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一段关于中国文化的节目 陈悦编写、口播:
大家好,欢迎走进今天的“中国古代文化探索”。
我们中国是一个文化历史悠久的国家,这不单是表现在时间的跨度长,还主要表现在内涵的丰富多彩。从现在我们能够看到的历史遗留物品和由典籍记载流传下来的事件中,我们都可以强烈地感觉到这种文化内涵的震撼力。但是历史记载当中还有许多我们只能闻听而再也无法感觉和触摸到的文化宝藏,对这些历时千年以上的文化损毁所留下的空缺,我们除了留存在心头的遗憾而外,只能一遍遍地默念着她们的名字,将她们牢牢地记在心间了。
相信大家对“易经”并不陌生,它被称为“万经之首”,是中国最古老的文献之一。是一部严谨的哲学著作,并能在科学的范围内用作术数占卜。它的中心思想,是以阴阳两种元素的对立统一去描述世间万物的变化。
也许有人会说易经不过是民间算命先生用来搞封建迷信的附属品,其实不然,它是一门研究广泛的知识体系。在中国历史中逐渐演化完成的一门学问。只是,在历史沿袭中很多的人只是着眼于他的哲理内容和占卜体系。而忽略了易本身的其他科学属性。由于它非常深奥难懂,加上大多数的人对于占卜的无知和抵触,才会有众多牵强附会之说。从而在很长时间都把易经作为一种封建糟粕来看待。
普遍认为《易经》最初是占卜用的书,但它的影响偏及中国的哲学、宗教、医学、天文、数学、物理、文学、音乐、艺术、军事和武术。自从十七世纪开始,《易经》亦在西方流传。
其实有不少古书记载:在《周易》出现之前,在文字产生之前的时候,夏、商二代就已经有各自的《易经》了。汉代以后的人们在整理古代典籍的时候,把夏代的易经称为《连山易》,把商代的易经称为《归藏易》。而它们大部分已经失传了。
不论怎样啊,《周易》直到现在看来,也是一部相当成熟的著作。它不太可能凭空出现并一直完整地流传到现在。伟大的《周易》是借助什么思想和学说形成和成长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连山》、《归藏》二易的意义只能说不会低于《周易》。她们的失传,对中华民族来说,实在是千古的遗憾了。
其实,在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遗憾的又何止是连山、归藏的失传。大禹铸的九鼎失传、和氏璧、传国玉玺的失落,《兰亭集序》的失踪,阿房宫的损毁……
每一件国宝的消失都会给真正懂得他们价值的华夏子孙们在心头添上新的伤痕。五千年的时光,使我们的身心遭受到多少创伤!只有了解这些我们祖先留下来的遗珍,尽可能周到地保护她们,用她们深刻的文化内涵来滋养自己的心田,方可抚平我们因历史上的无知和错误给心灵造成的伤痕,将保留到现在的民族之魂一代代毫无损伤地继续流传下去。
好了,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我们下周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