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人情味的一次移民
丁启阵
近年里,先后看过一些讲三峡库区大移民的电视专题片。几天前,又在数字电视“世界地理”频道看了个讲重庆库区巫山县大昌镇200多人被移往广东省博罗县故事的电视专题片。
大表兄一家和他的几户邻居,多年前举家迁徙,从我家附近一个山清水秀的小山村,迁徙到了到宁波市郊区的一个污水四溢的村庄中——我曾多次去那里看望他们。因此,我对移民的境况和心理,多少有一些了解。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拖家带口,离开祖祖辈辈居住过、自己无比熟悉的村庄,去一个自然景物、气候环境、风土人情、语言习俗都跟自己家乡迥然有别的地方,一切从头开始,一段时间之内,生活的不适,心情的落寞,是不可避免的。虽然不是为了躲避战乱或自然灾害,逃荒去他乡谋生,而是响应政府号召,接受政府安排,迁往自然条件比较好、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居住:一路之上,都由政府有关部门统一安排车船运送;在他们到达迁居目的地之前,就已经准备好了包括住宅、土地等在内的生产生活所需的种种条件。但是,他们毕竟是远离家乡,去一个全新的环境生活。“故土难离”、“穷家难舍”这些古话,对那些上了年纪的人还是普遍适用的。怀旧,乃是人之常情。
事先给移民们修建的一排排新房,比他们老家的房屋整齐漂亮得多,分配到每家每户的房子,面积也往往比他们老家还大。因此,开始的时候,许多人都感到满意,心情似乎不错。但是,当故乡政府干部完成护送任务踏上归途之后,当身在他乡的新鲜感逐渐消退、生活归于平静和平淡之际,当他们感到跟当地人之间有着严重的语言不通的问题的时候,一些移民的眼里开始流露出了迷茫、忧伤的神色。
看到这些镜头,我不禁联想起了发生在距今2200年前的一次移民故事。
《西京杂记》卷二记载:
汉高祖刘邦做了皇帝之后,一片孝心,把父亲刘太公(刘邦沿袭秦朝做法,封刘太公为太上皇)接到长安享福,让他住在庭院深深的皇宫里边,每天好吃好喝招呼着。不料,刘太公过不惯深宫生活,整天愁眉苦脸,闷闷不乐。汉高祖刘邦看在眼里,于是让身边亲信探问究竟。探问结果:原来,刘太公是一个喜欢热闹又念旧的人,他平生最喜欢交往的,都是屠夫小贩之类市井人物,喜欢做的事情包括卖酒做烧饼、斗鸡走狗、踢球(蹴鞠)等等。跟这些人交往,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他就感到快乐。如今住在皇宫里面,这些人、这些事统统都没有了,叫他如何不郁闷!
刘邦听完汇报之后,立即下令在临潼东北,选了块地面,按照家乡丰县街巷原貌,复制了一座城市,让太上皇居住在这里。刘邦做皇帝的第十年,即公元前197年,改名为新丰县。这座新丰县,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克隆了刘氏老家丰县。不但克隆了街道建筑等硬件设施,刘邦还把千里之外的丰县老居民,全都移民于此,充实城市。刘太公去了一看,仿佛回到了老家,十分高兴。
新丰跟刘氏家乡丰县有多相像?刘邦年轻的时候,经常去枌榆乡的里社(类似祠堂)去祭拜。新丰建好之后,也照着枌榆乡里社的原样建了一个。丰县的其他里社,新丰县里也都有复制的建筑。街道、胡同、房屋建筑,都尽量按照老家的样子修建。从老家迁去的男女老少,一进新丰城里,马上就都找到了自家的住宅。把从老家带来的狗、羊、鸡、鸭,放在大街上,都争先恐后地跑到了自己家里。负责修建新丰城的工程师名叫胡宽。移民们因为新丰太像自己老家丰县,非常感激他,都争着奖赏、馈赠他钱财礼物。结果,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胡宽所得到的奖赏馈赠就达到了百金,成为富人。
刘邦在长安附近以克隆的方法修建新丰县,出发点是娱亲尽孝,是假公济私,是封建帝王又一项“敲剥天下之骨髓……以奉一人之淫乐”(黄宗羲语)的大工程,不足为训。但从移民(刘氏乡亲)的角度讲,这无疑是历史上最有人情味的一次迁徙。今天政府组织大规模移民,当然没有办法也没有必要这样,为了慰藉移民百姓的乡愁,异地克隆故乡城镇建筑与生活情景。但是,适当照顾、理解一下移民的心情,尽量把工作做得人性化一些,我认为还是很有必要的。
几年前在新疆旅游,去吐鲁番的路上,看到远处有一排排空置着的低矮建筑物。询问导游,得知是当地政府为三峡库区移民准备的家园。遗憾的是,三峡库区百姓实地考察之后,认为环境太差,不愿意被移民到那里。这些一直空置的建筑,在荒原上现出一派颓败的凄然。显然,这一项移民工作做得就不够好。
2009-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