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所谓的贵族教育吗


很多『富一代』把自己的子女送到私立的『贵族学校』,但是目前的私立教育存在着较大的问题,那目前『富二代』身上所表现出来的问题是不是因为私立学校或者『贵族学校』教育所造成的呢?

我一直也在思考这个问题。

杭州飚车案把『富二代』的问题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上,并催醒社会要认真对待『富二代』的教育问题。其实在此之前网络上已经不断涌现了富二代炫富、不学无术、奢靡淫乱的事件曝光。在此之后,富二代问题会一直存在。

问题的思考把我引导向这些孩子从小受到的教育以及宣传氛围去寻找答案。

我们现在的传统教育中,教科书都是在排斥『资本』这个词,甚至反对资本,包括资本形成的所谓的『资本主义』。其实资本这东西本来就中性的,资本可以害人,但同时也可以帮人。我们的传统理念里面,穷就是好,无产就是好,无神就是好,甚至由此引发无耻无聊都是好,凡是『无』就是好的。但现在有所改变。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说邓小平是伟大的,因为他在原有的『无』是最好的这样的板块中突破出来,先让一部分富起来。纵然这样的放开也是基于一定的历史问题,但也不会由此而否定其历史意义。

富起来一定是好的。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高呼:“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那站起来干嘛,站起来之后该干嘛?站起来就应该大家都富起来,富裕并不是外国人的专利,外国人可以富有,我们一样也应该富有。当然这里全民富起来会有这个『序』的问题,但总而言之,全民穷一定不是好事。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们的国民已经开始逐渐富有起来。因此我们就必须改变原有的『无』的观念,换之是我们拥抱『富裕』,正确驾驭『富有』。富是一匹马,我们应该骑着马,而不是让马骑着人;富是一艘船,能带着我们奔向彼岸,应该带着我们每一个人奔向幸福的彼岸。也即是,我们要习惯于富。

我个人认为富一代更需要教育,因为他们确实是没有什么文化的一代,没有积累、没有传承的一代。这一代的人已经奇迹般把财富集聚起来了,那么下一代就应该把这些财富『做实做好』。下一代的教育就应该把重点放在如何驾驭财富,如何让财富成为牛、马为百姓服务,为每一个服务,让财富像牛一样挤出更多的奶,让母鸡一样产出更多的蛋,让更多的人分享到财富。

如果我们的富二代能够得到真正的贵族教育,这当然是最好的。但我们现在根本就没有所谓的『贵族学校』。

英国曾经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是全世界所有贵族所向往学习的国家。英国有很多公学,它们就是为了培养贵族而设立的。去真正的贵族学校里学习不是为了炫耀财富,反而是为了培养你遵守秩序和法律,是把你培养成有担当的、国际视野的,帝国心态的世界公民。这才是培养『新人』的真正『贵族式』的教育理念。现在在我们国家里,那些所谓的『贵族学校』,只是收费贵或多收费,或者是培养趾高气扬高人一等的『败类』,与根本意义上的贵族学校风马牛不相及。

我们国家的贵族,即传统意义上的富人,基本上在1949年的时候被杀光了或走了。因此失去了传承,失去了传统。国民党逃亡台湾的时候带走了100万的精英,这100万有钱人包括政治、文化和商业精英。建国不久各种运动又把剩下的各路精英给消灭殆尽。现在商业催生出来并且队伍不断扩充的一代富人确实是中国的希望,那他们的二代更不能满足以现状----帮全世界打工。二代站在父辈的肩膀上继续前进,产生像巴菲特、比尔盖茨那样的优秀企业家就更有希望。

由此而来的就是要颠覆目前的传统----培养无产阶级的教育理念。目前人教版的教材就删掉了一些鲁迅的文章,这是好事。为什么这么说呢?

当代有三个人物的思想对我们的企业家有严重的负面影响。第一个人就是鲁迅。鲁迅的文章里表达了什么?对所有东西都不满,是典型怨妇的哀怨。第二个人就是金庸。金庸的武侠小说一直在误导着中国人,误导国人用投机取巧获得成功---- 一把屠龙刀或葵花宝典,甚至神秘的山洞里找到一本武林秘笈。第三个人就是耄,这个人也对企业家误导很严重。或者这么说,耄斗争的思想根本不适合企业家经商,商人需要的是彼此协商而不是斗争,是共赢的结局。明白了商人的作用,我们才能够尊重商业。首先,商业创造了自由,延续了自由,推进了创新,这主要源于商人要不断地降低成本。第二,商人推动了协商和博弈,商业的发展就逐渐形成了协商解决问题的机制和遵守规则的传统。

以我的儿子所接受的教育为例,从中可以看出我们的教育模式以及教育的知识亟需变革。

我从小就让他阅读大量的书籍,包括中国传统文化里的《易经》和《道德经》,为的是培养他树立独立的人格,让他能够独立地面对社会,能够有所担当。我一直想让他出国留学,见识外面的世界。有很长一段时间他也像一般的『富二代』那样养尊处优,不愿出去经历社会的洗礼。但是到了高中的时候,由于他所掌握的知识已经远远超出高中阶段能教授的范围,所以他感到很痛苦----想学的学不到,不想学的却被逼要学。于是和他商量了之后就送他到澳大利亚读书。

他所就读的是意见以前希腊移民过去的东正教的学校,不是传统的公立学校。这期间我自己也经历了一番斗争。自己是开办民办学校的,但传统思维里一直想让自己的儿子去就读公立学校,心里很矛盾。后来得知,一般情况下,澳大利亚的民办学校都要比公立学校的教学水平好时,我就放心了。

现在的这间学校人数并不多,不到200人。有几个很有趣现象。一个是他们学校有个5人的数学班,一个学期下来,5个人互相都还没有见过面。二是,他们接受的知识与我们的有着很大的区别,比如他学到了数字所特有的一些涵义。三是他们现在就开始培养国际视野,比如这个学期的暑假作业就是让他们查找资料,思考并论述『俄罗斯在改革的过程中出台的政策以及影响』。这说明了一点,他们的教育方式和教授的内容与我们现在的教育有着极大的区别。西方教育的理念是培养学生怎么去思考问题,如何搜集信息、分析信息并整理得出自己的结论。这些研究的答案千变万化,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这点就不像我们的教育模式。每年几百万学生参加的,几亿曾经参加过的高考中的题目在全国都只有唯一的标准答案。

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人们能够多元发展。

西方教育更重要的一点的是每个人都可以上大学,在于上的大学不一样。正如『富二代』不一定非要继承上一代的事业,完全可以多元化,做另外的事情。比如香港霍家的霍震霆去发展体育事业,德国企业家的后代很多去做艺术一类的事情。甚至做慈善事业,或者做为社会更大贡献的学术研究,比如国民党时期很多富人后代一不从政二不经商,就做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