数量上打折,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地方政府对此应负有不可推卸的主要责任,划拨土地是经济适用房开工最关键的前提条件,在房地产市场逐步回暖、各方“地王”频现的上半年,对于本已患上“卖地为生”的一些地方政府而言,不大情愿将宝贵的土地以“零收益”划拨建设经适房,而更愿意将炙手可热的土地高价出让建设商品房,换取节节攀升的“真金白银”。一些地方政府没有把改善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促进社会和谐的目标放在首位,在经济适用房建设上缺乏应有的动力与压力。
事实上,自去年底以来,不少地方也都制订了相应的经济适用房建设规划,已经制订的目标就是对百姓最大的承诺,笔者认为,地方政府欲维护政府公信力的高度,就必须承信于民众、践诺于百姓,保质保量地兑现曾经许诺下的经济适用房的完工指标。
改变经济适用房建设的被动局面,关键是地方政府应回归本位,自觉承担起保障性住房建设主体的责任,加大对经济适用房的土地划拨和资金保障力度,确保不折不扣地完成建设规划;另一方面,上级有关部门也应加强对经济适用房建设的严格督查,对拖延不力的予以问责,加大“硬约束”力度,促使地方政府在经济适用房建设上加快行动。
猪肉涨价,人们惊惶于对未来通涨的预期,但房地产价格近年来的一路狂飙,却在一天天地吞噬着百姓仅有的住房梦想,当人们还在纠结于货币政策的收紧和北京套内面积新政的利弊时,相对于高房价下严重缺失的经适房,无异于隔靴搔痒或白日叫春,当经适房越来越成为百姓盘窝筑巢的希望稻草时,就像最基本的温饱问题都没解决一样,谈何货币政策?谈何通货膨胀?当居高不下的高房价越来越远离百姓的收入水平,而房价因素又不被列入CPI的统计范围之内,即使出现崩溃式的通缩,百姓依然望房兴叹,这样的经济指标又有何用?
当百姓日益迫切的最朴素的住房愿望,变得遥不可及时,地方政府再多的亲民口吻都将变得苍白甚至可以理解为作秀,如果能把经适房等民生问题列为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如果年初的承诺能有部门追究是否已经践诺,还会出现如今这样的缺失比例吗?居高不下的高房价和地王还会大行其道吗?
09年即将过去了,我们欣喜地看到了温总理提出反腐倡廉的有力执行,一批批高官落马彰显了我们国家法制进程的脚步;也嗅到了就业状况的复苏和中国经济走出泥潭的喜悦,但某些地方政府在民生民意方面的欠账,不能被大局的繁荣而掩盖,住房保障性制度的完善不能一叶障目地被碾碎在“地王频出”的车轮下......
09年即将过去了,面对经济适用房已完成37%的进度,或许我在杞人忧天,但愿我的忧虑是多余的。但不能因为多余的忧患就不可以像“父母官”告诫:不能把对总理报告的落实变成一场忽悠,不能让一句酣畅痛快的豪言壮语,变成一次稀里糊涂装聋卖傻的华丽转身,不能将温总理对民生语重心长的殷切期望,随着地方政府对民众的失信而付之东流。
问心,应从百姓疾苦问起;问责,更应从民生工程问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