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批评》之网坛纵论(四)


梦,或者是一面镜子

 

 

     网络如长了翅膀的梦,几乎一夜之间,覆盖上敢于吃螃蟹的那些中国网虫心头。猛烈而又温柔,很多人被它包围时,并没有预想过 它究竟能给灵魂带来什么。我们乐观地相信它是虚拟的、开放的、自由的,以为这个现代科技的宠儿,带给疲惫不堪的灵魂的必是福音。老少爷们一起沉溺在梦幻之 中,“你上网了吗?”成为见面时的第一问候语。似乎上了网,自由自在地玩网恋、玩文学、聊天、拍砖,心中的空虚、无奈就会顷刻冰消,灵魂便有了皈依。谁知 三月桃花五月熏风很快过去,七月的暴雨九月的秋风说来就来,幽蓝幽蓝的梦中慰籍一点没有留在心头。失望了,丧沮了,按耐不住了。有的到传统刊物上撰文说, 网络——一块浮躁的天地,找不到阅读的感觉,捧一本线装书躺在槐树下不读也自在,可以闻到书香,不象网络上尽人骚味儿;有的绝网断电,表示网络是小儿科, 打情骂俏,吵吵闹闹,白耽误了时间;有的害怕伊妹儿骚扰、黑客软件骚扰,长叹一声:罢!罢!冲什么浪呵,别触礁沉船了。心情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当 初的梦被涂抹得面目全非。

  上网三年来,我也因为发现了网络是嘈杂的喧嚣的有时甚至是浅薄而狂躁的,各行各业的行家里手上网少,比较专业的有用的信息 少,走过了“神往——兴奋——困惑——平静”的曲折历程。再看,网络是成长着、变化着、日新月异着的。仅只中文网络目前提供的信息和功能,也使我们受益匪 浅,何况它有更为灿烂的明天呢?网络的本质是一面镜子,照来照去,照的是各人的人生态度。与别人有点关系,但不大。过于认真,过于不认真,都会同在网下一 样落入不尽疑惑之中。不少人上网之后,感到失落、沮丧,以致下网,是因为期望值太高,要求网络解决其难以承担的精神生活质量问题,目标一旦失落,又不能及 时加以调节。以悬浮着的心,赶心悬浮着的网,既耽误上网时的冷静思考,又耽误下网后的积累补充。看来成熟的网络社会,非等到网民心态的成熟不可。

     面对网络,其实就是面对生活。网络是虚拟的,背后的生活却是真实的。上网如钓鱼,别人钓得再多,你不起钩,急也没用。唯一 可做的,就是检讨技巧,静心等待。有收获没收获都应保持心态的平静。钓不着鱼又坏了心情,那才两头失误。有的网友发了帖子,受到批评,遭遇误解,或者被围 攻漫骂,火得不得了,希望有人主持正义,讨回公道。其实大可不必。网络的特点就是啥样的人都有,用啥方式说话的都有。有时是自己误解了别人,有时是别人误 解了自己;有时是双方的角度、水平、经历、语言方式不同而难以沟通;有时是上来就交火,来不及解释已不欢而散;有时是一方或双方把过去的恩怨带进了争论。 这时更主要的是检点自己,如确属对方无理,不予理采是最有力的回击,没有必要拼死反击,更没有必要气煞自己。

  上网淘金,比在网下需要更为明利的目光和冷静的心态。因为网络资源大多以原始自然的形态纷呈在我们面前,且浩瀚无边铺天盖 地。稍有不慎,就如刘姥姥进大观园,自己尚未觉察,已经闹出笑话。仅只这耐心阅读融汇贯通的功夫,也足以磨练我们毛躁的心情。况且网络信息特别是论坛信 息,还有其连续性、一帖片段性、纯文字语气性等特点,比网下少了可视环境和相互的知根知底,需要持续参与和悉心领悟。如果我们不肯下功夫,上来就插嘴,说 得完全没准头,岂有不遭讪笑之理。如果我们有时间追问讪笑者的道德水准,为什么不能静心反省自己的毛躁呢?

