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光明新区模具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编者按:深圳模具业的规模与水平居全国之首,年产值占全国约25%。由于深圳所产的模具基本上以中低档为主,一些大型、精密、复杂和长寿命的高档模具在技术上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在这样的背景下,位于原宝安公明街道田寮和玉律社区、现划为光明新区的模具产业集聚基地的建设和推进,承载着“工业之母”重任的深圳模具产业升级与转移战略任务。

  深圳模具业发展现状分析

  深圳模具业崛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深圳毗邻香港,又是中国改革开放最早发展的城市之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量港资模具企业的北迁为深圳模具业奠定了基础,并形成了良好的配套条件,吸引了理光、飞利蒲、艾默生等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深圳,同时也使原先为这些企业配套的境外企业在深圳设点办厂,从而形成了电子、通讯、家电等产品的完整产业链。107(广深路)和205(惠深路)国道深圳段是全国著名的“模具走廊”,催生了鸿准、柏狮、东江、精英等一批国际知名的模具制造企业,而富士康、比亚迪等模具龙头对行业生态的建立和完备则起了巨大推动作用。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深圳已是我国一流的经济发达城市,2003年实现工业总产值610亿美元(人民币:5073.77亿元)。模具工业推动着深圳经济的发展,同时也自身也不断壮大,经过近十几年的快速发展,深圳模具业在全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模具工业的规模与水平都堪称全国之首。据统计,目前深圳共有1000多家商品模具企业,年产值超过100亿元,约占广东省模具总产值的近45%;占全国模具总产值的近20%,从业人员约10万余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比例超过30%。涌现出了像鸿准、柏狮、东江、精英、友联明辉等一批国际知名的年产值过亿元的模具制造企业。其中富士康集团的鸿准模具公司2003年的模具产值超过6亿人民币,是全国最大的模具企业;柏狮模具公司生产IC引线框架模具引线宽度仅0.15mm达国际先进水平。据悉,诺基亚、摩托罗拉手机和小鸭洗衣机、日立空调等产品的模具都出自深圳。

  但是,深圳所产的模具还大多以中低档为主,一些大型、精密、复杂和长寿命的高档模具在技术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少有模具企业能承接到国际模具的大宗订单,目前国内市场的满足率仅在70%左右。2003年,为了推进深圳市优势传统产业的集约化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市政府重点规划建设九大传统优势产业集聚基地,模具基地赫然在列。相对于同期提出的其他八大产业集聚地,模具基地的建设进展比较顺利。为加速深圳经济的发展,深圳市政府对深圳的工业结构进行了调整,2004年8月,深圳市模具产业集聚基地经市政府批准筹建,选址公明街道田寮、玉律社区。总规划面积160万平方米,基地分两期规划建设。目前正在建设的模具基地一期规划面积54.59万平方米,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概算14598万元,截至2008年6月已累计完成投资8577万元。“深圳市模具产业集聚基地”的筹建为深圳模具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2007年,光明新区成立,对辖区内模具产业积聚基地的建设计划进行了调整:一方面提高项目用地的准入门槛,对单独给地的企业除要求是行业龙头外,还在注册资金、投资总额、土地产出等方面给出了具体标准。另一方面,为培育产业链,鼓励众多中小企业和行业配套企业入驻积聚基地,新区已开始在三个产业集聚基地规划建设公共标准厂房(或科技产业用房)、公共服务平台、企业总部大厦等。

  “1+3”产业布局模式

  为推动深圳市优势传统产业的集聚化发展,深圳市从2003年开始着手建设产业集聚基地。目前经市政府批准和认定的产业基地有九个,分别是位于罗湖区的黄金珠宝基地、宝安区的服装基地、龙岗区的家具、现代家电、新型自行车、汽车电子产业基地和光明新区的内衣、模具、钟表基地。总规划面积近7平方公里,其中可开发面积6平方公里左右。一个光明高新园区和内衣、钟表、模具三个优势传统产业聚集基地,形成光明新区“1+3”产业布局模式。

  内衣、钟表、模具等优势传统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近30年来特区人精心培育、来之不易的重要成果。在深圳市十大优势传统产业聚集基地中,内衣、钟表、模具三大产业集聚基地位于光明新区公明办事处辖区。这三大产业集聚基地总规划面积6.26平方公里,基础设施总投资7.3亿元。目前,三大产业集聚基地共落户优质企业25家。其中,内衣基地已基本建成,9家入驻企业中,有7家已建成投产,其中包括世界500强企业、全球最大拉链制造商日本吉田工业公司(YKK)、世界最大的胸杯生产企业香港维珍妮国际集团以及全球最大的内衣辅料生产企业新兴橡根公司。今年上半年,内衣基地共实现工业总产值约25亿元人民币。钟表基地建设现正全面铺开,在目前已引进的7家钟表企业中,既有“中国名牌产品”、“中国五大名牌”之一——依波表的制造企业,也有中国钟表机芯市场的领跑者——精瑞机芯有限公司,这7家企业年底前将陆续开工建设。

