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向既得利益开刀,国企改革才有可能成功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大量中小企业处境艰难,很多熬不过去的出口型中小企业纷纷倒闭,直接导致了2000多万农民工返乡。而对比这些现象的,是众多垄断性质的国有企业的职工收入,确在逆风中飞扬。一些好事的媒体纷纷报道国有垄断企业的这些好日子,比如石油系统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年收入近10万元、一个电厂的看大门的更夫收入可达10万元等等。这些新闻也许有些片面,但社保部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步正发在一次演讲时就曾尖锐地指出,“目前,电力、电信、金融、保险、水电气供应、烟草等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职工平均工资的2~3倍,如果再加上工资外收入和职工福利待遇上的差异,实际收入差距可能在5~10倍之间。既然贵为副部长,也就基本上有点权威性了,再配合媒体的报道,傻瓜都明白垄断的国有企业是在风雨中不发愁的。不过在这个不太安静的年份,这种现象自然让很多民众内心有些愤愤不平,仇视这类国有企业的情绪也在悄悄蔓延。对垄断国有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也再次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在市场经济中,其实不同行业之间出现薪酬差距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国际上很普遍,在美国,律师、牙医、投资银行、软件等行业的收入水平远高于其他行业。但是中国的行业薪酬差别巨大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存在众多的垄断行业,电力、能源、电信、金融、烟草、公路等垄断行业一直是令人羡慕的行业,其收入之高自不待言。  最基本的经济学常识告诉我们,收入应该与工作贡献成正比,一个优秀人才的收入高于一个文员是应该的,人才价值也才能得以体现。但是,如果同为文员,在工作内容与工作性质都相同的情况下,电力公司与物业公司的收入差距高达10倍以上的话,这恐怕已经无法用经济学理论来解释,垄断的存在使得正常的薪酬收入均衡根本无法实现,收入与工作价值严重背离。

目前我们国家垄断行业所带来的收入差距问题,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总体看,其流弊主要有:一定程度上可能会进一步拉大全社会收入差距;因垄断而衍生的收入分配不公容易引发社会情绪动荡;垄断影响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而因收入差距问题将会使得资源配置效率更低下。如果这三大流弊不尽早解决,且不说对全社会持续产生的负面影响,最终甚至可能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

为什么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会这么大?为什么垄断行业收入差距拉大往往只存在于国有企业?我们可以从资源配置方式、国有企业、垄断、分配机制、劳资谈判能力等方面来寻找原因。首先,尽管我国近年来市场经济正在逐步成熟,国有企业正在从许多行业领域退出,但国有企业依然把握着诸多关键行业如能源、电信等等,这些行业存在严格的市场准入及竞争管制,这些垄断性国企的赢利当然有保证;最新的数据表明,国有垄断企业尽管数量上只占有1%,但在利润和总资产上,依旧占有全社会所有企业的60%以上。单位利润和个人利润额肯定就比非垄断性国企的高得多,既然高就有钱可以发工资。其次,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依然以大规模的政府投资为主要动力,而政府投资需要通过国有企业这一载体,进一步确保了国企的垄断地位;第三,国企与非国企在分配机制上的差异加剧了收入差距。在非国企领域,由于我国劳动力资源极其丰富,目前劳资双方还不存在有效的谈判渠道,劳方的薪酬需求不能得到充分尊重与保证。但是,在国企,这一现象并不存在,在产权归属国家的前提下,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国企员工的收入是国企管理层的理性和没有生存压力的选择。

对于垄断的弊端,懂点经济学的人都很明白,在这里不再啰嗦。此文到要重点要思考一下,为何我们国家的国有垄断企业的改革进展不大,让这种悬殊的工资差一直存在着?他的核心原因究竟是什么?破解的出路究竟在何方?