     有则典故叫高山流水知音稀,后半部说伯牙得知钟子期谢世,摔琴绝鼓,以谢知音。不少网友沿用这则故事,希望到网上一展风采,求得知音。结果未有“高山流水”般的浪漫,知音未找到,还遭遇冷落乃至奚落。于是大生“被褐怀玉兮谁信卞氏”、“伯牙绝鼓兮未遇子期”之感慨。网络果真无眼?否!请君放眼量,何处不知音。但需假以时日,静待机遇。有眼光的读者、评论家、消费者多的是,但没有你一上场别人就捧的道理。人家总要观察观察才肯发言。而你却按耐不住了,埋怨读者、评论家、消费者鉴别力低下,有眼不识金镶玉。大家发现原来是个伪崇高者,还不一哄而散?如果你真有旷世奇才,也须以平等心态上网交流。网络不认名人,谁肯为是名人帖就跪倒在他桀骜不逊的语气下?而且,如果你的兴趣仅在于寻几个知音,那也是一个伪崇高者。大家会笑:“啥 时候了,个体的价值全在于知音认可上?”

  原来,你的敌人不是网络,而是你自己。网络于你始终是一种介质一种场合,把该吸入的从网络中吸入到自身中来,把该输出的从 自身输出到网络中去。众人的生命输出构成了网络的生命,但网络的生命并不是每个上网人的生命。网络的最大好处,就是可以借它来进行各式各样的人生悟读和历 练。不少人有过一种阅读正版历史书的快感,面对网络,我们何尚不是在阅读历史阅读人生?它比任何历史书生动具体、生生不已。面对网络,我们可以套用孔子那句话:逝者如斯夫!

     网上网下对于网络的种种误解,是网络遭遇的最大不幸。或者是不够了解,信口开河;或者是立论偏颇,自恃甚高;或者自身虚弱,反感真实;或者向往虚假,恶意买弄。如果说网络确实浮躁了一些,也不过是较为集中表现了网下比比皆是的浮躁于万一。对于这点儿真实,我们就承受不住么?可见我们的精神虚弱到何等程度。那么我们就更需要冷静需要反思需要坚强。网络需要健全的心理健全的文化,但它不会从天上掉下来,而要靠每个网民的自省自觉,这是一场多么深刻的自我革命。完成这场革命,夸张地说,是一个民族的自省与自觉;实打实地说,也是大多数网友必须认真面对的。没有成熟的网民,绝没有成熟的网络。

     我常常劝文学论坛上的年轻网友,多悟悟网络中高与低、闹与静、大与小、亲与疏等差别有时是存在的有时是不存在的、弄清差别有时是有益的有时是有害的这些生活道理。想通了,就明白网络上不会有什么人什么事真与你过不去,绝大多数网友是非常真诚的,谈点学问叙点友情查点资料,来去自由,没有什么厉害冲突。冤家路窄多出于想象。而且真有什么生死之敌跟上你,又能把你怎么样?网络同样是一个讲文明讲法律的地方,大可不必为出现一两个捣蛋分子担心。而且我上网三个年头,还未遇上敢于公开对抗法律者。就是黑客,也不会直接与一般网民为敌。

     我很喜欢网络的浩瀚博大、错综纷呈、交结便利与来去自如。即便在文学论坛上与人嬉笑论战,也始终有一份好心情。网络江湖,阅人无数,妙啊!真妙啊。

 (2000419日)




谁是网络作家

 

 

   如果召开网友大会,鳞选网络作家,谁肯承认自己是网络作家?

