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中学语文教材面面观


 鲁迅与中学语文教材面面观

  谭汝为

  (一)

  当前,在一些中学校园里时下流传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对于当代青年学生来说,鲁迅写于七八十年前的文章,确实生涩难懂,不好学。于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明显减少,《药》、《为了忘却的纪念》等作品已悄然消逝,保留下来的作过渡的,只有《拿来主义》、《祝福》和《记念刘和珍君》3篇。日前,在上海举行的第四届鲁迅论坛上,北京师大附中一老师坦言:“鲁迅作品几乎快成了中学语文教学的一块鸡肋。”山东陈毅中学的刘明辉老师也明确表示:“其实,即使课本里减少点鲁迅作品也没什么,我们照样可以通过别的方式,去学习鲁迅的精神。”(见《钱江晚报》2009年8月11日)

  (二)

  近几年改版的中学语文教材,鲁迅的名篇——《药》、《为了忘却的纪念》等传统课文都已出列,而梁实秋的文章首次入选。另外,戴望舒《雨巷》、霍金《宇宙的未来》、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巴金《小狗包弟》,古诗《采薇》和《涉江采芙蓉》,闪亮登场。

  有关专家认为:适当减少鲁迅作品在语文教材中的比例,能使中学生知道:中国人文除用匕首投枪和人干仗之外,还有“碧云天,黄花地”“古道碧连天”等儿女情长的内容。使人文素养更为全面,使胸怀抱负更多样而包容。

  (三)

  另一些专家认为:《阿Q正传》、《孔乙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故乡》等,在中学课堂上教授的作品,在很多人心目中都会留下一生的印象,也并没有感到如何生涩难懂。

  英国人推崇莎士比亚,俄国人推崇托尔斯泰,法国人推崇巴尔扎克,德国人推崇歌德,而我们中国人却把鲁迅视之为“鸡肋”,岂非咄咄怪事!

  如果说:鲁迅文章因难懂,就删除;那么古代散文、古典诗词对于今天的孩子们来说,无疑比鲁迅文章更难读懂,难道就因此而通通删除不成?

  有人认为鲁迅是政治化时代背景下的偶像,而现在的时代是和谐与发展,再强调鲁迅的斗争精神,似与时代精神和社会环境抵牾。事实果真如此吗?鲁迅解剖我们国民性,并加以诊治的历史使命,至今远未完成!倘若让鲁迅——敢于直面惨淡人生,敢于正视淋漓鲜血的猛士——谢幕,那么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能过痛定思痛大声疾呼唤醒国人的麻木的大任,将由谁人担纲?

  (四)

  我们学习鲁迅先生,不仅仅是学语言文学,更重要的是学习如何做人。如果一个人连最起码的骨气都没有了,那还能算是一个真正的人吗?如果一位语文老师不懂鲁迅、不爱鲁迅,那除却书本上僵化的教条外,您还能指望他能教给孩子什么?——真正的鲁迅,集大爱和大恨于一身,融优长和缺憾于一体,他本来就不是被借来打鬼的神,而是血肉丰满的人,他既严厉又宽容,既刻薄又慈祥,既伟大又普通,既可畏有可亲……。作为语文老师,首先应理解鲁迅,才能使学生爱读鲁迅作品。从这个角度来说,某些老师对鲁迅“理解不透”,昭示了当前语文教育的悲哀之所在!

  《狼牙山五壮士》删掉了,柳青的《梁生宝买稻种》删掉了,鲁迅先生的文章也删掉了……,而语文教材中只剩下一些所谓的“快餐文化”和吟咏风月、歌功颂德的浮华之文,那我们拿什么去拯救那些一塌糊涂、腐朽堕落而又迷茫的灵魂?

  (五)

  我们确实应以最大的努力去从事提高民族精神境界的事业,而不要沉溺在平庸琐屑和无聊的氛围中。当前文坛上沉渣泛起,热衷于讴歌贪婪与残暴的帝王,放荡地渲染性爱和不堪入目的床笫之私,却对广大下层民众的悲欢与命运漠不关心,确实令有识之士喟然长叹!

  我们的下一代,如果只在这种“文化快餐”的哺育下成长,那么只能是“贫血软骨豆芽菜,卿卿我我娘娘腔;阳刚坚毅绝缘去,不男不女小沈阳” !         

  假如有一天鲁迅被彻底地、永远地删除了,那么,我们所抛弃的决不单单只是一个鲁迅,而是抛弃了中国民族文化的爱国激情和爱国精神!郁达夫在纪念鲁迅时说:“ 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而一个拥有英雄而不知道爱戴他拥护他的民族则更为可悲。”

  (六)

  民国初年,我们造就了一批学术大师,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堪称中国文化的瑰宝。鲁迅,作为其中独树一帜的佼佼者,其独立的人格与思想,其愤世嫉俗的性格与态度,其批判现实的精神乃至冷嘲热讽的笔法,对于今之社会,都是不可或缺的。

  鲁迅眼光独到,目光犀利,瞥人所不见,发人所不言。鲁迅语言精练,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他天生一个“封建宗法社会的逆子,绅士阶级的贰臣”(瞿秋白语),专与社会作对,刺世疾邪,用揭露批判抨击的如椽巨笔,把历史与现实,文化与道德,事故与人情,以及人性中的虚伪卑鄙与丑恶,毫不留情地一一撕破以示人,将喻世、警世与醒世融为一体。鲁迅精神的核心价值在于:一、独立思考,二、无情批判,三、不屈不挠。而中国现代社会,在儒林文苑中恰恰匮乏的,就是这种难得的精神。

  (七)

  有人说:“鲁迅是文学家而非思想家”,大谬!鲁迅文章,既文采斐然,更以真知灼见,一览众山小。古往今来,泱泱中华,思想能达到如鲁迅般高深者能有几人?那位红得发紫的含泪大师,那位须髯皆白的银屏巨擘,能与鲁迅相比吗?不过是“离离山上苗”“泰山一毫芒”罢了!

  不错,鲁迅孤僻,冷漠,阴暗,偏激,固执,尖刻,睚眦必报,一个都不饶恕,但“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他的愤世嫉俗,嫉恶如仇,至死不渝,终生不悔,实属难能可贵,正是知识分子的良知所在!在万马齐喑山呼万岁的儒林雅士中,我们最缺的,恰恰就是鲁迅的思想和骨气!揭露官场腐败,抨击社会不公,仍需鲁迅精神,更需鲁迅嬉笑怒骂的笔法。

  (本文参考多篇相关文章综合改写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