先来回顾一下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历程。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结束了近三十年的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高度的计划经济意味着走到了尽头,部分民营企业和个体户开始蓬勃发展。很多僵化的国有企业走到了尽头,开始有破产的国企出现。后来到了九十年代,国有企业普遍成为了社会和政府的包袱,在抓大放小的口号下,大量国有企业进行了改制或者破产,从竞争性领域退了出来,让民营经济大幅度进入。在这个阶段出现了大量的下岗工人,政府和社会为了消化这些人可谓花尽了心思。而后到了21世纪,由于国有企业主要集中在垄断性行业,业绩明显好转,利润连续多年出现高位增加,当然这种高额利润都是全社会需要承担的高额开支。而且伴随着国有企业的资产和利润的高涨,在利益的诱惑面前,这些企业又部分开始进入竞争性行业,比如房地产行业。但在这次历史罕见的金融危机面前,中国国有企业的利润和销售收入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业绩明显下滑,新一轮高企改革似乎又在面前。

回顾30年的国有企业改革历程,我们可以清晰的发现,这些改革有个都是被逼出来的。没有巨大的外界压力,改革几乎是推不掉的,或者是不会去考虑改革的。78年是因为邓小平感觉到了中国经济发展不改革就要崩盘,90年代,朱镕基主导的国企改革是因为国企的巨额亏损让政府不堪重负,现在的国企改革是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国有企业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根本矛盾显露出来,国企高额的工资加剧了社会不稳定的趋势。而且这种外界的压力,不同时期是不一样的。在改革开放初期,大家都支持改革,因为大家都可以从中受益。而到了现在的改革,已经不是普惠制了,要改革,就必须要调整很多既得利益者集团的利益,受到的阻力不可小视。

目前的国有垄断企业改革最大的阻力就是来自这些既得利益者集团,那些人是既得利益者集团的成员呢?那些拿着高额工资的高企员工是,国企的高管是,主管国企的国资委是,伴随着垄断国有企业发财的种种利益集团全是,当然更深的还只是这些。但改革要破除这些人的利益的时候,他们毫无疑问会旗帜鲜明的站出来反对。他们会找出很多种理由,来阻碍或者延缓改革。从国有垄断企业的改革来看,目前中国改革开放已经到了深水区,正如当年朱镕基所说的,改革前面前面充满了万丈深渊和地雷阵。对待改革,对待国有垄断企业的改革,最基本的出发点就必须要为全中国最广泛的人民来谋利益,否则政府将丧失执政的合法性。目前拿着国有垄断企业高薪的既得利益者集团,在中国人数上面绝对处于极少数。有中央领导人说腐败不反,会亡党亡国,更有邓小平同志说,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为此,既然执政为民,立党为公的话,国有企业改革必须直面压力,坚持下去。当然这种改革推动力一方面来自政府的勇气,一方面也来自民众的忍耐力。

目前国有垄断企业改革,学界和政府有种种思考。重复的我不再阐述,重点要做好以下几个工作。

一是,真正认识到垄断的危害。说白点,垄断就是种低效率的资源分配,是种牺牲多数人利益换取少部分人利益的特权行为。在提倡科学发展观的现在,必须提倡藏富于民、必须提倡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将提高效率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重要手段。这样的话,有了认识,有了思想解放,也许破除一些既得利益者集团的利益会更顺利些,更有勇气些,动作更大些。

二是,坚决把国有企业从竞争性领域退出。做好国有垄断企业的分类,无可置疑有些企业所有自然性垄断行业,比如铁路。但目前国家控制的很多国有企业,不是这种自然性垄断的,比如房地产、钢铁、汽车等企业。国企改革多年的历史表明:在竞争性领域,国有企业的低效率不可能得到根本性的改变,这个改革的共识我们一定要坚持,因此,必须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重组,而不是强调任何一个领域做大做强。除了必须要国家控股的个别领域之外,中央和地方的国有企业应该选择从绝大多数竞争性领域退出;不是必须由国家控股的垄断行业,必须打破垄断,让民间资本进入;对于一些经营困难的企业,国家应该成立国企改制基金,承担人员安置等改革的成本,关闭这些企业并不再承担政策性亏损。国有企业退出竞争性行业后,以便于在需要政府管理的环节加强管理。比如美国联邦民航局撤消后又成立了联邦航空安全局,依法专司航空公司安全管理之职。30多年来,美国政府开放了命脉部门的市场,并没有对国防和国家安全产生威胁,也并没有因为政府没有投资这些产业就萎缩了。所以,对命脉部门开放市场的种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