  深圳市模具产业集聚基地诞生及筹建历程

  2000年12月20日:深圳市委常委、副市长王穗明率市经贸局领导一行,到市机械行业协会座谈指导工作时,黄少萍秘书长提出了关于筹建“深圳市模具工业园”的建议,并得到市政府的关注和采纳。

  2001年1月11-12日:按照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筹建“深圳市模具工业园”调查工作的建议,李沛良会长率团赴浙江黄岩、余姚、宁海、宁波,江苏昆山、苏州等地模具工业园进行调研。

  2002年2月7日:公明镇镇委书记邓剑平率该镇领导班子一行五人到访市机械行业协会,热情邀请机械协会在公明镇规划建设市模具工业园,并承诺为机械协会提供项目用地、办公场所和享受公明镇招商引资优惠条件。

  2002年12月13日:经过和龙岗、龙华、盐田等地考察分析比较,考虑到公明已有模具企业基础并与东莞长安已形成模具上下游企业配套的产业条件,以及公明镇领导的热情与决心,经市机械行业协会四届一次常务理事会审议通过,决定选址公明镇建设市模具工业园,并将该项目建议书呈报市政府。

  2003年3月13日:深圳市常委、副市长王穗明到东江集团等模具企业调研,并听取李沛良会长汇报筹建市模具工业园的进展情况。

  2003年3月19日:李沛良会长就筹建市模具工业园之事再次率团赴台湾模具园、台湾新竹高科技园等地考察调研,并将调研报告呈报市政府。

  2003年6月13日:公明镇发布公府[2003] 40号文件《关于成立深圳市模具工业园筹建工作领导小组》,正式开始筹建工作。

  2003年7月30日:根据上级有关要求,结合深圳的产业需求,将该项目更名为“深圳市模具产业集聚基地”。

  2003年10月27日:深府[2003]190号文件《印发关于支持发展产业集聚基地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明确“区、镇政府为基地的开发建设单位;行业协会协助区、镇政府做好基地的总体规划、招商引资、企业资格审查工作,参与基地技术、信息、培训、展示、物流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条件成熟、有实力的行业协会和有能力的企业可直接参与基地的开发建设和营运管理”。

  2003年12月8日:获市发展计划局批复深发计[2003]1008号文件《关于开展深圳市模具产业集聚基地项目前期工作的批复》。这标志着模具基地率先迈入开发建设的里程。

  2004年2月20日:市机械行业协会组织召开“深圳市模具产业集聚基地规划高层评议会”,讨论制订模具基地的总体规划意见。

  2004年6月22日:深规土宝[2004]180号文件发布《关于深圳市模具产业工业园区(东片)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批复》。

  2004年2月23目:市政府印发深圳市产业集聚基地建设认定标准和认定程序。

  2004年2月23目:模具基地筹建办委托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第一设计院作模具基地规划。选址于公明镇新规划的南环片区,在玉律村、田寮村以西。规划总面积161.2 公顷,分两期开发,设有模具专业生产区、配套生产区、研发中心、会展中心、培训基地等功能。

  2004年8月5日:市政府颁发深府[2004]127号文件《关于认定模具、服装等六个产业集聚基地的通知》。

  2004年8月9日:机械协会以及亿和、铭锋达等10个项目经过按标准审查、现场考察、评分等程序后,应邀参加“2004深圳市宝安区(香港)投资环境介绍会”并在会上与宝安领导现场签约入驻模具基地。

  2004年12月30日:协会以及入驻模具基地的企业分别与宝安区公明街道投资服务中心签订《土地开发协议书》,并由宝安区公明镇法律服务所见证全部签订事实。

  2005年1月起:入驻企业按程序分别向宝安区发展计划局、区环保局、区国土资源与管理局、区发展计划局(返回)、区建设局等部门申报有关审批手续。

  2005年12月21日:张思平副市长率领市发改局、贸工局、国土房管局、规划局、市机械行业协会等负责人赴公明镇模具基地调研,现场协调解决有关事宜。

  2006年9月19日:深圳市模具产业集聚基地开园动工仪式暨亿和研发中心等入驻企业奠基典礼隆重举行。张思平副市长、市贸工局、市科技局、宝安区、公明街道、市机械行业协会以及有关企业参加奠基典礼。

