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个新的sales来讲,所遇到最多的就是不断的被拒绝。这种拒绝包括:电话沟通的拒绝,上门拜访的拒绝,约吃饭的拒绝等等。很多销售遇到无数 次拒绝后,表现出了沮丧,失落,压力大的情绪(其实,我也是个一直被人拒绝的销售人员,我几乎每天都会被人拒绝)。那么为什么我们会一直被人拒绝呢?甚至 有人会被人拒之于千里之外呢?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乞丐吧,在我的老家,这个名称来叫做“要饭的”。在我很小的时候,一般每一到两个月会有一个乞丐路过我们家,这类乞丐一般都是老人 家,衣衫褴褛,非常值得同情,我勤劳善良的母亲每次都会拿着家里面最小的碗给这位值得同情的人大半碗米,在倒进他的米袋中的时候,会留上一些些,据说这是 我们当地的迷信,我外婆告诉我母亲要这样做的。这类乞丐也不会向你要别的任何东西,无论你给他多少他从来不嫌少。所以每次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母亲一定会 给,量永远是那么多。
慢慢的,母亲发现这类乞丐出现在家门口的情况多了起来,不再是一到两个月有一个这样的频率,而是一个月有两三个的频率。母亲开始不开心起来,当然我 们当地拥有淳朴的民风的邻居也开始不开心起来。刚开始母亲的拒绝方式是:因为乞丐乞讨的起点一般不怎么固定,所以一旦有一家邻居发现来乞丐了,他(她)立 马会通知周围所有的邻居,这个时候,母亲一般会将家门反锁,或者暂时离开家一会。这属于一种消极的躲避方式。当然有时会先到我们家来行乞,这个时候,母亲 还是一定会给,量永远是那么多。
再慢慢的,母亲发现一类新的乞丐出现了。这类乞丐年龄不算大,约50岁左右,身板也很硬朗,遇到这个时候,母亲便开始尝试直接拒绝了。但是这类乞丐 往往显得比较“强势”,你不给他是绝对不会走的,你给少了他是绝对不愿意的。在那个时候,我相信我勤劳善良的母亲一定在做思想斗争,但往往先是拒绝他们一 番,最后还是给了他们,但量永远是那么多。
再慢慢的,母亲又发现了一类新的乞丐出现了。这类乞丐一般会很年轻,他们穿着和尚的衣服,或者尼姑的衣服。我母亲和我外婆都是虔诚信佛的(当然以迷信为主),遇到这类乞丐(当时目前母亲绝对没有把他们当乞丐),母亲一定会在家中挑最大的碗,给他们一碗米。
但是这类乞丐就像上述情况一样,慢慢的多了起来,母亲虔诚的心态已经开始动摇了。
再慢慢的,母亲又发现了一类新的乞丐出现了。这类乞丐一般不要米,也就是“不要饭了”,直接要钱了。当然直接要钱是没有任何人给的,特别是上门乞讨 要钱。那么这类乞丐似乎开始有“商业模式”了,他们一般会持有一张红纸,上面印了一些佛教(道教)的特殊符号,类似于符咒,强行要你买下,若你不买,他们 一般说什么什么灾难降临的话语,或者就是赖在你家门口不走,刚开始,母亲对这类“新鲜事物”还是给了他们钱,但是这类新鲜事物马上也多了起来,母亲终于不 再给了。
那么到了现在,21世纪,还是会有一些乞丐上门行乞,母亲的态度是一律不给,除非是残疾人。最近,有一次,我问母亲:现在乞丐还多吗?母亲似乎开心的说:基本上没了,大概也就一两月有1个吧。
以上是一个故事,我成长路上看到的故事,故事中母亲的形象不一定完全是母亲的一个人的刻画。
我母亲亲身经历的“乞丐商业模式”,非常的局限性,故事中也就1种,即使放到实际生活中,我母亲经历的不会超过3种。但实际上,如今“乞丐的商业模 式”远非三五种,我们这个社会有多少无良的坏蛋,利用社会公众的同情心来骗取钱财。有组织,有团队,有目标的“乞丐商业模式”,我见过的太多太多了……我 在北京的地铁站里面,我在武汉的高校旁边,我在深圳的商业街周围,一幕幕场景我不想重提。而同时,网络上,电视上,报纸上展示出来的这种有组织,有团队, 有目标的“乞丐商业模式”也不再是新新闻了。
我也开始拒绝了。因为我不相信站在我旁边的这位值得同情的老人或者小孩,是不是别人赚钱的“工具”,可能我给到他们的钱,转眼间就进入了这个幕后操 控者的手中,而这些个幕后操控者拿了这些钱转眼间又去干了更多危害社会的勾当。所以我宁可相信这个社会只要劳动就会有一碗饭吃,哪怕到垃圾桶捡饮料瓶子 (当我也知道这背后也有“商业模式”)。当然,我也有一位朋友,她将是一个“画家”,她似乎对这个世界所有的弱者都抱有绝对的同情心,无论是坏蛋,无论是 骗子,当然更不用说是真正弱者,她都尽全力去帮助。尽管她经常受骗,但是她无怨无悔。她是一种境界,是一种灵魂深处的追求。我坦诚,我已经在多年前丧失了 这种追求。我所能做的就是:坐井观天,但求一片蔚蓝。
我似乎扯得非常的远,离开文章开头的话题已经偏了,其实我本来还想讲一个我和一个乞丐的故事,来至少证实我是在多年前丧失了这种追求,而不是从来都 没有,但我转念一想,丢失的东西只能在丢失的地点找回,如今我身处商海,每天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让我不在天真,我只能接受这一切,我能做的是我有一个 未老的童心,我还是一个有着好奇与多动症的儿童。又扯远了,我们现在收回来吧。因为已经晚上11点了,我说完最后一段“理论”,也该睡觉了。
我们模拟一下场景:现在你在公交站台等车,突然有个乞丐前来行乞,我认为你的第一反应是拒绝。(如果说你第一反应没有拒绝他,而是掏钱给他,那么接 下来的文章就不用看下去了)那么我们来分析一下:你为什么第一反应是拒绝他呢?我们不管你拒绝他的形式。因为有太多的人在过去向你乞讨过了,我不追踪你是 否有给,我只追踪你拒绝了多少个。我想每个人都经历过我刚刚提到的这个场景包括类似情况无数次,你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养成了对这件事物的第一反应:拒绝。
那么,今天,你给你的客户打电话,约拜访,他们给你的第一反应一般都是拒绝?为什么呢?为什么呢?
当拒绝成为一个人看待某件事物的习惯的时候,你要做的就是重新阅读我母亲经历的这些故事。你说呢?
原文地址:追赶人生——http://www.wished.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