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 认为,最能鉴别主管效能高低的关键因素,就是能否珍视时间。在他的《有效的管理者》(The Effective Executive)一书中这样明确指出「人不善于管理自己的时间,」。本书出版于1966年,距今已40年。但时至今日,无论是经理人、高阶主管、管理者或知识工作者,依旧陷于同样的困境里。
杜拉克很了解主管的处境。他指出,主管的时间通常是属于别人的,若以实际从事的活动来界定主管的角色,则主管应可被界定为组织的「俘虏」。杜拉克亲身观察,许多主管都是用大量的时间,做许多看似一定要完成的事情,但实际的贡献或成效,却是少之又少。
时间管理五大秘诀
l 详细记录时间运用情形
l 反省自己的时间管理策略
l 找出完整的时间区块
l 重要的事最优先,一次只做一件事
l 解决浪费时间的根源
◎详细记录时间运用情形
对于时间管理,杜拉克建议的第一步骤便是记录下自己的时间支配情形,然后从中分析出哪些是毫无生产力、浪费时间的活动,并且尽可能排除这些浪费时间的因素,重新思索和安排自己的工作内容和行程。
杜拉克曾经请一位自觉记忆力良好的董事长,说明自己的时间支配情形。该名董事长万分确信自己把时间井然有序地切割成3个部分,分别用在高阶主管、重要客户和投身小区活动上。但根据秘书连续6周的纪录,董事长几乎没有从事上述活动,大部分的时间反而都是担任调度者的角色,追踪熟识客户的订单,然后不断打电话到工厂,要求工厂处理订单。
这就是主管自我感知和实际情形的落差。因此,杜拉克建议主管欲获致成效的第一步,就是记录自己真实的时间运用情形。主管不一定要亲自记录,最好是交由秘书或助理完成,但重点是要切实记录下来,而且要当场记下,不要事后凭记忆。就算无法经年累月地进行,至少每年也要有两次、每次持续3—4周地执行这项记录工作。
一旦形诸文字,主管几乎毫不例外地会发现自己把时间用在许多枝微末节的事情上。唯有透过切实记录,并且反复地省思自己的时间支配情形,才有可能重新思索和安排自己的行程。
◎反省自己的时间管理策略
完成时间纪录之后,就可进第二步骤,即系统化的时间管理。杜拉克指出,管理者必须从纪录中找出无生产力、浪费时间的活动,并且尽可能避免。首先管理者问自己几个问题:
1.「如果根本不做这些事情,会怎么样? 」:如果答案是「不会怎么样」,那就应该停止浪费时间在不会有任何成果的事情上。
杜拉克发现,有些大忙人之所以忙,是因为他们从不错过任何事。他以一位自称两年内只有耶诞夜和新年在家吃晚餐的执行长为例,其实很多晚宴根本只是礼貌性邀约,他参加了反而徒增对方困扰;更有多达三分之一的餐会是就算公司任何一个高阶主管都不参与,也不会影响公司业绩。因此,如果一项活动对于组织或自己毫无贡献,就该学习说不。
2.「在时间纪录上的所有活动中,哪一项是可交由其他人完成,而且就算没能做得更好,也可以做得一样好的? 」:杜拉克在此提到了管理学有关「授权」的议题。授权并非意味着把自己的分内事推给其它人,而是如果某件事是可以交由其它人轻易地完成,就应该交付出去。主管应该把省下来的珍贵时间,拿去做更重要的事情。
3.「在我(主管)所做的事情当中,有哪些事浪费了你(部属或其它同事)的时间,但对于你的效能却是毫无贡献的? 」:主管固然可以排除浪费自己时间的活动,但有些时候,他们浪费的其实是别人的时间。杜拉克认为,这种现象没有明显症状,但还是可以透过提出上述问题来发现,而且要不怕听到真话。
例如,某高阶财务主管明知开会很浪费时间,却还是要求所有部属开会,而参与者为了表示出兴趣,又会提出至少一个(多半是不相干的)问题,结果会议变得阵容庞大而冗长。主管的出发点是好的,他希望信息畅通,而且不要有人被排除在外,但其实部属也跟他一样觉得开会很浪费时间。
在询问部属意愿后,该名主管想出了新的方法:他在开会前,送出一份书面表格,注明本次会议的与会者、时间地点及主题,若其它人觉得需要了解相关信息,可自行决定是否参加,但会后一定会立即接到会议内容的完整摘要,并欢迎提出意见或评论。相较于先前动辄十几个人厂起开会,耗掉一整个下午,如今只有少数几人和秘书(负责记录)与会,前后只要一个多小时,而且没人觉得被排除在外。
◎找出完整的时间区块
无论是记录和分析时间,或是排除不重要的活动与浪费时间的因素,都是为了让主管可以腾出时间从事更重要、对组织或个人更有贡献的工作。然而,无论多么「大刀阔斧」,主管所剩余的时间还是不会太多。