  2007年10月:模具基地入驻企业亿和控股公司正式投产。基地其他入驻企业也将陆续建成投入使用。

  2007年末:模具基地所在地公明街道划为光明新区管理委员会管辖。

  2008年1月中旬:市机械行业协会会长李沛良率理事会成员及入驻模具基地企业负责人前往光明新区拜会田夫书记等领导。

  9家优质模具企业落户光明产业基地

  据深圳市模具技术学会专家委员罗百辉了解,光明新区成立一年多来,始终坚持规划先行、坚持产业第一,今年光明新区经济保持了近20%的增长速度,日东光学、莱宝高科等一批重点项目建成投产;近100家高新技术企业希望落户光明新区,研祥智能等一批21个高端项目已通过评估论证;内衣、模具、钟表三大传统产业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光明新区经济呈现出“速度快、态势好、质量高”的发展势头。

  加快三大产业集聚基地建设,不仅是贯彻落实深圳市政府“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的战略部署,也是光明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自身需求。日前,光明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田夫等新区领导率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深入三大产业集聚基地现场办公,协调解决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加快推进园区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针对模具基地因排水系统连接的玉塘路近期无法施工、导致排水难的问题,会议要求相关部门既立足长远,争取玉塘路早日开工建设,同时实施临时排水工程,以缓解模具基地的燃眉之急。模具基地规划面积55万平方米,目前基地内的工业用地已全部出让。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模具基地内的田寮路、宝山路、模具一、二路等干道已建成通车;园区三号路已基本建成,七号路已完成约50%,四路已完成招投标,正快速推进。在招商引资方面,目前共有兆恒、亿和、海翔铭等9家优质企业入园。已投产企业中,亿和精密模具控股有限公司为香港上市公司和深圳行业十强企业,产品为精密金属冲压模具等,主要供应佳能等世界500强企业,现已成为华南、华东地区实力较强的、集模具设计制作和制品生产、以及配套组装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供应商;聚汇、兆恒、海翔铭、铭锋达、晔明也陆续开工建设。在模具产业发展方面,据统计,光明新区现有各类模具研发、制造及上下游配套企业200余家,2008年实现工业总产值约60亿元人民币,预计2009年模具基地总产值可达12.2亿元人民币。

  未来打造总部经济服务区

  光明新区积极抢抓深港创新圈发展机遇,充分利用生态、土地和区位等优势,实行“错位发展”,有别于其他城区的发展,努力打造承接香港、辐射珠三角的生产性服务中心和总部经济服务区。目前杜邦薄膜作为深港联合招商成功的第一个高新技术重大项目,已落户新区。 

  一是打造总部服务区。通过发展会议、休闲等高端服务业和数据中心等后台支持功能,打造总部服务区,为特区总部经济配套。并积极争取深圳国际会议中心等体现城市核心功能重大基础设施落户新区,为深港乃至珠三角的总部经济提供配套服务。 

  二是打造生产性服务中心。加强与香港生产力促进局的合作,共同推动产业化基地建设,尤其在科技创新平台、产业结构升级、循环经济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通过项目带动、产学研结合,放大新区在高新技术方面的集聚效应,将新区打造成为面向珠三角港资企业的服务平台。 

  三是积极发展空港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发挥新区毗邻空港、海港和广深港铁路设站的优势,利用新区高新技术企业正在迅速集聚的基础,抓住物流这一生产性服务业前景广阔的发展机遇,在高新园区和光明站周边地区,以“园中园”的形式,引进一批现代物流企业,大力发展空港物流等产业。 

作者简介

  模具网CEO、深圳市模具技术学会专家委员、深圳市管理咨询行业协会会员、华通咨询公司特聘培训专家、价值中国最具影响力百强专家、中国谋士联盟实战派谋士、中国IT模具产业概念整合者、国内“段位式”新概念管理创导者。从事模具技术培训及管理咨询工作,帮助学员及客户解决模具设计、制造工艺的优化及企业管理流程、成本利润中心、验厂外包咨询、市场调研、营销战略等方面问题。专业特长及主要科研成果:模具设计与制造,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程(CAE),数字化、信息化、精细化专家系统与网络服务及面向制造业的市场经济发展研究。曾自行设计开发模具设计软件,出版有《冲压模具技术问答》、《生产管理工具箱》、《客服部高效工作手册》等,作品《企业管理九段位》入编《中国管理年鉴》。在《中国模具》、《模具制造》、《塑料制造》、《东方模具》、《NX》、《中国机械与金属》、《现代模具工业》等刊物上发表数十篇论文,与报刊杂志、行业官方网媒进行过高端访谈,上千篇网络作品散见各行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