  你不会。尽管你上网前已是经过层层审查批准的省以上作协会员,大作铺天盖地在网络中传扬。曾经沧海难为水。

  你也不会。尽管你的创作实力与在网络中流传的作品远远超出了一群一群的专业作家,网友们高呼着把帽子往你头上戴。飞来的财喜不是福。

  你更不会。虽然你知道自己正需要这个,以便把写得不错却少有人喝彩的稿子推到慧眼识珠的编辑面前,但自忖离作家还有距离。催熟的芭蕉很难吃。

  事实上,到目前为止,我没有发现任何人宣称自己是网络作家。有的只是:作家,写手,文盲,小资等等。“网络作家”,是批评与反批评、表扬与反表扬的时候杜撰的。不管对方愿意不愿意,拼命往对方头上扣呀。

  于是,麻烦来了。你好意说某人是网络作家,本人一百个不愿意,认为你不是臊他就是看不起他。读者也不满意,认为你吃饱了撑的。写得好的标准在哪儿?你说了算?他是网络作家我不是诺贝尔奖候选人啊?

  有人抬起来有人再摔下去。

  真是个烦人的问题:一方面网络中一批水平不低的人每天上贴着水平不低的作品,一方面谁也不承认自己是网络作家,一方面又有人把网络文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放到网络作家的头上来算。

  说不清,说不清。往后放。

  网络上的作品究竟怎么样?究竟有没有人够得上作家的水平?

  这个一眼可以看穿的问题,论证起来还真不是一件容易。先要引名人名言(起码要比我有名)——名人说了就是对的,虽然名 人并不以为然,读者却自有“凡是……就……;凡是……就……”的逻辑;然后得比较研究,分析举例——当然不必太认真,没人真要看呢,要的是形式;最后归 纳。这叫三段论,符合形式逻辑。

  只能这么办,就这么办。

  “网龄三年,每天上网六小时以上的青年作家周洁茹说:‘我一天不上网就会非常非常想念网络,坐立不安,痛苦,烦躁,郁闷,呕吐,变得粗暴……’‘我不得不承认,真正的高手,他们只在网络上写作。’(原作者题记:周洁茹,女,1976年生,‘70年代出生作家’代表人物之一,中国第一代网络青年,有着新新人类特定的爱情观与生存状态,她的长篇小说《小妖的网》是国内第一部由职业作家创作的长篇网络爱情小说。)”

——怡文《网络就是日常生活——青年作家周洁茹谈网络》

 

  “ 有人一口派定网上的文学作品都是垃圾,那是精神错乱,我们应该怜悯他。有人说网上的作品才是文学,那是理想,我们要努力。我看到的情形,站得远一些说,网 上网下作品的好坏比例大体是一样的,都有佳作和劣作,都离伟大的文学较远。或者说得绝对一些,他们本来就是一个东西。不用很久,以往发表在传统出版物上的 作品就会转移到网上。”

  “我兴致盎然地读着署名‘日常生活委员会’和‘非常生活委员会’发布的《行为艺术创意公报》,一边读一边窃笑。好啊,真正的网文终于诞生了!

  我称呼它是‘真正的网文’,因为它和传统的作品有着致命的差异。”

  ——陈村《风言风语》

  

  陈村与周洁茹在网上如是说。那么,为什么网下可以有那么多作家,网上却不能有一批网络作家?是不是没有一个机构用一套程序来审批和管理?

    我用整整一个中午读完2000年《小说月报》第2期、《新华文摘》第4期选刊万方的中篇小说《空镜子》。这位姓名只比方方少一点的职业女编辑,小说才情不只比方方少一点。这个小说如果发在网络上,恐怕少有人看好。见怪不怪是传统创作界常有的事,正如网络文学站点往往看好自己熟悉的写手一样,掌握编辑权的爷儿们总要为自己熟悉的人服务。或许《空镜子》不在此例,那么其水平同其被选的规格,又实在存在难以解释的不相符。这个东西甚至没有卫慧的《上海宝贝》写得好。把卫慧的性描写全部去掉,《上海宝贝》也比《空镜子》可读性强。万方的小说语言,没有张力和磁性。而卫慧的《上海宝贝》绝对没有尚爱兰的《楚尽天堂》、《永不原谅》可读耐读。尚爱兰不是网络最高,不说还有人写得比尚爱兰好,起码与她齐肩的是一帮。 原谅我不好一一列举他们的名字。

  这当然只是我个人的看法,文责自负。

  我不明白,万方、卫慧可以称作家,写得不差的尚爱兰之流就不能称为网络作家呢?就该名实分离么?

