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政策前景的担忧、机构的诱捕以及小散们的小心谨慎,使得目前中国A股成为投机者的天堂。
钮键军
就在本文即将行文之时,中国的A股市场发生了近几个月来幅度最大的一次调整,7月29日,上证指数盘中一度暴跌210多点。
对于这次调整,笔者的一位投资界朋友的解读是“时间之窗”,早在两个星期前,他就告诉笔者,7月29日的前后两天将是股市调整的时间窗口。他当然有很多更为深度的解读,但笔者对此有着自己的看法。
首先,在笔者看来,近期一些学者乃至有着官员身份的学者们对于中国资产泡沫论的探讨,是这次股市回调的一个重要背景。而资产泡沫的讨论意味着中国管理层可能会再次祭起“指数调控”的大旗,也就是管理层对于股市上涨的幅度加以控制,比如大量IPO的出现,再比如对于信贷资金投放的严控等等。这种态度的转变,使得股市调整具备了重要的政策背景,而在中国这样一个“政策市”的股票市场,无疑是举足轻重的。
机构们或者更为准确的说是,大资金们的操作则加重了这种政策预期。本周先后上市的成渝高速和中国建筑的走势可以非常恰当的诠释目前大资金们是如何逼迫政府出台调控措施的。作为IPO重启后第一只大盘股,成渝高速在上市当日即遭到大资金的爆炒,在开盘后涨幅迅速升至100%以上,即使是被临时停牌后,收盘时的涨幅依然超过了200%。这一手法和2007年中国神化上市时的情形颇为相似。在2007年中国神化上市后,其走势颇为凌厉:上市初始涨幅就将近100%,其后甚至摸高至94元多。其开创了爆炒大盘蓝筹股的先河。很多消息都显示,爆炒中国神化的背后是,机构为了其后在中石油获利故意放的诱饵。而29日上市的中国建筑最后收盘价低于开盘价,更是让很多散户想起了2年前的歌谣“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套牢中石油”,难怪很多散户将中国建筑比作中石油第二。
其实近几周整个盘面的走势,都已经透露出股市即将回调的信息,据笔者观察,至少2周来,尽管股指一直在迅速拉高,但沪深两市每天封住涨停板的股票平均不到15只;这其中还包括尾盘(下午2点之后)封住的。这种尾盘拉升是一种庄家有意为之的做法。
对于这种指数涨而股票不涨的事态,大多数散户采取的是快进快出的策略。据笔者了解,现在虽然新增开户数的数量在急剧增加但大多数投资者都采用的是”T+1”的操作手法,也就是买入第二天就卖出。这种投机式的操作手法是很多投资者为了规避风险所采取的,其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能吃到一杯羹,不做最后的接棒者。
不仅是散户,就连一些公募基金也采取这种的策略。一位操盘手此前告诉笔者,他研究了他操盘的股票,发现最近有大量基金的介入,但很多基金都是“今天买明天买”,就是挣个差价。
其实很多职业投资者在进入7月份以来,就已经预感到股市调整的到来。
因此可以说,在7月29日前,整个市场弥漫着一种投机的味道,仿佛是一个垂死之人正在拼命吃着人生最后的晚餐。
在笔者看来,中国股市这种不健康的根本原因在于管理层的“指数过敏症”,调控指数是管理层的一项重要工作。而这种做法对于股市的正常发展非常不利。以保护中小投资者为目的的政策最后将成为套牢中小投资者的麻绳。原因很简单,中小投资者的消息不灵通,资金量有限。股市在政策或者政策预期下的调整,给了大资金买便宜货的机会,之后这些资金将会利用的实力把股票价格一路打高,而在股票价格面前,没有多少人会能把持住的,中小散户会迅速向市场认错,杀回股市,而那时他们将成为最后的一棒。
这一点从“530”之后的走势将能得到应征。在“530”之后,整个市场连续暴跌了4天,但之后股指一路上扬,最后冲到了6124点。尽管当时很吓人,但如果反观K线图,就会发现,那会儿的调整根本不值得一提。
在笔者看来,7月29日调整,正是大资金利用市场上的调整政策预期,假借中国建筑上市所导致的资金虹吸效应,打压大盘所致。其目的就是为了吸收筹码,为下一波的拉升做准备。
在这里就不得不提到近日热钱的进入,据公开消息,6月末我国外汇储备已达2.13万亿美元,其中二季度外汇储备增加额度为1779亿美元,贸易顺差为347亿美元,FDI(外商直接投资)增量为212亿美元。按照目前的热钱统计方法,外储增量中扣除贸易顺差和FDI增量,疑似热钱的境外资金高达1220亿美元。
而且流向与笔者此前的预计相同,就是抛弃楼市,进入股市。这比相当于8000亿人民币的资金在进入中国时,正是中国股市高歌猛进之时,这些资金很难有很好的建仓机会。而这次的调整正是这些热钱建仓的好时机。而今天的成交量似乎可以证明这种猜测。7月29日的成交量达到了创纪录的4372亿元,比2007年中国股市最红火时还要高。
笔者认为,股市在经过短暂调整后,还会继续上涨,但之后的投机色彩将会更浓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