三是,垄断国企必须向大股东国家分红。垄断国企分红纳入国家财政,用于增加社会保障、教育、卫生和环境保护等消费性支出,而非投资性支出。如此一来,国家不仅有钱解决百姓的后顾之忧,促进社会消费和拉动内需,还可以阻止国企盲目“烧钱”投资,降低投资过热。其次,完善分配制度改革,真正实行公平公正的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制度,消除垄断即可高薪高福利对社会的不良影响。

  四是,做大资本市场,真正实现垄断国企的股权多元化。目前中国很多大型垄断国有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市,但往往用一个猪耳朵来卖条猪的价格,主要目的是为了圈钱而不是改善公司治理机构,提升管理水平,提高生产效率。以电信业为例,要想在中国发展一个民营企业来进入这个领域,从资金实力和技术力量都不可能在这个行业做强做大,从而通过市场竞争来降低电信通讯费。最好的办法就是大力发展国内的资本市场,尤其发展股权私募基金这些新的投资主体。如果社保资金可以投资到股权私募基金的话,那么中国就可以出现很多拥有巨大资金的股权私募基金,从而让他们进入国有垄断企业的,实现股份多元化,从而从根本上改变国有垄断企业一股独大的局面,造成很多弊端。

目前的中国经济,一方面是国企不断壮大,另一方面却是民间投资在国企与外资的挤压下日益萎缩。如果再从资源占有、就业和对GDP增长的贡献而论,占有社会资源60%以上的国有单位,每年对GDP增长的贡献不足30%,吸纳的劳动力不到20%。而占有资源不到40%的非国有经济,其创造的GDP增长近70%,吸纳的劳动力更是在80%以上。我们看到,央企的利润从总的数额好像增长速度的确很快,但实际上央企利润的80%以上就来自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联通、中移动、中电信等不到10家垄断企业,绝大多数国有企业要么经营困难,要么产能过剩,要么因为因为政策因素每年面临大面积的政策性亏损局面。最新的数据今年1到4月份,央企的营业收入下降9.2%,利润下降36%。同期地方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营业收入下降8.4%,实现利润下降58.1%,这些降幅均超过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4月份全国22个地区的工业利润降幅的平均水平。这都是金融危机惹的祸,不过国企日子难过,肯定还是比民营企业为主体的中小企业好过。但目前国有企业不好的业绩,也许就是国有垄断企业进一步改革的动力。如果现在不抓住机会改,以后也会被迫改的,只是到时候付出的代价会更大。

  还好,在国家投入4万亿刺激经济,发现社会和民间资本并没有多大响应的情况下,也意识到必须取消对民间资本投资的种种限制。国家发改委这个国有垄断企业最主要的奶娘之一,最近也在6月11日,国家发改委在全国发改委系统2009年投资工作研讨班上,提出的20条促进和鼓励民间投资的意见。据了解,20条意见中明确提出,允许和鼓励民间资本投资电信、金融、城市水务等垄断性、公益性领域;加大对民营企业的融资和信贷支持力度和信用担保;明确支持和引导民营企业进入科教文卫等非营利性领域;支持拓宽民营企业在营利性行业的投资力度等。

希望这次发改委的出发点,不是因为盯着民营企业那点钱。目前中央投资已经下达了三批几十万个项目,但是地方投资乏力的迹象已经开始出现,后续项目和配套资金都有点跟不上。在地方政府投资项目后继乏力的情况下,国家发改委决定启动民间投资。而是更多的调机构,促改革,真正将垄断的国有企业改革到位。别再让悬殊的社会分配机制存在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