杜拉克认为,主管真正可以自由支配、而且可用来从事重要事务的时间,很少可以占到工作时间的四分之一。而且组织规模愈大,用在维持团队合作和运作的时间就愈长,从事有生产力的活动的时间就愈短。因此,主管要管理时间的最后一个步骤,就是找出一段完整的时间,专心地完成重要的事。
有些主管会选择一周在家工作一天;有些则会在一周内安排半天,专门用来处理重要事务;另一个更常见的方法则是「早起」,亦即每天上班前,安排90分钟在家工作,之后再准时上班。一般而言,早起工作还是比把工作带回家更有效率,因为忙了一天的主管,通常到晚上都已累到没办法把工作做好了。
杜拉克指出,有效的主管永远都会控制自己的时间,不但会连续记录日志、定期分析,还会为重要活动设定完成最后期限,以了解时间是否在掌控范围内。
◎重要的事最优先,一次只做一件事
在记录和分析,并且挪出可以用来做事的时间之后,接下来就是做出成果和有所贡献。杜拉克认为,获致效能的秘诀,便是「专注」。换言之,重要的事情摆第一,而且一次只做一件事。
一次只做一件事,意味着迅速完成任务;而愈能够集中时间、心力和资源,实际完成的任务就愈多、愈多元。杜拉克还指出,找出优先完成的重要事项,其实很容易,许多主管之所以无法专注,困难便在于找出哪些是次要的事,亦即决定什么事不要做。到了执行的阶段,决定事情该做与否,需要的不是分析,而是勇气,而这种专心致力和决心,就是领导力的展现。
对时间管理,杜拉克早已发出警语:「时间是最稀有的资源,除非能够管理时间,否则无法管好任何事。」时间管理是主管获致成效的首要之务,杜拉克告诉我们,这是一项可以学习的纪律,只要我们开始分析自己的时间,做真正重要的事,而且有说「不」的勇气。
◎解决浪费时间的根源
透过时间纪录来诊断和分析时间运用情形,多半是用在主管可控制的活动范围内。然而,有些时候,组织管理不善或制度设计欠佳,也是导致时间浪费的重要根源,而且浪费的是全体员工的时间。杜拉克指出了4个这类浪费时间的根源:
l 组织缺乏制度或远见
这种现象常见于组织内部反覆出现的危机。杜拉克指出,在他当顾问时,若要分辨一家工厂是管理有方或经营不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管理得当的工厂,是一个安静的地方。换言之,管理得好的工厂,其实是很枯燥无聊的,因为所有的危机都已经被预见,并且早已转化为例行事务。
杜拉克对于「例行事务」的定义是:即使是不具备特殊技艺的人,也能在无须进行判断的情况下,完成先前必须是近乎天才的人才能完成的事情,因为一位非常有才干的人,早已在克服昨日危机的过程中,将宝贵的经验记录、并传承下来。因此,组织如果周期性出现同样的问题,都是组织文化马虎和懒散的症状。
l 组织人浮于事
杜拉克主张组织的人力要精简。他认为,人员一多,人们就会花更多时间在「互动」、而非工作。因此,管理者若发现自己有十分之一左右的时间是用在处理人事问题、争端嫌隙、司法诉讼或团队合作等问题,那么人力肯定是太过庞大。杜拉克认为,在一个精实的组织里,人人都有移动的空间,不会彼此相互碰撞挤压;他们会有时间完成自己的工作,无须总是花时间在解释自己的工作。
l 组织运作不顺畅
这个现象最明显的症状就是会议过多。杜拉克认为,按照定义,会议是对于组织缺陷的一种让步,因为人不是在开会,就是在工作,无法同时进行这两件事。
在设计得非常完美的组织架构里,理论上是不用开会的,因为人人都已掌握自己为完成工作所需了解的一切,而开会只是因为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所需的知识和经验并不在同一个人的脑袋里,因而必须集思广益。因此,会议必须是例外,而非常规。一个人人不断在开会的组织,是一个没人在做事的组织。假设时间纪录显示,组织成员发现有多达四分之一或更多的时间用在开会,那么这就是一个有问题的组织,显示工作内容或部门划分太过分散。
l 信息不流通
杜拉克认为,信息若无法做到实时畅通,就会浪费在很多无谓的时间在联系沟通。此外,信息的呈现也要清晰易懂,不要让接获信息的人还要花时间解读或诠释。
根据杜拉克观察发现,想要有效管理时间,可透过五步骤达成:首要记录和分析自己每天的时间支配情形,反省自己的时间管理策略,然后集中时间做最重要的事;最后找出浪费时间的根本原因,着手解决他们。
相关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