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州区稻田生态养蟹典型材料


 

 
宣州区从效益水产出发,紧紧围绕“一村一品”经济发展主战略,加大水产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稻田生态养蟹,稻田生态养蟹面积由2000年近万亩发展到2005年9万亩,占全区水产养殖总面积的37.5%,2005年全区河蟹产量达6726吨、产值2.698亿元。朱桥乡稻田生态养殖由2000年的840亩迅速猛升到16400亩,占全乡耕地的56.55%,该乡魏村96%的稻田、浑水村90%的稻田从事稻田生态养殖。稻田养蟹亩均纯收入愈1500元,超过2000元的达30%,是常规种植业的5倍以上。水阳、朱桥、养贤等镇乡以河蟹为主的渔业产值已占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渔业人均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的60%以上,已形成渔业专业村46个,年村级集体渔业收入达1200万元以上,发展稻田养蟹已成为调整农业结构、农业增效、渔(农)民增收、壮大集体经济的主要措施。
一是大力推广稻田生态养蟹技术。以区域化养殖为载体,大力推广以“大规格、低密度投放,种草移螺,营造优良生态环境,科学投喂,综合防病”为核心的稻田生态养蟹技术。该技术于2003年7月获安徽省科技成果认定,被认为“技术水平属省内领先地位,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该区通过技术培训、实验示范等措施,辐射带动水阳、朱桥、养贤、狸桥等镇乡发展稻田虾蟹生态养殖面积达到9万亩。朱桥乡稻田生态养蟹亩均产成蟹60公斤,成虾15公斤,亩纯收入近2000元。该乡农户吴世友改造5亩稻田,投放蟹苗2000只、虾苗20斤、鳜鱼20尾,今年河蟹均规格达190克,销售收入26000元,亩均产值5200元,亩利润4137元。2005年水阳镇稻田虾蟹生态养殖面积达1.8万亩,其中二块连片蟹池套养虾鳜科技示范基地被列为区“1515” 科技示范工程,通过该基地“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使全镇亩均养殖利润提高25%。
二是实施“效能化”服务。实行水产技术人员联乡包村制度,每名技干都要联系水产实验、示范基地,鼓励技术人员搞技术承包、技术入股,使水产技术走进农户、走进塘口。提供资金信贷扶持,帮助协调农村信用社,发放支农小额信贷,几年来,全区用于稻田生态养蟹的小额信资金达8400万元,信资金回收率达98%以上,有23个村取得信贷信用村称号。建立水产服务部16个,年推广优质颗粒饲料愈3000吨,生物制剂利用面达86.5%,年提供水草种50吨。同时注重维护渔业生产经营秩序,优化水产发展环境
三是实行“品牌化”战略。帮助朱桥乡申报农业部“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和产品认证,帮助水阳镇申报安徽省“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和产品认证。市区共建,整合水产品牌资源,做大做强“南漪湖”牌水产品。加大水产品牌宣传力度,通过农展会和在苏浙沪水产大市场创设直销专柜等形式,提高我区水产品牌知名度。在上海农产品展示会上,我区南漪湖长明牌河蟹销售良好,3天销售河蟹近20吨,所售河蟹受到消费者好评。
    四是提高“组织化”程度。扶持、壮大宣城长明特色农业有限公司等水产龙头企业,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增强了公司和农户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长明特色农业有限公司采取“统一生产标准的订单生产”模式,解决了公司难做大、农户难销售的难题。全区相继组建了6个水产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壮大水产经纪人队伍,充分发挥水产经纪人队伍和水产经济合作组织帮助农民提高市场参与意识。通过提高“组织化”程度,逐步把我区建设成长三角城市群的特色水产品供应基地和物流配送中心。
    五是利用“外源化”资金。围绕中央发展开发型农业、生态农业,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扶持政策,结合我区实际,编制优质水产项目,完善水产项目库储备,争取项目资金的示范带动作用;同时努力招商引资,五年来共引进3800余万元外资开发我区水面资源。将水面推向市场,激发农户生产的积极性,我区每年近亿元民间资本投入水产养殖业,从而有效地促进了以稻田生态养蟹为主导的区域化水产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