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我代表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应邀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全球智库峰会。本次峰会的规模是盛况空前的,三十多家全球顶级智库的代表,一百多名各国前政要、诺贝尔奖得主,及全球五百强CEO等聚集一堂,以“共享人类智慧、共谋全球发展”为主题,研讨了全球经济、智库的交流合作。峰会由国际经济合作交流中心主办,其本身就是一个刚刚成立的国家级的“超级智库”,而包括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外交关系协会、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等世界著名智库都派代表参加。我着重参加了关于“智库的国际交流与发展”的分论坛,参会的过程中思考良多。
(全球智库峰会现场)
智库这个概念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是陌生的,然而在西方世界20世纪初便开始盛行。据统计全球有5465家智库,尤其以美国智库有1777家,并已经形成了全球最为发达的市场和成熟的运行机制。而中国大陆被国际认可的可被称为智库只有74家。然而,全球性的智库峰会却是有史以来首次,而首次恰恰是在中国,由中国组办。
年初,由曾培炎“出山”组建的国际经济合作学会,并成功主办了本次规模盛大的全球峰会,包括李克强等政府高层亲自参会都向中国知识界和全球传递了一个重要信号——中国政府对智库这种非政府非营利的智囊形式的高度重视和推动发展的巨大决心。令人欣慰的是,各大媒体对峰会的报道和对智库概念的普及引发了中国社会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关注中国的智库机构。
(与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合影)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社会在物质层面的发展进步空前,以至于我们自豪地看到世界主流媒体把G20峰会称为G2,以至于我们成功举办史上最豪华的奥运会、修建了天堑变通途的三峡工程。然而,这些成就仅仅属于过去三十年,更仅仅属于硬件方面的发展。中国社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和更大进步一定是在软实力即思想观念、文化教育方面有所突破,而其中政治体制改革,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合理化是关键因素。如果大量真正独立的、高质量的民间智库产生,政府对内对外决策集聚个方面贤能达人的合理论证和声音,对提升中国政府决策的科学性、有效性、民主化是强有效力的。
我一直认为真正民间性、独立性的智库能为中国的发展带来实质的额巨大推动。在智库发达的国家,有人将智库称为同立法、行政、司法并立的第四大机构,可见其对社会决策的巨大效用。西方的议会民主制度保证了决策的透明化、民主化,却一时很难在中国特色的国情下产生和发挥作用,但是若通过智库这种非营利的、民间的、独立的政策研究机构影响政府,不能不说是一条可操作的有效途径。
中国社会因为特殊的国情在决策行政方面长期是相对集中和非公开化的,众多对内对外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由一些体制内部门关起门来自我决断。中国现有的几乎所有研究型智囊机构资金来源是政府,研究者有行政级别划分,发出的声音实质为政府内部的先有结论再找论据的自我证明。所以中国学者自己统计中国有超过2000家智库,而按国际通行的标准面勉勉强强只被承认有70余家。而本次智库峰会邀请的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等真正的智库是民间的、独立性、国际化影响力的智囊机构。他们与中国的交流相信会给中国智库发展带来新理念和新变革。
(与美国布鲁金斯研究院理事会主席桑顿合影)
然而,对比布鲁金斯、兰德等世界上真正的智库,中国智库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国际公认的智库以独立性、民间性为前提,并且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真正的智库还有加上国际化影响力这一重要特征。
首先,中国现存的绝大部分“智库”不具有民间性的特征,不是民间性决定了没有独立性。中国智库在现阶段十分单一,绝大部分智库还是官办。既然这些智库为政府决策和政策服务,也常有“马后炮式”的“证明”上级领导意见如何正确,起不到智库影响决策的真正作用。
其次,民间智库本应是非盈利组织,但中国现阶段的政策要求必须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形式注册,或找一个政府机构挂靠;又因为中国缺乏保证其独立性的公共基金,政府的信息公布制度也不够透明,都导致了资金来源和信息来源的非独立性。本次峰会的主办者,由离休的国家高层领导人组建的“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被称为是不同于以前的智库,资金来源不依靠政府,“保证了其独立性和民间性”,然而,其主要资金来源很多来自于国有企业的捐赠,也需要在资金来源多元化方面继续努力。
再有,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公信力的国际化智库,是当前中国智库发展当中最大的缺陷。在中国具有广泛海外利益的背景下,中国智库必须像中国企业一样走出去。例如美国智库ISIS在不久前的朝鲜事件当中,发布研究报告、提供卫星照片的速度、深度以及对全球各国决策的影响力,就为全世界任何一个政府所不及。欧洲国家与朝核问题无直接关系,但其智库如国际危机研究组织也同样会发布“朝鲜发射活动失败”等报告展现其国际影响力。各国智库都在这样的国际重要事件当中频频展现其“智士谋臣”的风采,而作为朝核六方会谈中的重要一员,中国的智库却在国际上处于“集体失声”的状态,这一“无声的尴尬”已经有过前例。因此就不能不忧虑,大国需有大国智库,在中国的大国崛起软实力打造方面,有国际公信力和影响力的国际化智库绝对不能缺席。
中国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将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局面和未来发展道路上的严峻挑战。中国智库要真正繁荣成为一个产业,不仅仅要“政府以及政策重视”和智库本身能“集结智慧之士”,还必须形成有利于智库发展的制度、环境、文化。应该鼓励更多的智库保持独立性、民间性和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渠道,本土智库不能视野局限于国内,国际化智库要真正具有国际的影响力,要争取更多的国际话语权。
全球智库峰会的召开,在舆论上为中国严格意义上的智库的形成和发展造势、提供机遇,也在于国际化的智库的交流中为中国本土智库的发展带来新理念,而中国智库的发展在民间性、独立性、国际化三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