  不管东风西风太阳月亮,最终会有一个庞大的网络作家群用颠扑不破的作品为自己铺平通往神圣文学殿堂的道路。我愚昧,但是我相信。

  好在我不想做网络作家也不是网络作家。我上网就是读读、评评的。当了网络作家又没有工资,网站发作品也不给稿费,我才不傻呢。所以,我敢大胆为这个在创作群落疾呼。我不愿意那些自己写不好却嫉妒别人写得好的作家、评论家、写手或过路者,把网络作家作为一定绿帽子,往那些虔诚在网上写作的人头上戴。

  如果陈村“不用很久,以往发表在传统出版物上的作品就会转移到网上”的预言会实现,出作品还得靠网上网下那些用生命写着并确有天赋的人。那时,想恭维某某为网络作家,他们会更加不屑一顾了。

  你想当网络作家吗?

  ——真心话,有点想。

   你知道作家的墓志铭是作品吗?

  ——也知道,就怕别人读不懂——有人说不是没有好作品,而是没有合格的读者。

  你能拒绝诱惑,用生命打造天堂、碾制子弹?

  ——很想做,做很难。

  那你先做着,尽量往好里做,怎么样?

  ——明白了!我做到,我就是。

  是的,终究会有一个名正言顺的网络作家群,终究会有一批名副其实的网络作家。

  当我们对网络作家恭维或鄙薄的时候,让我们扪心自问吧。

   200051日)

 

替伪文学青年说一句话

 

  我批评传统作家,也批评网络作家。作家都不应搞伪文学。

    传统作者乃至作家队伍中一样存在伪文学现象。吴亮说这是“赝品时代”。

  是的。从吴亮到我们,谁敢说自己的东西没有强差文学?不知曹雪芹、鲁迅再生敢不敢说。

  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的质量状况,比例大致一样。这是陈村的意思。我以为比较公允。

  不过由于网络传播的快速、广谱与交互,对文学幼苗的引诱大好处大坏处也大。但我相信文学的传播途径不只网络,而且也相信少年不会完全良莠不分。???

  所以,我更多时候给网络文学作者以支持。我以为对网络作者呲牙不如传统作家呲牙,对网络青年呲牙不如对功成名就的作家呲牙。至少网络中绝大多数没稿费。而且不是没人比正牌作家协会会员写得好,也不是没有传统刊物比不要钱的电子刊物办得更糟糕。那些传统刊物花了国家多少钱多少人上班才办成那个样子。如果网络文学短短几年时间几乎没花国家一份钱就全面超过传统刊物,那才是怪呢。

  网络还有一个大众性的问题。文学青年玩得,伪文学青年为什么玩不得。而且,许多作家上网,就是觉得与伪文学青年打成一片蛮有活生生的文学意味,未必满脑子都是正而巴劲的文学。文学也有其愉悦心志、体味人生、升华灵魂等不同功能,玩玩不是不可以。

  网络文学不可能象传统纯文学刊物那样纯而又纯。大众、爱好者必然是大多数。网络作家必然是少数。而且现在谁是谁不是根本说不清。要么是所有的人来承担责任,要么谁也不会承担责任。所有批评与反批评都不过是写帖人的一种意向表达,很快烟消云散。网络文学将同传统文学一样坚定不移地按其固有的规律走到尽头。

  真正的网络文学只能成熟于从网络中学习文学并开始写作的一代。

  (20005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